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皈依,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从学生创新意识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创新,最终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解题能力
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不只是要求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社会未来学角度来看,创新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要不断的更新,我们倡导创新教育,不仅是要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上更新,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那么,在数学教学上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内涵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学会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获取、发展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它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创新个性在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创设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它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指南,能力是保证。在此过程中,担负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以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以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以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寻巧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进而积极探求,须营造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的基础是: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课堂要充满“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数学学科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利用多媒体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求异。
3.引导提出问题,重视创新行为
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创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新行为。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出现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重视他们的创新行为。
如:对偶函数y=x?+x,y=x﹣?+2,y=x?﹢n(n∈Z)和奇函数y=x?,y=x﹣?+x的图像,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引导其创新行为。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在超出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所探究的创造思维,指的是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具体表现是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作为思维体操学科的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佳的学科之一,培养创新思维将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
1.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的通道,是探索的大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创新。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作仔细、深入的观察。以此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⑵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探索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遇,锻炼数学思维。培养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推理之外,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
⑶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特征。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灵敏的思维素质。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创新求异等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数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进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研究》,《数学教学通讯》,2013.30.
2.徐虹:《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来宾高级中学)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解题能力
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不只是要求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社会未来学角度来看,创新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要不断的更新,我们倡导创新教育,不仅是要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上更新,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那么,在数学教学上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内涵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学会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获取、发展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它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创新个性在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创设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它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指南,能力是保证。在此过程中,担负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以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以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以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寻巧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进而积极探求,须营造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的基础是: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课堂要充满“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数学学科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利用多媒体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求异。
3.引导提出问题,重视创新行为
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创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新行为。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出现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重视他们的创新行为。
如:对偶函数y=x?+x,y=x﹣?+2,y=x?﹢n(n∈Z)和奇函数y=x?,y=x﹣?+x的图像,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引导其创新行为。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在超出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所探究的创造思维,指的是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具体表现是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作为思维体操学科的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佳的学科之一,培养创新思维将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
1.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的通道,是探索的大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创新。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作仔细、深入的观察。以此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⑵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探索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遇,锻炼数学思维。培养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推理之外,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
⑶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特征。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灵敏的思维素质。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创新求异等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数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进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研究》,《数学教学通讯》,2013.30.
2.徐虹:《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来宾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