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湖北省教育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源泉与治理机制(编号:16ZD027)
我国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大量的调查表明,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有20%左右的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占休、退学学生的第一位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个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一般都富于理想,成就欲望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接触社会,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还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自己的条件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之间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心理越难以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外界对大学生活的美化,个体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及自我认识失当,人为地使大学生活蒙上一层美丽而神秘的面纱。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和自我适应能力较差,使理想与现实迟迟不能趋于统一。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使他们深深地陷入苦闷之中,长期不能排除困扰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身份转化的难题。大一的新生刚刚从紧张的中学生活中进入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接触人群、学习方法等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而很容易造成其角色转化的不适应,常常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人际交往的问题。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因此人们的心理疾病也主要是由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离开家庭,迈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和中学不同,而且复杂得多。不少学生想和同学交往,想获得老师的理解,渴望得到真诚的友谊和爱情等,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导致产生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等不良症状。还有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性格敏感多疑,不愿或害怕与人交往,常感到自卑、孤独和寂寞。
4.情感困扰的问题。与高中不同的是,老师和家长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大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此,为了摆脱孤独寂寞而急于谈恋爱。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刻理解恋爱的意义,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的能力,常常会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由此引发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冷漠、烦躁、逃避等行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够正面的看待失恋问题,严重的甚至产生毁容、自杀等心理危机。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其中因為感情的原因而轻生的比例竟高达53.2%。
5.就业问题的困扰。近几年来,随着各个高校扩招进程的推进,使得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许多单位动辄就要求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常残酷的就业市场竞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之际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目标,比如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他资格认证等,在这样的一个压力之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忧虑、焦虑、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而另外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显得盲目乐观,而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也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的心理状态,甚至会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大学生往往疲于应付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出现情感障碍、适应困难等心理困扰时,往往认识不清,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以致出现各种不良后果。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应在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采取举办专题讲座以及集体咨询等方式指导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掌握调节心理失衡的技巧,使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不断完善自我,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加快健全人格的成熟,促进全面发展。
3.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选用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测量工具,分年级、分专业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给他们建立心理档案,较准确地掌握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对普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适时修改测试量表,同时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引发意外事故的发生。当然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保密,防止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4.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危机干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帮助他们调适、缓解各种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和择业等问题,心理咨询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倾诉烦恼、宣泄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的场所,而且还能给学生行为上以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弱点,缓解心理压力,获得心理平衡。但对有暴力倾向、自杀倾向、经历特殊创伤性事件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应尽快将其转介到其他医疗机构,以便使其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和帮助。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它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健康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开设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心理健康咨询网站等,向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来积极推进。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就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红委,等.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田爱民,赵永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4]袁昌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4).
[5]黄海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7(8).
[6]姜海燕.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新探[J].中外健康文摘,2008(2).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湖北省教育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源泉与治理机制(编号:16ZD027)
我国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大量的调查表明,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有20%左右的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占休、退学学生的第一位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个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一般都富于理想,成就欲望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接触社会,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还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自己的条件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之间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心理越难以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外界对大学生活的美化,个体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及自我认识失当,人为地使大学生活蒙上一层美丽而神秘的面纱。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和自我适应能力较差,使理想与现实迟迟不能趋于统一。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使他们深深地陷入苦闷之中,长期不能排除困扰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身份转化的难题。大一的新生刚刚从紧张的中学生活中进入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接触人群、学习方法等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而很容易造成其角色转化的不适应,常常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人际交往的问题。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因此人们的心理疾病也主要是由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离开家庭,迈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和中学不同,而且复杂得多。不少学生想和同学交往,想获得老师的理解,渴望得到真诚的友谊和爱情等,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导致产生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等不良症状。还有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性格敏感多疑,不愿或害怕与人交往,常感到自卑、孤独和寂寞。
4.情感困扰的问题。与高中不同的是,老师和家长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大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此,为了摆脱孤独寂寞而急于谈恋爱。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刻理解恋爱的意义,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的能力,常常会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由此引发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冷漠、烦躁、逃避等行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够正面的看待失恋问题,严重的甚至产生毁容、自杀等心理危机。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其中因為感情的原因而轻生的比例竟高达53.2%。
5.就业问题的困扰。近几年来,随着各个高校扩招进程的推进,使得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许多单位动辄就要求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常残酷的就业市场竞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之际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目标,比如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他资格认证等,在这样的一个压力之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忧虑、焦虑、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而另外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显得盲目乐观,而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也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的心理状态,甚至会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大学生往往疲于应付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出现情感障碍、适应困难等心理困扰时,往往认识不清,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以致出现各种不良后果。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应在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采取举办专题讲座以及集体咨询等方式指导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掌握调节心理失衡的技巧,使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不断完善自我,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加快健全人格的成熟,促进全面发展。
3.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选用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测量工具,分年级、分专业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给他们建立心理档案,较准确地掌握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对普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适时修改测试量表,同时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引发意外事故的发生。当然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保密,防止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4.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危机干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帮助他们调适、缓解各种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和择业等问题,心理咨询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倾诉烦恼、宣泄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的场所,而且还能给学生行为上以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弱点,缓解心理压力,获得心理平衡。但对有暴力倾向、自杀倾向、经历特殊创伤性事件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应尽快将其转介到其他医疗机构,以便使其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和帮助。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它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健康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开设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心理健康咨询网站等,向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来积极推进。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就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红委,等.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田爱民,赵永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4]袁昌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4).
[5]黄海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7(8).
[6]姜海燕.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新探[J].中外健康文摘,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