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另一方面需要市场发挥主体作用并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另一方面需要市场发挥主体作用并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当前,老龄产业遇到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我们高度重视老龄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3年国务院也连续下发重要文件,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这些都预示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同时,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高龄、失能、空巢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不断攀升,对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文化、金融理财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另外,老年群体的内部结构也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建国以后出生、现在开始进入老年期的新一代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更高,经济实力更强,消费观念更新,对高品质的养老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老龄产业形势大好的时候,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更要保持冷静理性,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看到老龄产业既有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总体来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着总量不足、研发不够、结构失衡、监管缺失、人才匮乏等问题。老龄产业要真正成为朝阳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新亮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需要政府、市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要发挥主体作用,两者各就其位,互为补充,形成 合力。
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转变职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加大选择性扶持。从总体上讲,老龄产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的特点,需要政府扶持。但是,老龄产业又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的产业体系的通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独立的产业部门。不对老龄产业进行分类和界定,笼统地要求对老龄产业进行扶持是不现实的,需要选择性地扶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对于那些属于老年人基本需求,并且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属性比较强的产品和服务,如照料护理、康复服务、老年教育、养老机构等,政府要在用地、税费、补贴、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但对一些不具有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如高端老年住宅、高端老年用品、老年旅游等,则可以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来提供。
二是减少市场性行为。政府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等,对于能交给市场的一定要交给市场。对于异质性、个体性较强的老年群体来说,只有市场才能最敏锐地捕捉到老年人的潜在需求,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变化,灵敏、迅速地提供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比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可以扶持,但不能亲力亲为,必须依靠企业和社会组织来实施。再比如,公办养老机构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挤占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要逐步由直接办养老机构转向监管养老机构。
三是加大市场监管。这是政府规范和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也是对老龄产业发展的扶持。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公平有序、竞争完全的市场,政府要建立老龄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督,最大限度地打击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要发挥老龄产业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诚信体系,促进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依法守信经营,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市场环境,推进老龄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老龄产业,市场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唱主角”:
一是进行严谨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总体上讲,我们对老龄产业市场有效需求还不太清楚,老龄产业市场到底有多大?需求有多少?迫切需要严谨科学的有效需求数据调研。老年群体是一个差异性很强的群体,不仅自身的经济、文化、资产、身体、兴趣、爱好、消费观念、家庭情况等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与其所处的城乡、区域、民族、风俗习惯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老年人,甚至同一个老年人不同时期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另外,我们既要重视老年人的“普需”——吃饭、穿衣、洗澡、料理家务等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普通性需求;更要挖掘老年人的“刚需”——失能护理、健康管理、心理咨询、法律服务、金融理财、财产处置等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鉴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发展老龄产业首先必须进行严谨、细致、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摸清不同类型老年人的真实有效需求,这是发展老龄产业必须做的基本功。
二是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定位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用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市场定位一方面强调的是产品的定位,即开发的产品要有独特的个性,要与竞争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同时,这种产品也要与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相吻合。而对于企业来说,则“要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自己最专长的业务领域或细分市场,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这就是著名的“定位理论”提出的要求。但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不清晰,这在老年人的用品、服务、旅游以及老年房地产行业里都非常明显,以至于开发出来的产品或者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难以形成有效的供给。从事老龄产业的组织,要在准确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最关键的是真正以老年人为本,真正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去研发、设计和提供既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又有鲜明市场定位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站在研发者角度主观臆想的“伪”老年产品和服务。
三是更加注重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是老龄产业的生命线,提供人性化、专业化、情感化服务是老龄产业的本质属性要求。国内外专家研究证实,老年群体的消费心理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既是心理脆弱、消费谨慎群体,对产品和服务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对产品的实用性、服务的可靠性以及价格的合理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与青年和妇女消费群体的激情、情趣消费正好相反;另一方面又是情感依赖和相对稳定的群体,人到老年以后,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怀旧和沿袭旧俗的心态大于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一旦接受、习惯、认准了某种产品和服务,就产生了依赖性,就很难改变。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根据老年群体的消费特征,在注意产品和服务质量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不仅要重视提高为老年人直接服务的水平,还要重视提高附加在产品中的配套服务水平,比如在老年人的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康复辅具等产品的销售、使用、维修等过程中,都要为老年人提供配套服务,这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逐步建立消费依赖,最终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作者系全国老龄办副主任)
当前,老龄产业遇到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我们高度重视老龄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3年国务院也连续下发重要文件,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这些都预示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同时,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高龄、失能、空巢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不断攀升,对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文化、金融理财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另外,老年群体的内部结构也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建国以后出生、现在开始进入老年期的新一代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更高,经济实力更强,消费观念更新,对高品质的养老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老龄产业形势大好的时候,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更要保持冷静理性,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看到老龄产业既有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总体来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着总量不足、研发不够、结构失衡、监管缺失、人才匮乏等问题。老龄产业要真正成为朝阳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新亮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需要政府、市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要发挥主体作用,两者各就其位,互为补充,形成 合力。
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转变职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加大选择性扶持。从总体上讲,老龄产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的特点,需要政府扶持。但是,老龄产业又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的产业体系的通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独立的产业部门。不对老龄产业进行分类和界定,笼统地要求对老龄产业进行扶持是不现实的,需要选择性地扶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对于那些属于老年人基本需求,并且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属性比较强的产品和服务,如照料护理、康复服务、老年教育、养老机构等,政府要在用地、税费、补贴、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但对一些不具有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如高端老年住宅、高端老年用品、老年旅游等,则可以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来提供。
二是减少市场性行为。政府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等,对于能交给市场的一定要交给市场。对于异质性、个体性较强的老年群体来说,只有市场才能最敏锐地捕捉到老年人的潜在需求,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变化,灵敏、迅速地提供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比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可以扶持,但不能亲力亲为,必须依靠企业和社会组织来实施。再比如,公办养老机构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挤占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要逐步由直接办养老机构转向监管养老机构。
三是加大市场监管。这是政府规范和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也是对老龄产业发展的扶持。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公平有序、竞争完全的市场,政府要建立老龄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督,最大限度地打击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要发挥老龄产业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诚信体系,促进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依法守信经营,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市场环境,推进老龄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老龄产业,市场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唱主角”:
一是进行严谨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总体上讲,我们对老龄产业市场有效需求还不太清楚,老龄产业市场到底有多大?需求有多少?迫切需要严谨科学的有效需求数据调研。老年群体是一个差异性很强的群体,不仅自身的经济、文化、资产、身体、兴趣、爱好、消费观念、家庭情况等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与其所处的城乡、区域、民族、风俗习惯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老年人,甚至同一个老年人不同时期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另外,我们既要重视老年人的“普需”——吃饭、穿衣、洗澡、料理家务等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普通性需求;更要挖掘老年人的“刚需”——失能护理、健康管理、心理咨询、法律服务、金融理财、财产处置等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鉴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发展老龄产业首先必须进行严谨、细致、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摸清不同类型老年人的真实有效需求,这是发展老龄产业必须做的基本功。
二是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定位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用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市场定位一方面强调的是产品的定位,即开发的产品要有独特的个性,要与竞争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同时,这种产品也要与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相吻合。而对于企业来说,则“要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自己最专长的业务领域或细分市场,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这就是著名的“定位理论”提出的要求。但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不清晰,这在老年人的用品、服务、旅游以及老年房地产行业里都非常明显,以至于开发出来的产品或者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难以形成有效的供给。从事老龄产业的组织,要在准确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最关键的是真正以老年人为本,真正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去研发、设计和提供既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又有鲜明市场定位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站在研发者角度主观臆想的“伪”老年产品和服务。
三是更加注重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是老龄产业的生命线,提供人性化、专业化、情感化服务是老龄产业的本质属性要求。国内外专家研究证实,老年群体的消费心理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既是心理脆弱、消费谨慎群体,对产品和服务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对产品的实用性、服务的可靠性以及价格的合理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与青年和妇女消费群体的激情、情趣消费正好相反;另一方面又是情感依赖和相对稳定的群体,人到老年以后,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怀旧和沿袭旧俗的心态大于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一旦接受、习惯、认准了某种产品和服务,就产生了依赖性,就很难改变。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根据老年群体的消费特征,在注意产品和服务质量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不仅要重视提高为老年人直接服务的水平,还要重视提高附加在产品中的配套服务水平,比如在老年人的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康复辅具等产品的销售、使用、维修等过程中,都要为老年人提供配套服务,这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逐步建立消费依赖,最终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作者系全国老龄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