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往往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应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以及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以民主、理解、信任为基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博爱之心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教师可以用无形的教学语言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阵真诚的掌声等,这些暗示都能带来学生积极的回应。反之,教师的冷淡,将会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教师还可以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引申到教育上,就是信任与赞赏和轻视与责罚的问题。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即使是表现最差的学困生也十分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多给学困生学习的机会,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地加以肯定强化。
二、构建“心灵长跑”情感日记,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是以情感激发情感,以人格培育人格。如有些学困生对生活缺乏信心,贪玩好动,我行我素,且屡教不改。对于这些学生,如果采取单纯说教、高压、回避、推给家长或学校的教育手段,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用爱去感化他们,用火热的情感去温暖他们的心,就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的做法是,把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记之中。从学生升入初中第一天起,笔者和学生就做了共同的作业——写日记,并美其名曰“心灵长跑”,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学生可以把教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就向教师倾诉,对教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务必求真、求实。只有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联系家长,避免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的意见不一致,进而推动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心灵长跑”日记,真实地见证了学生心理情感成长的历程,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运用场景式朗读,展现文章的人文相关画面
叶圣陶先生将朗读称为“美读”,他在谈“美读”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先生对“美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改变了“有口无心”式的阅读方法,提出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沟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朗诵文章和学生观看文章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文章的相关画面,沉浸在背景音乐中,从而形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氛圍。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读《离骚》,为屈大夫而哭泣,就想到忧国忧民;读《史记》,为太史公而哭泣,就想到仕途坎坷;读《红楼梦》,为曹雪芹而哭泣,就想到黑暗现实。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传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名篇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读书情感氛围中,怀情而教,领情而悟,引情而动,从而建构起一个独特的语文情感教育人文平台。
语文教师可以只对教材介绍大概,然后让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诵读。学生个体在交流、沟通之中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何文章的情感精华往往只有通过切身的体会才能得到,因此教师要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现代教育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要时时处处把德育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获得精神情感的享受,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以及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以民主、理解、信任为基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博爱之心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教师可以用无形的教学语言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阵真诚的掌声等,这些暗示都能带来学生积极的回应。反之,教师的冷淡,将会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教师还可以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引申到教育上,就是信任与赞赏和轻视与责罚的问题。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即使是表现最差的学困生也十分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多给学困生学习的机会,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地加以肯定强化。
二、构建“心灵长跑”情感日记,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是以情感激发情感,以人格培育人格。如有些学困生对生活缺乏信心,贪玩好动,我行我素,且屡教不改。对于这些学生,如果采取单纯说教、高压、回避、推给家长或学校的教育手段,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用爱去感化他们,用火热的情感去温暖他们的心,就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的做法是,把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记之中。从学生升入初中第一天起,笔者和学生就做了共同的作业——写日记,并美其名曰“心灵长跑”,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学生可以把教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就向教师倾诉,对教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务必求真、求实。只有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联系家长,避免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的意见不一致,进而推动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心灵长跑”日记,真实地见证了学生心理情感成长的历程,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运用场景式朗读,展现文章的人文相关画面
叶圣陶先生将朗读称为“美读”,他在谈“美读”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先生对“美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改变了“有口无心”式的阅读方法,提出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沟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朗诵文章和学生观看文章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文章的相关画面,沉浸在背景音乐中,从而形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氛圍。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读《离骚》,为屈大夫而哭泣,就想到忧国忧民;读《史记》,为太史公而哭泣,就想到仕途坎坷;读《红楼梦》,为曹雪芹而哭泣,就想到黑暗现实。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传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名篇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读书情感氛围中,怀情而教,领情而悟,引情而动,从而建构起一个独特的语文情感教育人文平台。
语文教师可以只对教材介绍大概,然后让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诵读。学生个体在交流、沟通之中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何文章的情感精华往往只有通过切身的体会才能得到,因此教师要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现代教育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要时时处处把德育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获得精神情感的享受,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