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海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城,这是乌海文化建设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集中反映了乌海作为西部新兴工业城市秉承炎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瑰宝的精神风貌和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提升生态绿州山水园林城市文明形象的理念追求。中国书法城是中国书法界给予推崇倡导发展书法文化艺术城市的最高荣誉,对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地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新的里程碑和新的出发点上,以战略眼光,重新审视乌海创建书法城的历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乌海书法城建设的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书法城建设在地区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彰显地区特色文化内涵。二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三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提升地区经济软实力,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四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架起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加快建立对外宣传格局。
书法城建设在地区发展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一个递进的漫长的过程。只有真正立足倡导与呵护这张来之不易的城市名片,才能真正将书法城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创建书法城同其它事业建设一样,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必须克服只重表面形式的张扬,而忽略实质内容的构架和挖掘的倾向;必须克服将书法艺术政治化,大搞形象工程的倾向;必须克服书法艺术界奉行“一言堂,一张脸”,而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倾向。创建书法城同其它事业建设一样,更需要科学运筹,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书法城建设的实践,这就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书法城建设并共享书法城建设带来的文明成果为根本,坚持以书法艺术启迪人、陶冶人、鼓舞人、塑造人,提升全民整体文化素質,创造地区特色书法文化现象,推动书法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乌海书法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乌海作为内蒙古西部一座移民城市,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集黄河文化、蒙元文化、大漠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结构。在年轻的城市中,崇尚中华传统文化——书法是全国少有的一种奇特现象。乌海书法文化发展的脉络是一部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由矿区起步到城区拓展,由个体引领到群体参与,由市内研创到对外联引的递进史。以书法艺术为主导,创建书法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对照书法城的基本标准和特定要求,还有很多不平衡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一头“快”与一头“慢”。进入“十五”以来,乌海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区榜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文化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特别是专业性文化发展成效不明显,没有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和文化发展规模,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相融相进的步伐很慢,层次很低,没有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和文化发展规模。
(二)一头“多”与一头“少”。就全社会而言,已经形成了众多的老中青少四代人研习书法的良好氛围,但直接从事书法艺术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非常少,没有形成一支强劲的书法工作队伍;直接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也非常少,没有形成一支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过硬的师资队伍。就书法界而言,书法爱好者和各级书法协会会员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与全国同等城市相比较大,而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高层次书法名家很少,没有影响大、带动力强的书法大家。就行政界而言,组织形式多样的书法展览、交流、研讨等活动较多,从根本上制定落实书法发展的政策很少,资金投入力度不大,没有建立起推动书法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一头“高”与一头“低”。在从事书法的主体队伍中,多数人注重书法技法的练习,而对“字外功夫”的修炼不够,书法临摹创作水平相对高一些,而书法理论研究和相关门类学术研究水平偏低。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支撑,没有形成引领地区书法发展的书学体系和书法流派。
(四)一头“热”与一头“凉”。自199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创建书法城以来,历任市级领导对书法城建设特别重视,主要领导带头倡导和研习书法,从来没有间断过推动书法城创建的步伐。而作为中坚力量的广大部门领导干部书法城创建意识不强,主动涉足书法领域的积极性不高,自身研习书法的人数寥寥无几。没有形成主要领导环节助推书法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一头“强”与一头“弱”。随着乌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而书法城建设与城市建设不相协调,不相同步。城市建设很少融入和渗透书法艺术构架的多种人文内涵。没有形成“城市处处有书法,书法处处靓城市”的美好景象。
(六)一头“重”与一头“轻”。乌海书法文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群众性和广泛性。广大人民群众对书法的参与程度在全国是少有的,对书法城建设的期盼程度是非常高的。这就决定了书法城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而在具体的书法工作实践中,不同范围存在“文人相轻”现象,大局意识、中心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协作意识不强,以个别人为中心,相互排斥,相互蔑视的风气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站在书法事业发展的高度全力推进书法城建设的良好态势。
二、乌海书法城建设的几点对策
书法城的命名,从形式上和客观上为打造特色文化进行了明确的定论,建设名副其实的书法城任重而道远。
(一)以创造书法人文环境为基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象征。只有把书法文化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一座城市才能够称其为书法城。一是要将书法城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书法文化元素来经营和管理城市。二是要将书法城建设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书法的群众行为转化为文化事业来推动。实现书法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
(二)以普及书法基础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书法人才为抓手,加快提升书法整体水平。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书法基础教育和专业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书法爱好者队伍,提高现有专业书法人才理论和技能水平,培养理论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师资型人才。一是推行“全民习字工程”。长期开展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进军营、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活动,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写,青少年学生自觉写,社会各界普遍写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书法专业培训基地。长期组织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书法大讲堂,聘请市内外知名学者、书家进行书法专题讲座,传播书法专业化知识。三是实施特殊书法人才重点培训计划。与全国书画艺术名校联合,选拔有一定书法造诣和艺术成就的德艺双馨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名家。四是引进书法急需人才,特别是书法专业师资人才。从人员编制、工作岗位、生活待遇等方面,创造条件,吸引具有高等书法专业水平的人才。五是鼓励民间举办书法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动员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和书法家组建各类不同规模的书法艺术培训学校,举办各类书法培训活动。
(三)以开展书法品牌活动为载体,以加强书法对外交流为平台,塑造城市文明形象。
书法品牌活动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宣传途径,既可对内鼓舞群众的书法热情,也可对外作为热点畅通宣传渠道。一是要策划组织书法艺术节。深入研究书法艺术节的主旨主题、参与范围、组织途径、活动形式、宣传手段、效益模式等内容,将书法艺术节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挥品牌文化活动的促动效应。二是要策划组织书法日常性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性、区域性书法展赛、研讨、考察活动,学习借鉴外地特别是全国书法名城的经验和做法。
(四)以发展书法文化产业为龙头,以培育文化艺术市场为支撑,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尺,也是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尽快建立集中的规范的有序的文化市场。形成以书法艺术产品为主,以绘画、奇石、根雕、文学艺术产品为补充的文化批发零售集散地。二是尽快发展书法艺术产品生产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生产领域,创新书法元素转化为艺术产品的品位和能力。三是尽快组建文化中介机构。鼓励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市场中介服务,开辟文化产品在市内外的流通渠道。
(五)以建立书法工作长效机制为保障,以保持书法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推动书法城建设稳步前进。
书法城建设仅靠社会力量是无法无力顺利推进的,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推进。一是要制定推动书法城建设的经济政策。对所有从事书法文化事业和书法文化产业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收、行政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性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要建立书法工作行政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监管和组织服务职能。组建由党政部门为主体,社会群众团体为辅助的各类书法组织机构,形成书法工作网络。三是要加大书法城建设投入力度。建立书法城建设专项发展基金,列入市区财政预算,用于书法重点工程建设、人才奖励和正常书法业务支出。四是要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制度。定期评选和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特别是鼓励在职党政领导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书法城建设。
作者简介:傅庭琳,又名拙工,现任内蒙古乌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乌海市老年书画研究协会艺术顾问,乌海书画院院士。工余时间,主要学习诗、书、画、印等文学艺术类知识,从事书法艺术的社会教育工作。多幅书画作品曾参加过全国性展览和比赛,并获取了一些殊荣。
书法城建设在地区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彰显地区特色文化内涵。二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三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提升地区经济软实力,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四是通过书法城建设,可架起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加快建立对外宣传格局。
书法城建设在地区发展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一个递进的漫长的过程。只有真正立足倡导与呵护这张来之不易的城市名片,才能真正将书法城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创建书法城同其它事业建设一样,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必须克服只重表面形式的张扬,而忽略实质内容的构架和挖掘的倾向;必须克服将书法艺术政治化,大搞形象工程的倾向;必须克服书法艺术界奉行“一言堂,一张脸”,而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倾向。创建书法城同其它事业建设一样,更需要科学运筹,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书法城建设的实践,这就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书法城建设并共享书法城建设带来的文明成果为根本,坚持以书法艺术启迪人、陶冶人、鼓舞人、塑造人,提升全民整体文化素質,创造地区特色书法文化现象,推动书法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乌海书法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乌海作为内蒙古西部一座移民城市,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集黄河文化、蒙元文化、大漠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结构。在年轻的城市中,崇尚中华传统文化——书法是全国少有的一种奇特现象。乌海书法文化发展的脉络是一部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由矿区起步到城区拓展,由个体引领到群体参与,由市内研创到对外联引的递进史。以书法艺术为主导,创建书法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对照书法城的基本标准和特定要求,还有很多不平衡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一头“快”与一头“慢”。进入“十五”以来,乌海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区榜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文化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特别是专业性文化发展成效不明显,没有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和文化发展规模,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相融相进的步伐很慢,层次很低,没有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和文化发展规模。
(二)一头“多”与一头“少”。就全社会而言,已经形成了众多的老中青少四代人研习书法的良好氛围,但直接从事书法艺术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非常少,没有形成一支强劲的书法工作队伍;直接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也非常少,没有形成一支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过硬的师资队伍。就书法界而言,书法爱好者和各级书法协会会员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与全国同等城市相比较大,而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高层次书法名家很少,没有影响大、带动力强的书法大家。就行政界而言,组织形式多样的书法展览、交流、研讨等活动较多,从根本上制定落实书法发展的政策很少,资金投入力度不大,没有建立起推动书法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一头“高”与一头“低”。在从事书法的主体队伍中,多数人注重书法技法的练习,而对“字外功夫”的修炼不够,书法临摹创作水平相对高一些,而书法理论研究和相关门类学术研究水平偏低。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支撑,没有形成引领地区书法发展的书学体系和书法流派。
(四)一头“热”与一头“凉”。自199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创建书法城以来,历任市级领导对书法城建设特别重视,主要领导带头倡导和研习书法,从来没有间断过推动书法城创建的步伐。而作为中坚力量的广大部门领导干部书法城创建意识不强,主动涉足书法领域的积极性不高,自身研习书法的人数寥寥无几。没有形成主要领导环节助推书法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一头“强”与一头“弱”。随着乌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而书法城建设与城市建设不相协调,不相同步。城市建设很少融入和渗透书法艺术构架的多种人文内涵。没有形成“城市处处有书法,书法处处靓城市”的美好景象。
(六)一头“重”与一头“轻”。乌海书法文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群众性和广泛性。广大人民群众对书法的参与程度在全国是少有的,对书法城建设的期盼程度是非常高的。这就决定了书法城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而在具体的书法工作实践中,不同范围存在“文人相轻”现象,大局意识、中心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协作意识不强,以个别人为中心,相互排斥,相互蔑视的风气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站在书法事业发展的高度全力推进书法城建设的良好态势。
二、乌海书法城建设的几点对策
书法城的命名,从形式上和客观上为打造特色文化进行了明确的定论,建设名副其实的书法城任重而道远。
(一)以创造书法人文环境为基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象征。只有把书法文化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一座城市才能够称其为书法城。一是要将书法城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书法文化元素来经营和管理城市。二是要将书法城建设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书法的群众行为转化为文化事业来推动。实现书法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
(二)以普及书法基础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书法人才为抓手,加快提升书法整体水平。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书法基础教育和专业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书法爱好者队伍,提高现有专业书法人才理论和技能水平,培养理论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师资型人才。一是推行“全民习字工程”。长期开展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进军营、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活动,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写,青少年学生自觉写,社会各界普遍写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书法专业培训基地。长期组织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书法大讲堂,聘请市内外知名学者、书家进行书法专题讲座,传播书法专业化知识。三是实施特殊书法人才重点培训计划。与全国书画艺术名校联合,选拔有一定书法造诣和艺术成就的德艺双馨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名家。四是引进书法急需人才,特别是书法专业师资人才。从人员编制、工作岗位、生活待遇等方面,创造条件,吸引具有高等书法专业水平的人才。五是鼓励民间举办书法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动员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和书法家组建各类不同规模的书法艺术培训学校,举办各类书法培训活动。
(三)以开展书法品牌活动为载体,以加强书法对外交流为平台,塑造城市文明形象。
书法品牌活动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宣传途径,既可对内鼓舞群众的书法热情,也可对外作为热点畅通宣传渠道。一是要策划组织书法艺术节。深入研究书法艺术节的主旨主题、参与范围、组织途径、活动形式、宣传手段、效益模式等内容,将书法艺术节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挥品牌文化活动的促动效应。二是要策划组织书法日常性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性、区域性书法展赛、研讨、考察活动,学习借鉴外地特别是全国书法名城的经验和做法。
(四)以发展书法文化产业为龙头,以培育文化艺术市场为支撑,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尺,也是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尽快建立集中的规范的有序的文化市场。形成以书法艺术产品为主,以绘画、奇石、根雕、文学艺术产品为补充的文化批发零售集散地。二是尽快发展书法艺术产品生产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生产领域,创新书法元素转化为艺术产品的品位和能力。三是尽快组建文化中介机构。鼓励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市场中介服务,开辟文化产品在市内外的流通渠道。
(五)以建立书法工作长效机制为保障,以保持书法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推动书法城建设稳步前进。
书法城建设仅靠社会力量是无法无力顺利推进的,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推进。一是要制定推动书法城建设的经济政策。对所有从事书法文化事业和书法文化产业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收、行政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性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要建立书法工作行政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监管和组织服务职能。组建由党政部门为主体,社会群众团体为辅助的各类书法组织机构,形成书法工作网络。三是要加大书法城建设投入力度。建立书法城建设专项发展基金,列入市区财政预算,用于书法重点工程建设、人才奖励和正常书法业务支出。四是要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制度。定期评选和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特别是鼓励在职党政领导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书法城建设。
作者简介:傅庭琳,又名拙工,现任内蒙古乌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乌海市老年书画研究协会艺术顾问,乌海书画院院士。工余时间,主要学习诗、书、画、印等文学艺术类知识,从事书法艺术的社会教育工作。多幅书画作品曾参加过全国性展览和比赛,并获取了一些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