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前阶段的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幼儿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在当前幼儿教育环节中从幼儿自身的活泼好动以及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出发,将区域活动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在激发幼儿自身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动手探索知识,在开发智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动手能力。本文就从区域活动的概念剖析入手,并就如何应用区域活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活动 概念 幼儿动手能力提升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090-02
一、何为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幼儿自主活动形式,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幼儿自身进行自由活动的一种方式。通俗来解释就是在结合幼儿自身对于环境的兴趣以及该阶段中教育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项教育资源为幼儿创建出一个符合幼儿发展需求、主题教育目标、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并借助于这个环境的帮助,将诸如集体、分组、游戏等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化的组合,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与游戏活动,保障在区域活动的环节中幼儿可以进行充分自主的手动探索,并最终达到智力开发以及团体合作的学习等目标。一般来讲,幼儿的区域活动主要分为益智类、科学类、美工类、语言类、角色表演类这几种类型。
二、开展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幼儿自由交往
区域活动的设置自由、开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活动区域。区域活动环境的多样性给幼儿提供了探索求知、自由交往的机会。幼儿可以通过商量选择合适的活动工具,并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玩耍,在轻松、自由、温馨的氛围中尽情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此外,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加强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当幼儿在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教师不可直接介入,而是要引导幼儿之间自行解决,这能在有效推动区域游戏顺利进行的同时,营造和谐的区域活动氛围,增加幼儿与他人相处的经验,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幼儿学会合作互助
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互助精神,幼儿园开展集体教育,但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针对性不强。区域活动的开展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等形式,帮助和引导幼儿学会合作、互助、互帮等精神品质。
三、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幼儿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走进越来越多的学校中,但受我国传统的幼儿教学思想的影响,区域活动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运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不高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陪孩子玩耍,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比较少。因此,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很多教师觉得区域活动的开展活动比较复杂。再加上,在组织和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有效设计游戏内容、投放游戏材料、进行家校合作,还要顾及幼儿的人身安全,这势必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家长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误解,使教师备受舆论的压力与社会的质疑。长此以往,教师组织和开展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渐减低,甚至完全不开展区域活动。
2.区域设置缺乏连接性,类型较少
幼儿区域活动的设置区域较少,通常为美工区、娃娃区、图书角、自然角等,这些区域的设置都过于安全,幼儿缺乏探索性和挑战性,思想僵化,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由于幼儿园空间有限,活动的区域不多,幼儿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每一处空间,因此,为了不浪费空间,区域活动的设置比较密集,且两个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物,给人一种很突兀的感觉。
四、利用区域活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具体对策
1.師生互动区域的合理设置
这个互动区域的设置就是在合理使用活动室空间的基础上,以某一个主题作为核心创设一个活动区域,从而让幼儿在进入这个活动区域的时候,便完全代入角色中,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在设置这个师生互动区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幼儿出发,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幼儿的心理特征为参考设置对应的活动区域。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春天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外出放风筝,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在美工室中专门设置一个手工角,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卡纸、画笔,颜料等等风筝制作所必须的材料,通过教师自身全面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并加以对应的引导,让学生设计出有自己的特点的风筝,在粘贴风筝线之后,带领学生在空间较为开阔的地方放飞自己设计的风筝,在尝试过风筝制作以及亲手放飞自己设计的风筝之后,将这些风筝整齐地放在手工角中。
2.材料的合理化投放
区域活动的实际教育功能得以展示的最好媒介就是对应的活动材料。在材料的投放中需要注意如下的几点:第一,以幼儿年龄为基础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相联系,小班中的幼儿自身的思维主要是以直观形象为其特征,这个阶段的幼儿自身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不具备持久性。所以针对这个阶段中的幼儿就可为其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活动材料,在充分调动其注意力的基础上才可以保障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举例来说,可以在对应的数学角中投放相应的积木或者是少数乐高等材料,吸引学生自行进行积木以及乐高的拼装,以此来锻炼其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中班的幼儿其自身思维开始向着空间以及逻辑思维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就可以为其提供诸如迷宫、围棋等益智类的活动材料。第二,材料的动态化投放。在活动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活动内容的变化以及幼儿实际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化的材料投放。举个例子,在数学角中投放的五颜六色的弹珠,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进行数字的认知以及颜色的分类,但长时间使用这些材料就会让幼儿的兴趣逐渐降低,为此可以在清点完毕一种颜色的弹珠之后,让学生自行记录,借助于任务难度的提升,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境的合理化創设
激发幼儿自身动手兴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情境的合理创设,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幼儿的动手能力予以培养以及提升。举个例子,绝大部分的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基本都会玩“过家家”的游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自身的好奇心,使得对于大人们的世界十分感兴趣,再加之其年龄的限制使得在家庭生活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少,这也就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对于成人生活的向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将孩子们两两分组,分别扮演父亲以及母亲,让活动区域中的布娃娃扮演孩子,让幼儿帮助自己的“孩子”编辫子、穿鞋子以及衣服等等。借助于生活场景的模拟,在有效提升孩子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推动幼儿的全面高素质发展。
4.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帮助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仅仅独立进行是不行的,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参与指导。在以往的游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引导和帮助为幌子,盲目指挥和帮助幼儿的活动实践,不仅无法起到有效指导和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活动的教学目标,甚至还会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进行与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鉴于此,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将区域活动教学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自己仅仅是区域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以协商、建议的态度指导和帮助幼儿的区域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因此而过度放纵幼儿,注意把握指导和帮助的力度与强度。例如,在开展“制作陀螺”的区域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在制作陀螺时都会选择圆形的图片工具,这是因为幼儿认为只有圆形才能制作能转动的陀螺。因此,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幼儿认知规律、兴趣爱好与教学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图片形状,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图片工具制作陀螺,使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明白: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图片工具,只要选好中心点,陀螺都可以转起来。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在指导与帮助过程中使用积极向上的正面激励语言。幼儿正处于思维能力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给予幼儿一些鼓励与激励,更好地激发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提升区域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5.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合,共同创设幼儿区域活动环境
借助于区域活动培养以及提升幼儿自身的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也需要家庭环境的有效配合。因此,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合作,构建强有力的家园合作机制。教师要在向家长宣讲幼儿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让家长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与学生一起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于亲子感情的提升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树立责任感。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中设置一个活动区域,为孩子提供种类各异的材料,借助于亲自动手设计物品,做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双提升。
6.有效保证区域游戏的时间
除上述要点之外,教师还要采取各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区域游戏的时间,合理安排、筛选、整合艺术活动、科学活动等课程教学时间,进而确保区域活动的时间较为充裕。此外,教师在进行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区域游戏的时间作为过渡时间,有效整合集体活动时间与区域活动时间,且采取各项措施不断丰富区域游戏的课堂形式,进而有效增加区域游戏的时间。
五、总结
学龄前阶段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区域活动,但区域活动在目前我国的幼儿园中开展得比较少,且存在着教师主动开展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低、区域设计密集且缺乏连接性等问题,区域活动的发展并不顺利。只有在活动区域合理设置、活动材料的合理投放、情境的合理创设、家庭与幼儿园联合的基础上,才可以确保区域活动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晓萌.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陈爱玲.“小鬼当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17:9.
【关键词】区域活动 概念 幼儿动手能力提升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090-02
一、何为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幼儿自主活动形式,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幼儿自身进行自由活动的一种方式。通俗来解释就是在结合幼儿自身对于环境的兴趣以及该阶段中教育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项教育资源为幼儿创建出一个符合幼儿发展需求、主题教育目标、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并借助于这个环境的帮助,将诸如集体、分组、游戏等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化的组合,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与游戏活动,保障在区域活动的环节中幼儿可以进行充分自主的手动探索,并最终达到智力开发以及团体合作的学习等目标。一般来讲,幼儿的区域活动主要分为益智类、科学类、美工类、语言类、角色表演类这几种类型。
二、开展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幼儿自由交往
区域活动的设置自由、开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活动区域。区域活动环境的多样性给幼儿提供了探索求知、自由交往的机会。幼儿可以通过商量选择合适的活动工具,并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玩耍,在轻松、自由、温馨的氛围中尽情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此外,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加强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当幼儿在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教师不可直接介入,而是要引导幼儿之间自行解决,这能在有效推动区域游戏顺利进行的同时,营造和谐的区域活动氛围,增加幼儿与他人相处的经验,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幼儿学会合作互助
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互助精神,幼儿园开展集体教育,但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针对性不强。区域活动的开展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等形式,帮助和引导幼儿学会合作、互助、互帮等精神品质。
三、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幼儿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走进越来越多的学校中,但受我国传统的幼儿教学思想的影响,区域活动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运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不高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陪孩子玩耍,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比较少。因此,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很多教师觉得区域活动的开展活动比较复杂。再加上,在组织和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有效设计游戏内容、投放游戏材料、进行家校合作,还要顾及幼儿的人身安全,这势必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家长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误解,使教师备受舆论的压力与社会的质疑。长此以往,教师组织和开展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渐减低,甚至完全不开展区域活动。
2.区域设置缺乏连接性,类型较少
幼儿区域活动的设置区域较少,通常为美工区、娃娃区、图书角、自然角等,这些区域的设置都过于安全,幼儿缺乏探索性和挑战性,思想僵化,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由于幼儿园空间有限,活动的区域不多,幼儿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每一处空间,因此,为了不浪费空间,区域活动的设置比较密集,且两个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物,给人一种很突兀的感觉。
四、利用区域活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具体对策
1.師生互动区域的合理设置
这个互动区域的设置就是在合理使用活动室空间的基础上,以某一个主题作为核心创设一个活动区域,从而让幼儿在进入这个活动区域的时候,便完全代入角色中,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在设置这个师生互动区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幼儿出发,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幼儿的心理特征为参考设置对应的活动区域。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春天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外出放风筝,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在美工室中专门设置一个手工角,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卡纸、画笔,颜料等等风筝制作所必须的材料,通过教师自身全面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并加以对应的引导,让学生设计出有自己的特点的风筝,在粘贴风筝线之后,带领学生在空间较为开阔的地方放飞自己设计的风筝,在尝试过风筝制作以及亲手放飞自己设计的风筝之后,将这些风筝整齐地放在手工角中。
2.材料的合理化投放
区域活动的实际教育功能得以展示的最好媒介就是对应的活动材料。在材料的投放中需要注意如下的几点:第一,以幼儿年龄为基础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相联系,小班中的幼儿自身的思维主要是以直观形象为其特征,这个阶段的幼儿自身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不具备持久性。所以针对这个阶段中的幼儿就可为其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活动材料,在充分调动其注意力的基础上才可以保障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举例来说,可以在对应的数学角中投放相应的积木或者是少数乐高等材料,吸引学生自行进行积木以及乐高的拼装,以此来锻炼其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中班的幼儿其自身思维开始向着空间以及逻辑思维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就可以为其提供诸如迷宫、围棋等益智类的活动材料。第二,材料的动态化投放。在活动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活动内容的变化以及幼儿实际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化的材料投放。举个例子,在数学角中投放的五颜六色的弹珠,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进行数字的认知以及颜色的分类,但长时间使用这些材料就会让幼儿的兴趣逐渐降低,为此可以在清点完毕一种颜色的弹珠之后,让学生自行记录,借助于任务难度的提升,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境的合理化創设
激发幼儿自身动手兴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情境的合理创设,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幼儿的动手能力予以培养以及提升。举个例子,绝大部分的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基本都会玩“过家家”的游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自身的好奇心,使得对于大人们的世界十分感兴趣,再加之其年龄的限制使得在家庭生活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少,这也就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对于成人生活的向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将孩子们两两分组,分别扮演父亲以及母亲,让活动区域中的布娃娃扮演孩子,让幼儿帮助自己的“孩子”编辫子、穿鞋子以及衣服等等。借助于生活场景的模拟,在有效提升孩子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推动幼儿的全面高素质发展。
4.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帮助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仅仅独立进行是不行的,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参与指导。在以往的游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引导和帮助为幌子,盲目指挥和帮助幼儿的活动实践,不仅无法起到有效指导和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活动的教学目标,甚至还会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进行与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鉴于此,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将区域活动教学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自己仅仅是区域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以协商、建议的态度指导和帮助幼儿的区域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因此而过度放纵幼儿,注意把握指导和帮助的力度与强度。例如,在开展“制作陀螺”的区域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在制作陀螺时都会选择圆形的图片工具,这是因为幼儿认为只有圆形才能制作能转动的陀螺。因此,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幼儿认知规律、兴趣爱好与教学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图片形状,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图片工具制作陀螺,使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明白: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图片工具,只要选好中心点,陀螺都可以转起来。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在指导与帮助过程中使用积极向上的正面激励语言。幼儿正处于思维能力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给予幼儿一些鼓励与激励,更好地激发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提升区域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5.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合,共同创设幼儿区域活动环境
借助于区域活动培养以及提升幼儿自身的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也需要家庭环境的有效配合。因此,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合作,构建强有力的家园合作机制。教师要在向家长宣讲幼儿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让家长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与学生一起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于亲子感情的提升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树立责任感。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中设置一个活动区域,为孩子提供种类各异的材料,借助于亲自动手设计物品,做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双提升。
6.有效保证区域游戏的时间
除上述要点之外,教师还要采取各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区域游戏的时间,合理安排、筛选、整合艺术活动、科学活动等课程教学时间,进而确保区域活动的时间较为充裕。此外,教师在进行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区域游戏的时间作为过渡时间,有效整合集体活动时间与区域活动时间,且采取各项措施不断丰富区域游戏的课堂形式,进而有效增加区域游戏的时间。
五、总结
学龄前阶段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区域活动,但区域活动在目前我国的幼儿园中开展得比较少,且存在着教师主动开展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低、区域设计密集且缺乏连接性等问题,区域活动的发展并不顺利。只有在活动区域合理设置、活动材料的合理投放、情境的合理创设、家庭与幼儿园联合的基础上,才可以确保区域活动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晓萌.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陈爱玲.“小鬼当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