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崇高的历史使命,它既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又承载培养学生人格的重任。历史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遵循“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初中历史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思想教育也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事例何其丰富。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建安诗人曹植所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戚继光的“封侯非所愿,但愿海波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觉民的“为天下谋永福”等等,并以他们的故事和名言来激励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其次,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创造发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的青铜器中外闻名,夏朝的天文历法,对流星雨、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记录;春秋的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时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杰出人物所取得的成就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足可以让我们青年一代引以为自豪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危害。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历史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曾经历过兴衰起伏,统一与分裂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弄清祖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历朝历代的兴衰,要有一个兴于得道,衰而有因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如果离开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那就成了无本之源。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使命也不一样。如:我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历过的三次历史性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历史人物,历史赋予他们各自的使命是有区别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经毛泽东为核心领导的人民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的领导下,走改革开放之路,出现了民族的空前繁荣,国家强大的盛世景象。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刻苦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使民族早日复兴,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历史使命。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任何社会,如果没有创新或缺乏创新,历史的车轮则会停止不前或缓慢滚动。人类社会之所以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是因为人类在不断总结,汲取前人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地从事创新活动。如:古代秦孝公用卫国的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从唐太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房玄龄、杜如海做宰相,出现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任用姚崇、宋景为宰相呈现的开元盛世景象,这无疑说明了一个道理: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民族,注定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已是客观真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几年历史证明: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立国之本。走改革开放之路,使我国出现了翻来覆去的巨大变化。
四、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生理、心理、思想上处于半成熟、半独立阶段,喜欢表现自我,情绪容易波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历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避免生硬的、空洞的说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而与学生大谈、空谈思想品德,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是在进行的空洞的说教,在说假话,这样也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变得毫无意义了,无法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因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教育资源,结合历史教学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充实,达到有的放矢之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教育真实而不虚假,丰满而不空洞,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也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教育真实有效。
总之,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基础的历史知识教育,更要充分发掘教学资源中的相关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就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们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体验、适应、参与社会、学会辨证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社会情感,全面提高素质,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事例何其丰富。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建安诗人曹植所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戚继光的“封侯非所愿,但愿海波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觉民的“为天下谋永福”等等,并以他们的故事和名言来激励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其次,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创造发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的青铜器中外闻名,夏朝的天文历法,对流星雨、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记录;春秋的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时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杰出人物所取得的成就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足可以让我们青年一代引以为自豪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危害。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历史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曾经历过兴衰起伏,统一与分裂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弄清祖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历朝历代的兴衰,要有一个兴于得道,衰而有因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如果离开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那就成了无本之源。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使命也不一样。如:我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历过的三次历史性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历史人物,历史赋予他们各自的使命是有区别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经毛泽东为核心领导的人民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的领导下,走改革开放之路,出现了民族的空前繁荣,国家强大的盛世景象。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刻苦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使民族早日复兴,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历史使命。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任何社会,如果没有创新或缺乏创新,历史的车轮则会停止不前或缓慢滚动。人类社会之所以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是因为人类在不断总结,汲取前人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地从事创新活动。如:古代秦孝公用卫国的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从唐太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房玄龄、杜如海做宰相,出现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任用姚崇、宋景为宰相呈现的开元盛世景象,这无疑说明了一个道理: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民族,注定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已是客观真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几年历史证明: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立国之本。走改革开放之路,使我国出现了翻来覆去的巨大变化。
四、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生理、心理、思想上处于半成熟、半独立阶段,喜欢表现自我,情绪容易波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历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避免生硬的、空洞的说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而与学生大谈、空谈思想品德,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是在进行的空洞的说教,在说假话,这样也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变得毫无意义了,无法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因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教育资源,结合历史教学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充实,达到有的放矢之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教育真实而不虚假,丰满而不空洞,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也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教育真实有效。
总之,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基础的历史知识教育,更要充分发掘教学资源中的相关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就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们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体验、适应、参与社会、学会辨证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社会情感,全面提高素质,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