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守传承古法技艺,在保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再有所创新,增加品种可以,但必须100%保留传统脉络。”这是吴辉木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是“涂岭红”红茶的血脉所在。
再来迟一步,这春茶采摘可就结束了。
到泉港涂岭吴辉木的茶山上,大概是早晨九点多钟,稍宽敞点的小道上,刚采下的鲜叶隔着网就地铺开。一年之中,春季最忙,清明到立夏是春茶生产连续作业的时期。今年的春茶采摘已经开始半月,近三天接近尾声,前往拜访的“涂岭红”红茶制茶人吴辉木特地等我到来,才将最后几篓茶叶送入锅中,这一年的春茶制作随即鸣金收兵。
与山为友
泉港的“涂岭红”红茶虽非声名远扬,所获国内国际奖项却也难以计数,蝉联了四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并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特别之处难以一言蔽之,无妨以“融古通今”稍加概括——坚持古法,却不囿于传统,拥抱科技,而不背于精制。
1981年,吴辉木考取了当年茶叶名校——宁德农校,进入茶叶专业学习。18周岁那年,他被分配到惠安农业局下属的茶果示范场(位于今泉港区朝阳路边)担任技术员,后来成为助理农艺师。1998年,他再次进入福建农业大学茶学系学习,成为全国茉莉花茶新工艺创造者、制茶学泰斗郑乃辉的得意门生。后来,泉港从惠安分离,茶果示范场进行私有化改制,吴辉木选择离开,并于1999年,承包了一片涂岭内山竺林寺旁的荒山,开辟成茶园。在“铁观音不能制成红茶”成为业内主流意见的情况下,背负着沉重经济压力的他,却在全国最权威的茶叶CN杂志——《中国茶叶》发表技术论文《铁观音品种红茶初制技术》,把知识型农艺师的文人气质也传递给了他所守护的“涂岭红”红茶。
如今,集“‘涂岭红’红茶制作 技艺省级传承人”“泉州市科技特派员”“泉州工匠”“泉州市技能大师”等多种头衔于一身的吴辉木,除了潜心制茶外,平时也会参加一些大小会议,他打趣说:“如果我开会走神了,请你们原谅,那一定是因为我家中有茶正在制作。”
这些年来,吴辉木夫妻把家安在茶场。这里有适合优质茶叶生产的红黄色土壤;茶场周边有菱溪、陈田和泗洲水库环绕,水汽充沛;大雾山、笔架山和观音山山麓形成小气候,日夜温差大,利于茶树生长、茶叶采制。除了茶树外,俩人还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其他植物。金灿灿的枇杷悬于枝头,白里透粉的山茶花开得正烈,马尾松立于埂间,守卫着一方小菜田,“今年的铁树看是会开花呢。”妻子陈秀贞低语。
夫妇俩每天清晨5点醒来,夜里10点休息。无论是在37℃酷暑的强紫外线照射下,还是冬天低于10℃的情况下,陈秀贞都坚持着一年五季的高标准采摘工作,往往采茶回来即累得瘫倒在地。有这样的得力助手,吴辉木不仅完成了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提高了制作工艺的严谨程度,实现茶叶100%无农残留,而且在茶叶的品质特征和花色上另开新天地。
38年终朝采采,“摘鲜焙芳旋封裹”的过程看似平静,但山林终归是山林,危机潜藏无可避免。每晚睡前他们都要巡视房前屋后三四回,屋顶也要打着手电反复确认。屋里常有山蛇出没,路上能遇见蟒蛇,山里还有剧毒银纹蛇。如果有蛇出没吴辉木便拿钩子将其勾起,装到袋里,带到远处放生。除了蛇虫之外,偶有松鼠、野兔造访,觉得可爱,吴辉木也会和它们耍玩一番,最后还是会任其回归山林。“我们不喜欢杀生,山里人喜欢与自然和睦相处。”
38年的制茶之路,也有濒临崩溃的瞬间,摩托车开到山脚爆胎了,连备用油都启用了,口袋里却只剩28块钱;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这代人靠茶生存尚有难度,何况年轻人。非遗非遗,就是非常遗憾”;也有过不知所措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刻,但他始终立于草木间,关于茶的试验也从未停止。
古法制茶
泉港“涂岭红”红茶制作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摊晾、揉捻、发酵、初干、摊凉、足干、包装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锱铢必较,反复雕琢。
鲜叶采摘
茶树的生长规律十分有趣,一般三月到十月为生长期,十一月到来年二月是休眠期,期间茶树茎叶生长近乎停滞,根部生长却尤为活跃,地上地下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休眠期过后,长出来的就是春茶。经过冬季漫长的等待,茶树吸收了充足的养分、水分,制成春茶,积聚的内含物得以爆发。吴辉木夫妇在传统竹篓里铺上纱布,用于盛放鲜叶,竹篓之内、纱布之下藏着一个小窍门——每每采摘鲜叶,吴辉木的爱人陈秀贞都会在竹篓底部垫上三四块石头,小石头有大用处——疏散热气。因为是纯手工采摘,耗时相对较久,若芽叶长时间过于接近地面,空气流通不畅,地热叠加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发酵速度加快,茶叶便不够鲜灵了。然而早在20多年前,吴辉木就已用过机器采茶,3小时内可采摘1600斤干茶,人工难以望其项背。“它速度快,可以抓住好的气候节点,但会影响芽叶的质地,机器适合生产好的中等茶,但优等茶一定要靠手工。”
晒青摊晾
“太阳有多高,茶就有多香”说的是阳光对制茶的重要性,吴辉木的“涂岭红”红茶采用日光萎凋方式,对铺展厚度、翻拌频率、晾晒时长都有十二分的讲究。摊晾厚度不应超过3厘米,通常越薄越好,因此,用于摊晾的竹筛盘数量多到垒至屋顶。约莫每隔10分钟进行一次的翻拌则需要足够的耐心,为此,吴辉木每次离家的时间绝不会超过3小时。
“嫩叶老晒,老叶嫩晒”,不同的鲜叶晾晒需求不同,对晾晒时长的精准把握则倚赖于30多年的实践经验。晾晒稍微过度,茶叶就会从嫩绿变为暗绿,失去光泽,过干的叶片平附于地面,可塑性变小,完成下一步揉捻后的形状便会过于松散。
揉捻发酵
揉捻使茶叶的细胞壁破碎,是茶叶塑性的过程,也是茶叶发酵过程的开端。古旧的揉捻机前后转动了十余载,揉盘厚度由一开始的1.5厘米减少到了如今的0.3厘米,完成了它的使命,不锈钢揉捻机取而代之,除了减少磨损之外,揉捻效果并无大异。春季揉捻尤其要注意解块,后序发酵才会更加均匀。揉捻叶装在竹篓筐里的厚度不应超过40厘米,发酵到红铜色,青草气退,花果香显为适度。因为双手常年需与茶叶直接接触,就连指甲修剪的长短也需仔细考虑。“留长点,指甲缝沾染茶渍,显得难看;剪短,抓尼龙布时又很痛,十分纠结。”
干燥包装
“古法制茶”一方面指纯手工制茶,另一方面体现在制茶工具上,除了竹籮筐、竹筛盘、木揉盘之外,用于干燥茶叶的大型土炉灶至关重要。“‘涂岭红’红茶是‘非遗’,制作工具也都是‘非遗’。”面对传统工具的失落,从炉灶的尺寸考量、图纸设计、材料选择到搬砖砌炉,每一个步骤吴辉木都只能独自完成。令他颇为欣慰的是,经过一番苦功,每个出自他手的炉灶最终都与千斤铁锅严丝合缝。滚筒铁锅转动起来靠的是电力,给它热量的却是柴火,木质燃料下诞生的茶叶,滋味和香气都别具一格。然用柴需谨慎,因为茶叶极易吸附周遭气味,但凡稍有异味的木材,如樟树、桉树,皆不可入炉。其实,杜绝异味贯穿于整个制茶过程。就在今晨初见吴辉木时,就看到他埋身于茶树间,过了一会儿,拔出一条草藤示意我闻一闻,原来因为茶田完全不用农药,所以杂草生长旺盛,有异味的杂草格外需要及时拔除。“洗洁精不能碰到手,洗发水、香皂平时也极少用,做茶时坚决不能用。”采茶工腰部涂了药水,吴辉木只好将其劝回;来拜访的女士涂了手霜,吴辉木便隔着塑料袋子同其握手。
再来迟一步,这春茶采摘可就结束了。
到泉港涂岭吴辉木的茶山上,大概是早晨九点多钟,稍宽敞点的小道上,刚采下的鲜叶隔着网就地铺开。一年之中,春季最忙,清明到立夏是春茶生产连续作业的时期。今年的春茶采摘已经开始半月,近三天接近尾声,前往拜访的“涂岭红”红茶制茶人吴辉木特地等我到来,才将最后几篓茶叶送入锅中,这一年的春茶制作随即鸣金收兵。
与山为友
泉港的“涂岭红”红茶虽非声名远扬,所获国内国际奖项却也难以计数,蝉联了四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并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特别之处难以一言蔽之,无妨以“融古通今”稍加概括——坚持古法,却不囿于传统,拥抱科技,而不背于精制。
1981年,吴辉木考取了当年茶叶名校——宁德农校,进入茶叶专业学习。18周岁那年,他被分配到惠安农业局下属的茶果示范场(位于今泉港区朝阳路边)担任技术员,后来成为助理农艺师。1998年,他再次进入福建农业大学茶学系学习,成为全国茉莉花茶新工艺创造者、制茶学泰斗郑乃辉的得意门生。后来,泉港从惠安分离,茶果示范场进行私有化改制,吴辉木选择离开,并于1999年,承包了一片涂岭内山竺林寺旁的荒山,开辟成茶园。在“铁观音不能制成红茶”成为业内主流意见的情况下,背负着沉重经济压力的他,却在全国最权威的茶叶CN杂志——《中国茶叶》发表技术论文《铁观音品种红茶初制技术》,把知识型农艺师的文人气质也传递给了他所守护的“涂岭红”红茶。
如今,集“‘涂岭红’红茶制作 技艺省级传承人”“泉州市科技特派员”“泉州工匠”“泉州市技能大师”等多种头衔于一身的吴辉木,除了潜心制茶外,平时也会参加一些大小会议,他打趣说:“如果我开会走神了,请你们原谅,那一定是因为我家中有茶正在制作。”
这些年来,吴辉木夫妻把家安在茶场。这里有适合优质茶叶生产的红黄色土壤;茶场周边有菱溪、陈田和泗洲水库环绕,水汽充沛;大雾山、笔架山和观音山山麓形成小气候,日夜温差大,利于茶树生长、茶叶采制。除了茶树外,俩人还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其他植物。金灿灿的枇杷悬于枝头,白里透粉的山茶花开得正烈,马尾松立于埂间,守卫着一方小菜田,“今年的铁树看是会开花呢。”妻子陈秀贞低语。
夫妇俩每天清晨5点醒来,夜里10点休息。无论是在37℃酷暑的强紫外线照射下,还是冬天低于10℃的情况下,陈秀贞都坚持着一年五季的高标准采摘工作,往往采茶回来即累得瘫倒在地。有这样的得力助手,吴辉木不仅完成了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提高了制作工艺的严谨程度,实现茶叶100%无农残留,而且在茶叶的品质特征和花色上另开新天地。
38年终朝采采,“摘鲜焙芳旋封裹”的过程看似平静,但山林终归是山林,危机潜藏无可避免。每晚睡前他们都要巡视房前屋后三四回,屋顶也要打着手电反复确认。屋里常有山蛇出没,路上能遇见蟒蛇,山里还有剧毒银纹蛇。如果有蛇出没吴辉木便拿钩子将其勾起,装到袋里,带到远处放生。除了蛇虫之外,偶有松鼠、野兔造访,觉得可爱,吴辉木也会和它们耍玩一番,最后还是会任其回归山林。“我们不喜欢杀生,山里人喜欢与自然和睦相处。”
38年的制茶之路,也有濒临崩溃的瞬间,摩托车开到山脚爆胎了,连备用油都启用了,口袋里却只剩28块钱;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这代人靠茶生存尚有难度,何况年轻人。非遗非遗,就是非常遗憾”;也有过不知所措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刻,但他始终立于草木间,关于茶的试验也从未停止。
古法制茶
泉港“涂岭红”红茶制作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摊晾、揉捻、发酵、初干、摊凉、足干、包装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锱铢必较,反复雕琢。
鲜叶采摘
茶树的生长规律十分有趣,一般三月到十月为生长期,十一月到来年二月是休眠期,期间茶树茎叶生长近乎停滞,根部生长却尤为活跃,地上地下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休眠期过后,长出来的就是春茶。经过冬季漫长的等待,茶树吸收了充足的养分、水分,制成春茶,积聚的内含物得以爆发。吴辉木夫妇在传统竹篓里铺上纱布,用于盛放鲜叶,竹篓之内、纱布之下藏着一个小窍门——每每采摘鲜叶,吴辉木的爱人陈秀贞都会在竹篓底部垫上三四块石头,小石头有大用处——疏散热气。因为是纯手工采摘,耗时相对较久,若芽叶长时间过于接近地面,空气流通不畅,地热叠加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发酵速度加快,茶叶便不够鲜灵了。然而早在20多年前,吴辉木就已用过机器采茶,3小时内可采摘1600斤干茶,人工难以望其项背。“它速度快,可以抓住好的气候节点,但会影响芽叶的质地,机器适合生产好的中等茶,但优等茶一定要靠手工。”
晒青摊晾
“太阳有多高,茶就有多香”说的是阳光对制茶的重要性,吴辉木的“涂岭红”红茶采用日光萎凋方式,对铺展厚度、翻拌频率、晾晒时长都有十二分的讲究。摊晾厚度不应超过3厘米,通常越薄越好,因此,用于摊晾的竹筛盘数量多到垒至屋顶。约莫每隔10分钟进行一次的翻拌则需要足够的耐心,为此,吴辉木每次离家的时间绝不会超过3小时。
“嫩叶老晒,老叶嫩晒”,不同的鲜叶晾晒需求不同,对晾晒时长的精准把握则倚赖于30多年的实践经验。晾晒稍微过度,茶叶就会从嫩绿变为暗绿,失去光泽,过干的叶片平附于地面,可塑性变小,完成下一步揉捻后的形状便会过于松散。
揉捻发酵
揉捻使茶叶的细胞壁破碎,是茶叶塑性的过程,也是茶叶发酵过程的开端。古旧的揉捻机前后转动了十余载,揉盘厚度由一开始的1.5厘米减少到了如今的0.3厘米,完成了它的使命,不锈钢揉捻机取而代之,除了减少磨损之外,揉捻效果并无大异。春季揉捻尤其要注意解块,后序发酵才会更加均匀。揉捻叶装在竹篓筐里的厚度不应超过40厘米,发酵到红铜色,青草气退,花果香显为适度。因为双手常年需与茶叶直接接触,就连指甲修剪的长短也需仔细考虑。“留长点,指甲缝沾染茶渍,显得难看;剪短,抓尼龙布时又很痛,十分纠结。”
干燥包装
“古法制茶”一方面指纯手工制茶,另一方面体现在制茶工具上,除了竹籮筐、竹筛盘、木揉盘之外,用于干燥茶叶的大型土炉灶至关重要。“‘涂岭红’红茶是‘非遗’,制作工具也都是‘非遗’。”面对传统工具的失落,从炉灶的尺寸考量、图纸设计、材料选择到搬砖砌炉,每一个步骤吴辉木都只能独自完成。令他颇为欣慰的是,经过一番苦功,每个出自他手的炉灶最终都与千斤铁锅严丝合缝。滚筒铁锅转动起来靠的是电力,给它热量的却是柴火,木质燃料下诞生的茶叶,滋味和香气都别具一格。然用柴需谨慎,因为茶叶极易吸附周遭气味,但凡稍有异味的木材,如樟树、桉树,皆不可入炉。其实,杜绝异味贯穿于整个制茶过程。就在今晨初见吴辉木时,就看到他埋身于茶树间,过了一会儿,拔出一条草藤示意我闻一闻,原来因为茶田完全不用农药,所以杂草生长旺盛,有异味的杂草格外需要及时拔除。“洗洁精不能碰到手,洗发水、香皂平时也极少用,做茶时坚决不能用。”采茶工腰部涂了药水,吴辉木只好将其劝回;来拜访的女士涂了手霜,吴辉木便隔着塑料袋子同其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