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内学校与乡镇中心学校实行联谊教研,城内学校两位教师到乡镇中心学校送教。作为县语文教研员,我应邀去一所中心学校听课。
青年教师帅老师的课引起了我的深思。帅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语文课《称赞》,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时,帅老师这样指导:
师:小獾做木工,他做了什么?
生:小板凳。
师:你从哪里知道他做了小板凳?
(生读句子: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
师:小板凳做得好不好?
生:好。(这里学生的答案显然不是老师需要的。)
师:为什么说“好”呢?
生:小獾做了3个。
师:3个就能说明做得好吗?数量能证明质量吗?那么做10个不就更好?再从文章找一找,小獾板凳做得好不好?
(学生沉默……)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
生:因为他做了3个。
(众笑。显然,教师刚才的反问对学生起了误导作用。)
师(着急):他做了3个就能证明不好吗?
(这时候学生糊涂了……)
师:老师来读读课文吧。
(师读:“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
师(再问):板凳做得好不好?
(还是没有人答……)
师:板凳做得怎么样呢?课文中有一个词,注意了吗?
(学生继续沉默……)
师(只好点出“粗糙”):你理解“粗糙”的含义吗?
(老师举例讲解“粗糙”的含义,并摸黑板损坏的地方,引领学生感受什么是“粗糙”。)
案例反思:
当时,课堂很沉闷,上课初学生饱满的情绪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整个课堂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坐在下面听课,心里酸楚楚的。多么可爱的孩子!他们在努力地思考,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于是,他们迷惑了,他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究竟想卖什么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这样被泯灭了。
这里,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是否该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去理解“粗糙”,对于二年级孩子是否合适?
其实,二年级的孩子,还主要以识字、认字为主,只要他们能把书读熟,并能在读书的基础上,感觉到“粗糙”的小板凳是个什么样的小板凳,就足够了。而这里,教师试图以“做的板凳好不好”这个问题来引出“粗糙”,既绕了一个大圈子,又没有得到欲想的效果。这里,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情,考虑低年级段孩子的学习特点,设计以读代问、以读代讲的形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悟,学生对“粗糙”的感受肯定会更深刻。
我们再进一步去分析,这里教师把“粗糙”这个词看得很重,进而设计这么一个教学流程来学习“粗糙”。但是,文本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这里吗?这里是否真值得教师花这么大工夫来讲授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最有教育价值的地方是“很认真”,而不是“粗糙”。这也正是文章题旨“称赞”的源泉。但上面的教学却对“粗糙”重锤敲打,减少了对“很认真”的教育力度,这样,既冲淡了文本的教育价值,又忽略了对后面“称赞”教学的铺垫,使后一部分教学显得突兀、断层。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提问是教师引导课堂走向、引领学生思考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能否设计好自己的提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谨慎提问,科学提问,使提问成为自己调控课堂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县教研室)
编辑 杜 锐
青年教师帅老师的课引起了我的深思。帅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语文课《称赞》,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时,帅老师这样指导:
师:小獾做木工,他做了什么?
生:小板凳。
师:你从哪里知道他做了小板凳?
(生读句子: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
师:小板凳做得好不好?
生:好。(这里学生的答案显然不是老师需要的。)
师:为什么说“好”呢?
生:小獾做了3个。
师:3个就能说明做得好吗?数量能证明质量吗?那么做10个不就更好?再从文章找一找,小獾板凳做得好不好?
(学生沉默……)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
生:因为他做了3个。
(众笑。显然,教师刚才的反问对学生起了误导作用。)
师(着急):他做了3个就能证明不好吗?
(这时候学生糊涂了……)
师:老师来读读课文吧。
(师读:“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
师(再问):板凳做得好不好?
(还是没有人答……)
师:板凳做得怎么样呢?课文中有一个词,注意了吗?
(学生继续沉默……)
师(只好点出“粗糙”):你理解“粗糙”的含义吗?
(老师举例讲解“粗糙”的含义,并摸黑板损坏的地方,引领学生感受什么是“粗糙”。)
案例反思:
当时,课堂很沉闷,上课初学生饱满的情绪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整个课堂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坐在下面听课,心里酸楚楚的。多么可爱的孩子!他们在努力地思考,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于是,他们迷惑了,他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究竟想卖什么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这样被泯灭了。
这里,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是否该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去理解“粗糙”,对于二年级孩子是否合适?
其实,二年级的孩子,还主要以识字、认字为主,只要他们能把书读熟,并能在读书的基础上,感觉到“粗糙”的小板凳是个什么样的小板凳,就足够了。而这里,教师试图以“做的板凳好不好”这个问题来引出“粗糙”,既绕了一个大圈子,又没有得到欲想的效果。这里,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情,考虑低年级段孩子的学习特点,设计以读代问、以读代讲的形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悟,学生对“粗糙”的感受肯定会更深刻。
我们再进一步去分析,这里教师把“粗糙”这个词看得很重,进而设计这么一个教学流程来学习“粗糙”。但是,文本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这里吗?这里是否真值得教师花这么大工夫来讲授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最有教育价值的地方是“很认真”,而不是“粗糙”。这也正是文章题旨“称赞”的源泉。但上面的教学却对“粗糙”重锤敲打,减少了对“很认真”的教育力度,这样,既冲淡了文本的教育价值,又忽略了对后面“称赞”教学的铺垫,使后一部分教学显得突兀、断层。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提问是教师引导课堂走向、引领学生思考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能否设计好自己的提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谨慎提问,科学提问,使提问成为自己调控课堂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县教研室)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