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中国最有名的动物,恐怕非熊猫莫属了。胖胖的、憨憨的,这种珍稀动物人见人爱,外国人来中国的动物园,最想看的就是熊猫。而如果国外的动物园能运来一只熊猫,都能肩负起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的外交使命。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呢?
熊猫被猎杀的时代
说起熊猫外交,不得不提到西方的冒险家,是他们第一次将熊猫带人了西方老百姓的视野。1869年,法国的一名传教士将一只大熊猫标本带回了欧洲。在此之前,西方人是没见过大熊猫的。这次标本的展出,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都觉得很奇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种动物。
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有西方探险者深人中国四川、西藏地区寻捕大熊猫,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了,他们曾数次到中国盗猎、猎杀大熊猫,但最终没能如愿弄回活的熊猫。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探险家们带回去的都只是大熊猫的标本或者毛皮。
苏琳的到来轰动美国
直到1936年12月,一个纽约时装设计师把一只3个月大的母熊猫幼崽带到了美国,起名叫苏琳。1937年春,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人们从各处赶来一睹这只“活着的”大熊猫的风采,参观者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达4万多人,其中不乏社会名流,甚至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也前往动物园摸了摸苏琳。
可惜的是,或许是水土不服,苏琳没过多久就病人膏育,第二年就死于肺炎。后来,它被制作成标本陈列在芝加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明为二战时期的英国人鼓舞士气
苏琳死去的这一年,一个英国人在中国汶川收购了12只大熊猫,其中一半死于运输途中,乘下的6只经香港被带往英国。除了一只在路上死亡,其他5只平安到达,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乐乐、杜贝、格鲁贝、奶奶和年龄最小的贝贝。
1939年1月9日,年纪最大的奶奶在到达英国的半个月后死去。二战爆发前夕,乐乐被卖给了一个德国动物贩子,在离开欧洲去美国之前,它一直辗转于纳粹德国的各大动物园进行展览。
随后,格鲁贝、杜贝和贝贝也被卖给了伦敦动物园,3只大熊猫被重新取名為唐、宋和明。不幸的是,宋、唐先后去世,动物园里孤零零地留下了年纪最小的明。明很快成为当时英国报刊、银幕、玩具业和旅游业的焦点。玛格丽特公主和姐姐伊丽莎白一起到动物园去看望明,它却毫不矜持地抢走了玛格丽特手上的小花伞,接着又仰卧在地上咧着嘴乱哼哼,然后用前肢捂着自己的眼睛,让公主挠它的肚子。
旅居英国的著名中国诗人、作家、艺术家蒋彝在与明朝夕相处了一个月后,创作了童话《金宝和大熊猫》和《明的故事》,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和大熊猫。在书中他写道:“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代表。它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善良友好,有耐心,坚持自我。它已经准备好定居在英国,并与英国人成为永久的朋友。”
从1940年到1941年,当德国飞机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明安之若素地待在自己的小院里,任凭炸弹像冰雹似的落在周围,它都不动声色,玩耍自如。为了鼓舞英国人反抗法西斯的士气,摄影师为明拍摄了一系列快乐生活与安然玩耍的照片,它仿佛成了这座城市团结、镇定、无畏的一种象征。
1944年年底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明也追随唐、宋的脚步离开了这个世界。《泰晤士报》在悼念明的讣文中写道:“它是一只最精美的有生命的玩具熊,它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它给干百万人带来了欢乐。”被当作政治礼物进入西方
从1936到1941的6年间,美国以各种手段非法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1941年,为了感谢美国人救济中国难民,宋美龄向美国赠送了一对大熊猫潘迪和潘达。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向外国输出活体大熊猫。
在唐、宋、明死去后,英国政府也向中国政府提出赠予大熊猫的请求,作为交换,他们将给予中国生物学家全额奖学金到英国研究院进修的机会。1946年,大熊猫和中国生物学家一起到达伦敦—这是中国第一次从输出大熊猫上获得实质利益。
从此之后,进人西方世界的大熊猫更多的是以政治礼物的方式出现。不过在“冷战”期间,英、美等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从中国获得大熊猫。于是,西方政府也开始想尽各种方法向中国要熊猫。1956年、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分别致信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北京动物园向对外文化联络局汇报了情况并提议与对方交换动物。对外文化联络局表示同意,并通过北京动物园向美方表示,希望双方互相派员到对方动物园直接交换和领取动物,但被美国政府拒绝,此事作罢。
而奥地利一名动物商人海尼·德默以特有的商业眼光抓住了这次机会。1958年,他与芝加哥动物协会商量,如果他能从中国得到一只大熊猫,芝加哥动物协会就以25000美元的价格购买。
结果,海尼用从肯尼亚带来的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两只河马、两只斑马换来了一只大熊猫,这只熊猫是从苏联返还的大熊猫啧啧。然而,芝加哥动物协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竟然反悔了,华盛顿政府也禁止这只“共产”熊猫人境。于是海尼只能带着这位活宝一路向北,先后在莫斯科动物园、柏林动物园、法兰克福动物园、哥本哈根动物园短暂停留,算是巡回演出吧。
没想到他因祸得福,每到一处,熊猫都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1958年9月26日,海尼又带着这只大熊猫来到了伦敦。本来伦敦动物园只打算让债债停留3个星期,因为当时伦敦动物园比较穷,但后来,在私营企业的协助下,伦敦动物园以1.2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这只大熊猫,最终,啧债成为了动物园的大明星。
这下可轰动了,人们成群结队地到动物园来看大熊猫,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也看上了这只大熊猫,他们需要一种既有广泛认同感又要在黑白印刷品上具有辨识度的动物作为组织标志,于是,在伦敦动物园红得发紫的大熊猫,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唯一选择。大熊猫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明星
此时,在中国,大熊猫的形象也得到了政府和全民公认。许多以熊猫为名的工厂、产品和艺术品应运而生,南京国营电器厂甚至更名为了熊猫电器厂。
进人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大熊猫作为礼物又重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大熊猫黎黎和燕燕落户巴黎文森动物园;1974年9月14日,大熊猫佳佳和晶晶抵达英国伦敦动物园;1980年11月5日,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亲自来北京迎接大熊猫宝宝和天天。
当然,最轰动的是1972年尼克松夫妇访华,中国政府送给了美国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这对大熊猫抵美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前往迎接。当它们初次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与美国观众见面时,动物园前甚至出现了交通阻塞。开馆第一个月,观众就达110多万人。
不过,随着熊猫生存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担心国内数量本已非常有限的大熊猫日渐减少,所以自1982年后,我国停止了向外纯政治性的赠送,大熊猫出国只能以“访问”方式进行了。
熊猫被猎杀的时代
说起熊猫外交,不得不提到西方的冒险家,是他们第一次将熊猫带人了西方老百姓的视野。1869年,法国的一名传教士将一只大熊猫标本带回了欧洲。在此之前,西方人是没见过大熊猫的。这次标本的展出,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都觉得很奇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种动物。
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有西方探险者深人中国四川、西藏地区寻捕大熊猫,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了,他们曾数次到中国盗猎、猎杀大熊猫,但最终没能如愿弄回活的熊猫。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探险家们带回去的都只是大熊猫的标本或者毛皮。
苏琳的到来轰动美国
直到1936年12月,一个纽约时装设计师把一只3个月大的母熊猫幼崽带到了美国,起名叫苏琳。1937年春,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人们从各处赶来一睹这只“活着的”大熊猫的风采,参观者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达4万多人,其中不乏社会名流,甚至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也前往动物园摸了摸苏琳。
可惜的是,或许是水土不服,苏琳没过多久就病人膏育,第二年就死于肺炎。后来,它被制作成标本陈列在芝加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明为二战时期的英国人鼓舞士气
苏琳死去的这一年,一个英国人在中国汶川收购了12只大熊猫,其中一半死于运输途中,乘下的6只经香港被带往英国。除了一只在路上死亡,其他5只平安到达,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乐乐、杜贝、格鲁贝、奶奶和年龄最小的贝贝。
1939年1月9日,年纪最大的奶奶在到达英国的半个月后死去。二战爆发前夕,乐乐被卖给了一个德国动物贩子,在离开欧洲去美国之前,它一直辗转于纳粹德国的各大动物园进行展览。
随后,格鲁贝、杜贝和贝贝也被卖给了伦敦动物园,3只大熊猫被重新取名為唐、宋和明。不幸的是,宋、唐先后去世,动物园里孤零零地留下了年纪最小的明。明很快成为当时英国报刊、银幕、玩具业和旅游业的焦点。玛格丽特公主和姐姐伊丽莎白一起到动物园去看望明,它却毫不矜持地抢走了玛格丽特手上的小花伞,接着又仰卧在地上咧着嘴乱哼哼,然后用前肢捂着自己的眼睛,让公主挠它的肚子。
旅居英国的著名中国诗人、作家、艺术家蒋彝在与明朝夕相处了一个月后,创作了童话《金宝和大熊猫》和《明的故事》,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和大熊猫。在书中他写道:“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代表。它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善良友好,有耐心,坚持自我。它已经准备好定居在英国,并与英国人成为永久的朋友。”
从1940年到1941年,当德国飞机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明安之若素地待在自己的小院里,任凭炸弹像冰雹似的落在周围,它都不动声色,玩耍自如。为了鼓舞英国人反抗法西斯的士气,摄影师为明拍摄了一系列快乐生活与安然玩耍的照片,它仿佛成了这座城市团结、镇定、无畏的一种象征。
1944年年底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明也追随唐、宋的脚步离开了这个世界。《泰晤士报》在悼念明的讣文中写道:“它是一只最精美的有生命的玩具熊,它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它给干百万人带来了欢乐。”被当作政治礼物进入西方
从1936到1941的6年间,美国以各种手段非法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1941年,为了感谢美国人救济中国难民,宋美龄向美国赠送了一对大熊猫潘迪和潘达。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向外国输出活体大熊猫。
在唐、宋、明死去后,英国政府也向中国政府提出赠予大熊猫的请求,作为交换,他们将给予中国生物学家全额奖学金到英国研究院进修的机会。1946年,大熊猫和中国生物学家一起到达伦敦—这是中国第一次从输出大熊猫上获得实质利益。
从此之后,进人西方世界的大熊猫更多的是以政治礼物的方式出现。不过在“冷战”期间,英、美等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从中国获得大熊猫。于是,西方政府也开始想尽各种方法向中国要熊猫。1956年、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分别致信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北京动物园向对外文化联络局汇报了情况并提议与对方交换动物。对外文化联络局表示同意,并通过北京动物园向美方表示,希望双方互相派员到对方动物园直接交换和领取动物,但被美国政府拒绝,此事作罢。
而奥地利一名动物商人海尼·德默以特有的商业眼光抓住了这次机会。1958年,他与芝加哥动物协会商量,如果他能从中国得到一只大熊猫,芝加哥动物协会就以25000美元的价格购买。
结果,海尼用从肯尼亚带来的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两只河马、两只斑马换来了一只大熊猫,这只熊猫是从苏联返还的大熊猫啧啧。然而,芝加哥动物协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竟然反悔了,华盛顿政府也禁止这只“共产”熊猫人境。于是海尼只能带着这位活宝一路向北,先后在莫斯科动物园、柏林动物园、法兰克福动物园、哥本哈根动物园短暂停留,算是巡回演出吧。
没想到他因祸得福,每到一处,熊猫都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1958年9月26日,海尼又带着这只大熊猫来到了伦敦。本来伦敦动物园只打算让债债停留3个星期,因为当时伦敦动物园比较穷,但后来,在私营企业的协助下,伦敦动物园以1.2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这只大熊猫,最终,啧债成为了动物园的大明星。
这下可轰动了,人们成群结队地到动物园来看大熊猫,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也看上了这只大熊猫,他们需要一种既有广泛认同感又要在黑白印刷品上具有辨识度的动物作为组织标志,于是,在伦敦动物园红得发紫的大熊猫,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唯一选择。大熊猫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明星
此时,在中国,大熊猫的形象也得到了政府和全民公认。许多以熊猫为名的工厂、产品和艺术品应运而生,南京国营电器厂甚至更名为了熊猫电器厂。
进人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大熊猫作为礼物又重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大熊猫黎黎和燕燕落户巴黎文森动物园;1974年9月14日,大熊猫佳佳和晶晶抵达英国伦敦动物园;1980年11月5日,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亲自来北京迎接大熊猫宝宝和天天。
当然,最轰动的是1972年尼克松夫妇访华,中国政府送给了美国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这对大熊猫抵美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前往迎接。当它们初次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与美国观众见面时,动物园前甚至出现了交通阻塞。开馆第一个月,观众就达110多万人。
不过,随着熊猫生存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担心国内数量本已非常有限的大熊猫日渐减少,所以自1982年后,我国停止了向外纯政治性的赠送,大熊猫出国只能以“访问”方式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