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他们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并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曾经明确指出: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效果会更佳。
一、让学生敢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有安全感,敢于提出问题,让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让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任他们的想象驰骋,任他们的感情激荡,任他们的思路纵横,让他们的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就会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他们的灵感。
例如:在教《小鹰学飞》时,我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敢于提问,我自己扮演老鹰,并学着文中老鹰的语气,给孩子们做示范。因为我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让他们看得哈哈大笑。然后我让他们自己揣摩一下小鹰的语句,如果可以就举手上台与我合作,扮演小鹰。因为有我的示范,他们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竟然有好多孩子都想上来。在这个时候,他们因为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不再害怕,他们的表演也就随心所欲起来。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也会突破课文的限制,在表演中,渗入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多方向思考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也会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世界,使得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就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从多方面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可使孩子们获得某种创新的启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扩散。
例如:在教《石头书》时,抓住“石头就是书。”这一句话,要求孩子们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一位学生说:“这句话说明石头就是书。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这是从石头的样子来分析的。第二个同学说:“雨点留下的雨痕,波浪留下的足迹,还有一些矿物质,都可以说明石头就是书,因为它们可以说是书上的字。” 这是从石头的历史来分析的。第三个同学说:“石头就是书,它不仅有字还有画呢。因为有树叶、贝壳和小鱼的化石。” 这是从石头的现在来分析猜想它的过去。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获得新的发现,也有利于锻炼孩子们思维的深刻性,并为创新提供契机。而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会带给孩子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探究反射,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展开联想
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由表象而产生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也正是创新能力的最后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造一切契机,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例如:在学完《拉萨的天空》一课后,我带孩子们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学校操场上,我让他们躺在草地上,仔细观察我们的天空,看看我们的天空有何特征,看看蓝天白云是怎样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天空一碧如洗,我想飞上去骑那条龙。” 有的同学说:“你们看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匹高大的马,多神奇呀!”……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天空中神奇的景象。这里我们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实践
孩子们天性爱动,对操作性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正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在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可以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可以得到训练,主动探索的意识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主动地动手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好语文、学会语文。
例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去超市买了石榴带到教室,在讲述课文之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先动手解剖石榴,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石榴。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讲一讲对石榴的认识。之后,又针对孩子们对课文的内容兴趣浓烈的特点,我鼓励他们自己动手画一画石榴的变化过程,让他们去网上搜索一下,关于石榴各个时期生长的图片作为借鉴。第二天上课时,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石榴生长图片诞生了。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要想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就要关注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提问、思考、联想和动手操作得到充分地锻炼,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袁集中心小学)
一、让学生敢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有安全感,敢于提出问题,让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让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任他们的想象驰骋,任他们的感情激荡,任他们的思路纵横,让他们的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就会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他们的灵感。
例如:在教《小鹰学飞》时,我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敢于提问,我自己扮演老鹰,并学着文中老鹰的语气,给孩子们做示范。因为我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让他们看得哈哈大笑。然后我让他们自己揣摩一下小鹰的语句,如果可以就举手上台与我合作,扮演小鹰。因为有我的示范,他们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竟然有好多孩子都想上来。在这个时候,他们因为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不再害怕,他们的表演也就随心所欲起来。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也会突破课文的限制,在表演中,渗入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多方向思考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也会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世界,使得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就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从多方面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可使孩子们获得某种创新的启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扩散。
例如:在教《石头书》时,抓住“石头就是书。”这一句话,要求孩子们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一位学生说:“这句话说明石头就是书。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这是从石头的样子来分析的。第二个同学说:“雨点留下的雨痕,波浪留下的足迹,还有一些矿物质,都可以说明石头就是书,因为它们可以说是书上的字。” 这是从石头的历史来分析的。第三个同学说:“石头就是书,它不仅有字还有画呢。因为有树叶、贝壳和小鱼的化石。” 这是从石头的现在来分析猜想它的过去。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获得新的发现,也有利于锻炼孩子们思维的深刻性,并为创新提供契机。而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会带给孩子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探究反射,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展开联想
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由表象而产生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也正是创新能力的最后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造一切契机,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例如:在学完《拉萨的天空》一课后,我带孩子们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学校操场上,我让他们躺在草地上,仔细观察我们的天空,看看我们的天空有何特征,看看蓝天白云是怎样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天空一碧如洗,我想飞上去骑那条龙。” 有的同学说:“你们看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匹高大的马,多神奇呀!”……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天空中神奇的景象。这里我们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实践
孩子们天性爱动,对操作性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正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在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可以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可以得到训练,主动探索的意识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主动地动手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好语文、学会语文。
例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去超市买了石榴带到教室,在讲述课文之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先动手解剖石榴,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石榴。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讲一讲对石榴的认识。之后,又针对孩子们对课文的内容兴趣浓烈的特点,我鼓励他们自己动手画一画石榴的变化过程,让他们去网上搜索一下,关于石榴各个时期生长的图片作为借鉴。第二天上课时,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石榴生长图片诞生了。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要想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就要关注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提问、思考、联想和动手操作得到充分地锻炼,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袁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