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城市群开始走向城际合作新的历史阶段。上海和合肥需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
这是一个区域合作的大时代。城市群内城际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将替代以往简单的经济技术合作,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当雄安新区以“千年大计”的魄力,强力破局京津冀一體化时,长三角一体化也在悄悄破题。今年4月初,浙江和江苏几乎同时在嘉兴和南通分别设立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被看作是长三角版的“雄安新区”。
善弈者谋局。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大棋局中,上海作为龙头,其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上海的战略突破口会如何“落子”?作为长三角新成员的安徽,又当如何谋划区域合作的“百年大计”?
是上海选择了合肥
2015年6月,上海市政协组织了一个高规格的课题组,汇聚了上海市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海区域经济顶级“智囊”,由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时任副主席周太彤亲自带队,对长三角19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
鮮为人知的是,课题组是在为上海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和制定“十三五”规划进行前期研究。此时的上海,城市发展面临成本、土地资源、生态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按照国际标准,上海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占比都是过高的,急需调整土地结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课题组成员、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张广生告诉《决策》。
在对长三角19个城市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后,课题组一致认为,上海最佳的合作对象是合肥。这样的结论在当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为什么会选择合肥?“因为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后,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但真正建成区只有361平方公里。从城市发展角度说,合肥是一个正在开发的‘新区’,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张广生说,长三角城市群中,潜力最大的就是合肥。
而这只是课题组的直观印象,选择合肥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合肥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是联结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在长三角的其他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中,唯有合肥具有这样的特殊区位优势。
以合肥为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的市场。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中,承东启西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时期将形成“米”字型高铁网交汇点。以合肥为基地,可以延伸上海对长江中上游武汉城市圈的辐射与影响,从而为上海培育全球城市提供战略新空间。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上海来说,合肥就是撬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合肥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内发展潜能大、成长性强、战略空间足的副中心城市。特别是近几年,合肥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大大提升,尤其是今年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从这个方面来说,合肥和上海等高对接了,而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郁鸿胜认为,上海在“十三五”和未来发展中需要在长三角区域内选择一个城市对接,目前只有合肥最合适。
“这是综合考虑合肥的战略地位、发展规模,也是考虑上海、合肥很强的互补性后提出的。”郁鸿胜说,“本来是在原来小长三角找的,有但都不全面。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功能上跟上海是差不多的,在小长三角还找不到这样的城市。”
安徽要抢“先手棋”
“我们判断,现在城市群开始走向城际合作新的历史阶段。上海和合肥需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张广生告诉《决策》。
上海提出“双城合作”新概念后,迅速得到合肥市的积极回应。对于合肥而言,未来的大开放、国际化发展,需要有向外拓展的战略支点,而上海正具备这样的强大功能,双城合作将为合肥提供向外拓展的战略支点。
2015年7月,合肥市时任市政协主席董昭礼率合肥市代表团赴上海考察交流,对接双城合作工作。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时任副主席周太彤会见了合肥市代表团一行,并召开促进双城合作专题座谈会。
随后,上海市与合肥市分别组织课题组,对双城合作的框架和总体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此后,双方往来频繁,从市级到各县区纷纷开展对接交流和学习考察,推动党政层面合作,合作的成果和效应也逐步显现。
通过双城合作,上海可以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性、全方位的战略性产业转移和布局,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科技园区、政策先行试验区等。这样有利于合肥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提升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提高经济社会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对安徽全省的辐射带动力,形成长三角城市群承东启西的战略增长极。
“促进合沪双城合作,其效应不局限于推动两个城市发展,而且势必通过合肥增强辐射力而带动安徽省的区域发展。”安徽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省政府特邀咨询专家宋宏研究认为,把合肥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战略突破口和“桥头堡”,意义重大。
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一直是安徽区域战略的主攻方向,但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存在落差,安徽一直未能充分分享上海及长三角的经济外溢效益。从安徽加入长三角的进程上看,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都是单个城市陆陆续续地挤进去。在这个进程中,一体化的机制是不完善的。
“区域一体化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不是单个城市的连接,而是城市群和城市群的连接。安徽最精华的部分,合肥都市圈已经成形了。以合肥都市圈为主体融入长三角,就是一个升级版的合作。”在宋宏看来,未来安徽融入长三角就是两大城市群之间,上海大都市区和合肥都市圈的合作,在这个层面上,会建立比过去更强、更先进的合作体系。
“最近,浙江、江苏纷纷出台对接上海的战略大举措,就是要建平台、造载体,全面接轨上海,这个趋势很明显。”宋宏认为,安徽要抢先下好区域合作的“先手棋”。
打造“经济共同体”
从目前来看,合肥与上海的区域合作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部门之间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县区层面也建立了合作对接机制,一些重大合作项目纷纷落地,为未来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专家看来,双城合作也存在低层次、碎片化的问题。
放眼长三角,浙江是要把嘉兴打造成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江苏希望南通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建设上海“北大门”,进而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发展。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指出,嘉兴要深入实施“与沪同城”战略,努力实现理念、产业、基础设施、政策“四个接轨”。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则要求,“南通在接轨上海工作上,不要羞羞答答,而是要大张旗鼓”。
“浙江和江苏的示范区在制度合作上开了先河,对安徽是很大的压力。长三角已经认识到,要从过去企业间的经济合作,逐步走向城际间的合作。如果安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只是形式上进入长三角,内容实质上还没有进入。”在郁鸿胜看来,区域合作关键是制度性的接轨与复制。
“必须突破和超越以往权宜性、战术性、随机化、碎片化城市合作的范式及其路径依赖,努力探索形成新型跨区域城市合作新模式。”双方专家均认为,上海与合肥双城合作,不再是以往那种单向产业转移或者零散的招商引资活动,而是立足长远,以高度协同互补和同城化为目标,发展战略性、整体性、全方位、宽领域的新型城际合作,建立规划衔接、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统一、共赢发展的“经济共同体”。
双方专家均建议,首先要签订具备制度化和约束力合约性质的政府间战略合作协议,为双城合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制订双城战略合作中长期规划,为双城合作提供规划引导;另外要集合配置现有各项先行先试的政策资源,并争取国家新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叠加和放大政策效应,为双城合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双城合作必须具备战略性、互补性、整体性和制度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新型跨区域城市合作的新模式。”在宋宏看来,合肥与上海要打破体制障碍,实现不同等级的城市群之间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进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胆探索。
这是一个区域合作的大时代。城市群内城际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将替代以往简单的经济技术合作,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当雄安新区以“千年大计”的魄力,强力破局京津冀一體化时,长三角一体化也在悄悄破题。今年4月初,浙江和江苏几乎同时在嘉兴和南通分别设立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被看作是长三角版的“雄安新区”。
善弈者谋局。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大棋局中,上海作为龙头,其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上海的战略突破口会如何“落子”?作为长三角新成员的安徽,又当如何谋划区域合作的“百年大计”?
是上海选择了合肥
2015年6月,上海市政协组织了一个高规格的课题组,汇聚了上海市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海区域经济顶级“智囊”,由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时任副主席周太彤亲自带队,对长三角19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
鮮为人知的是,课题组是在为上海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和制定“十三五”规划进行前期研究。此时的上海,城市发展面临成本、土地资源、生态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按照国际标准,上海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占比都是过高的,急需调整土地结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课题组成员、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张广生告诉《决策》。
在对长三角19个城市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后,课题组一致认为,上海最佳的合作对象是合肥。这样的结论在当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为什么会选择合肥?“因为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后,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但真正建成区只有361平方公里。从城市发展角度说,合肥是一个正在开发的‘新区’,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张广生说,长三角城市群中,潜力最大的就是合肥。
而这只是课题组的直观印象,选择合肥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合肥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是联结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在长三角的其他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中,唯有合肥具有这样的特殊区位优势。
以合肥为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的市场。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中,承东启西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时期将形成“米”字型高铁网交汇点。以合肥为基地,可以延伸上海对长江中上游武汉城市圈的辐射与影响,从而为上海培育全球城市提供战略新空间。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上海来说,合肥就是撬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合肥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内发展潜能大、成长性强、战略空间足的副中心城市。特别是近几年,合肥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大大提升,尤其是今年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从这个方面来说,合肥和上海等高对接了,而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郁鸿胜认为,上海在“十三五”和未来发展中需要在长三角区域内选择一个城市对接,目前只有合肥最合适。
“这是综合考虑合肥的战略地位、发展规模,也是考虑上海、合肥很强的互补性后提出的。”郁鸿胜说,“本来是在原来小长三角找的,有但都不全面。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功能上跟上海是差不多的,在小长三角还找不到这样的城市。”
安徽要抢“先手棋”
“我们判断,现在城市群开始走向城际合作新的历史阶段。上海和合肥需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张广生告诉《决策》。
上海提出“双城合作”新概念后,迅速得到合肥市的积极回应。对于合肥而言,未来的大开放、国际化发展,需要有向外拓展的战略支点,而上海正具备这样的强大功能,双城合作将为合肥提供向外拓展的战略支点。
2015年7月,合肥市时任市政协主席董昭礼率合肥市代表团赴上海考察交流,对接双城合作工作。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时任副主席周太彤会见了合肥市代表团一行,并召开促进双城合作专题座谈会。
随后,上海市与合肥市分别组织课题组,对双城合作的框架和总体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此后,双方往来频繁,从市级到各县区纷纷开展对接交流和学习考察,推动党政层面合作,合作的成果和效应也逐步显现。
通过双城合作,上海可以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性、全方位的战略性产业转移和布局,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科技园区、政策先行试验区等。这样有利于合肥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提升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提高经济社会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对安徽全省的辐射带动力,形成长三角城市群承东启西的战略增长极。
“促进合沪双城合作,其效应不局限于推动两个城市发展,而且势必通过合肥增强辐射力而带动安徽省的区域发展。”安徽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省政府特邀咨询专家宋宏研究认为,把合肥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战略突破口和“桥头堡”,意义重大。
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一直是安徽区域战略的主攻方向,但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存在落差,安徽一直未能充分分享上海及长三角的经济外溢效益。从安徽加入长三角的进程上看,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都是单个城市陆陆续续地挤进去。在这个进程中,一体化的机制是不完善的。
“区域一体化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不是单个城市的连接,而是城市群和城市群的连接。安徽最精华的部分,合肥都市圈已经成形了。以合肥都市圈为主体融入长三角,就是一个升级版的合作。”在宋宏看来,未来安徽融入长三角就是两大城市群之间,上海大都市区和合肥都市圈的合作,在这个层面上,会建立比过去更强、更先进的合作体系。
“最近,浙江、江苏纷纷出台对接上海的战略大举措,就是要建平台、造载体,全面接轨上海,这个趋势很明显。”宋宏认为,安徽要抢先下好区域合作的“先手棋”。
打造“经济共同体”
从目前来看,合肥与上海的区域合作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部门之间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县区层面也建立了合作对接机制,一些重大合作项目纷纷落地,为未来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专家看来,双城合作也存在低层次、碎片化的问题。
放眼长三角,浙江是要把嘉兴打造成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江苏希望南通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建设上海“北大门”,进而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发展。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指出,嘉兴要深入实施“与沪同城”战略,努力实现理念、产业、基础设施、政策“四个接轨”。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则要求,“南通在接轨上海工作上,不要羞羞答答,而是要大张旗鼓”。
“浙江和江苏的示范区在制度合作上开了先河,对安徽是很大的压力。长三角已经认识到,要从过去企业间的经济合作,逐步走向城际间的合作。如果安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只是形式上进入长三角,内容实质上还没有进入。”在郁鸿胜看来,区域合作关键是制度性的接轨与复制。
“必须突破和超越以往权宜性、战术性、随机化、碎片化城市合作的范式及其路径依赖,努力探索形成新型跨区域城市合作新模式。”双方专家均认为,上海与合肥双城合作,不再是以往那种单向产业转移或者零散的招商引资活动,而是立足长远,以高度协同互补和同城化为目标,发展战略性、整体性、全方位、宽领域的新型城际合作,建立规划衔接、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统一、共赢发展的“经济共同体”。
双方专家均建议,首先要签订具备制度化和约束力合约性质的政府间战略合作协议,为双城合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制订双城战略合作中长期规划,为双城合作提供规划引导;另外要集合配置现有各项先行先试的政策资源,并争取国家新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叠加和放大政策效应,为双城合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双城合作必须具备战略性、互补性、整体性和制度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新型跨区域城市合作的新模式。”在宋宏看来,合肥与上海要打破体制障碍,实现不同等级的城市群之间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进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