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弟巧遇大铃微耕机 一年赚回20万

来源 :生意经·经营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鸡瘟,使梁华的创业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一场“非典”,则彻底使梁华连同他的梦想一起跌进万丈深渊……梁华以为,自己再也站不起来,再也不能拥有自己可以骄傲的事业,但是没想到,一台小小的大铃微耕机,让梁华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高考梦灭踏上打工路
  
  梁华,38年前出生在渝东北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的清苦日子,让梁华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然后出人头地。可是偏偏事与愿违,因为两分之差,梁华与大学失之交臂。大学梦的破灭让梁华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许久都没能从失败的梦魇中走出来。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梁华意识到,消沉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打工照样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18岁的梁华打起行囊,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
  跟随邻居,梁华到了新疆帮别人种棉花、摘棉花。这样一干就是8年,凭着自己的辛苦劳动,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办养鸡场 却欠20万债务
  
  在梁华的骨子里,总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并不满足于为别人打工,“一定要自己做”的念头此时在梁华的脑海里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毅然拿出自己8年来的5万元存款,然后找朋友东拼西凑了5万元,开办了一个养鸡场。找客户、学技术,梁华一样都没有落下,虽然途中也遇到过几场小的鸡瘟,但在技术人员的治疗下,很快得以解决。
  在梁华的细心经营下,养鸡场的规模也慢慢做大,最好的时候,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这对于农村走出来的梁华来说,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因为养鸡场并没有大的波折,梁华一时被胜利冲昏了脑袋,2002年的时候,他决定扩大自己的养鸡场。但是,接下来一场强烈的鸡瘟和2003年那场气势汹汹的“非典”让梁华的养鸡场遭到了灭顶之灾,养鸡场彻底倒掉,因此也欠下20几万元的债。落魄、失意、苦闷、焦虑……让30多岁的他,一夜之间竟多了很多白发。
  
  微耕机重启梦想之帆
  
  为了偿还这20几万元的债,无奈之下,梁华只得重操旧业,不过这次在朋友的帮助下,自己承包了10多亩地,种起了棉花。地虽然不多,但梁华操作起了机械化耕作。但毕竟地小了,每年除去各种成本,赚到的已经很少了。
  一次,梁华在查询耕种机器的时候,发现大铃微耕机的介绍,起初是想把这种微耕机用于自己承包的地。后来,梁华转念一想这种机械应该也适用于自己的家乡吧。
  梁华的家乡渝东北,属丘陵地带,非常适合小型农耕机械。而大铃微耕机体积小,重时轻,操作灵活,也非常适合丘陵地带。于是,他将地转让给了别人,回到自己的家乡,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和走访后,直接找到了重庆鑫之源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希望做自己县城的代理。
  在公司的技术和广告支持下,梁华的县级代理市场慢慢做了起来。许多乡镇也开起了专卖店,这种微耕机特别受到农民的喜欢,在春耕和秋收两个时节,很多农户抢着前去购机,专卖店的生意眼看火起来。而梁华前期投入的20多万元,也在一年内回本。
  谈及未来,梁华很有信心,他说,微耕机在农村有着很大的市场,他的目标是将微耕机卖到每户农民手中。
其他文献
偶然发现黑鸭商机    赵兴周出生在湖北省安陆市的一户普通农家,42岁那年,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萌发了创业激情。  在武汉的表弟家他无意发现了黑鸭子。吃饭的时候,表弟家做了很多道菜,其中一道菜是黑色鸭子,赵兴周当时就尝了一口,感觉味道不错,这种鸭子在武汉街道是没有的。后来得知,这是表弟的姑妈从台湾带来的黑鸭。黑鸭是台湾的特产。  自从在表弟家吃完饭回来,他便惦记上那黑鸭了,总是回味那种又甜又辣,唇齿
期刊
这厢央视还在热播《铁梨花》,那厢一路听天下就准备了有声书的制作。  一路听天下一向以畅销书的有声读物独霸市场,从《鬼吹灯》、《杜拉拉升职记》到《盗墓笔记》,一路听天下几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畅销书的有声录制。而最近,创始人朱国勇又嗅到了央视热播剧的商机。  “有没有发现人们普遍都有这样的习惯,看到喜欢的电视剧后,还要再去搜罗一下它的原著?”朱国勇一脸神秘地告诉笔者,这些人要么是因为喜欢电视剧的
期刊
养鸡和种茶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湖北省十堰市一位农民却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茶园里放养土鸡,利用土鸡来除草灭虫,而鸡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他开创了“鸡茶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创建了有机茶、土鸡蛋、生态鸡三大品牌……    初包茶场,茶叶成堆卖不掉    刘祥银是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人,他早年走出大山,在外打拼,后来他在柏林镇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1998年,在村
期刊
“原觉得在家种庄稼没啥出息,便出去打工,在外跑了几年,看到人家的发展后,觉得还是要回来自己创业。”面对笔者采访,39岁的返乡农民工唐成云对其返乡原因可谓直言不讳。  唐成云是彝良县龙街乡龙洞村海坝村民小组的村民,2003年,她看到邻里大多村民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便感觉在家种庄稼没盼头,于是与丈夫双双外出,到温州一些皮革厂、制鞋厂打工。“人家发展太快了,我们这里太落后了。”谈起自己外出打工的第一感受
期刊
吃腻了食堂的伙食,又觉得小馆子的地沟油太恐怖,不如自己做饭,吃完抹抹嘴巴甩膀子走人,有服务员收拾洗碗,这样的消费才人均10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有这样一家“DIY厨房”,的学生们宿舍聚餐、情侣约会、哥们小酌都喜欢来这里。老板是四位大三学生,从3万元起步,开业半年现在每月净赚2000元。据悉,这类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全国还是首个。    南航江宁校区 有间爱做饭的男生宿舍    “南航的饭”是南京高校间
期刊
特色米粉 高价路线    陈扬和妻子下岗的时候都已年近40岁。两人一无文凭二无技术,但生活还要继续,陈扬借了2000元钱打算摆个早点摊卖米粉。  资金到位后他却不忙开张,带着老婆在街上连吃了四天米粉,巴掌大的小城每个角落的米粉、面条都让他俩尝了个遍。  过了几天,陈扬才在解放路广场一角正式出摊开张。小城解放路是政府职能部门比较集中的街道。陈扬在摊位上竖起了一面“摊旗”,雪白的底布上写着六个大大的红
期刊
从东北来京打工的陈明没想到,自己初次创业就上当受骗,接手了一个亏本多时的烂摊子,遭遇陷阱又转让不出,他只好硬着头皮自己经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个头脑精明的小伙竟能把一个亏本小商店经营得红红火火,每月的纯收入高达2万元。    遭遇陷阱接手别人亏本买卖    今年28岁的陈明天性不安分,在京打工8年多,他一直梦想的是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一次,他在丰台区马家堡路边见到一个门口贴有“转让”字样,经营
期刊
娃娃脸的咖啡匙,会唱歌的柠檬榨汁器,能哈哈大笑的化妆盒……这些设计独特的家居用品,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还给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都市人带来快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从产生创业灵感到拥有一个20多人的“情趣公司”,从一个普通白领到资产百万的年轻富姐,走完这段历程,赵雪只花了两年多时间。    一套餐具改变了她的人生    赵雪出生在中原古都开封市。2000年从中山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她在广州一家贸易公司
期刊
杨涛初中毕业后,辗转各个城市打工学徒,三年后,他在徐东古玩城租了个不到20平方的门面,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起初,杨涛仍是“手艺人”,靠装裱字画养活自己。偶然一次,他发现整个市场居然没有人卖文房用品,这个“空白点”让杨涛兴奋不已。  如今,杨涛的文房用品店,已经有120平方米,一天的营业额最多可达1万元。日前,杨涛大方地向笔者坦露了他的生意经。创业十年,他如何从穷小子蜕变成小老板经营文房用品,到
期刊
一位高考落榜生的创业故事    2004年高考失利,曾经对未来充满憧憬、心高志远的李想,陷入了无边的失落和消沉中,他整天躲在家里,不愿见人,不想说话。望着靠出卖低廉的劳动力为生、双鬓渐白的双亲,他怎么也不忍心选择复读。高考结束一个月后,拖着疲惫的身心,怀着对未来的茫然,李想离开了家乡。  不甘寂寞毅然走上创业路。  迎接他的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从青岛到烟台,从卖苦力的物流搬运到臭气熏天的小渔具厂,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