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老板抓到一只金戒指”
7月10日,秦海璐的老公王新军在微博上贴出两个人的结婚照。照片中王新军西服革履坐在椅子上,秦海璐头发梳得整齐,穿着风琴褶的复古白衬衫,素色长裙,站在王新军的旁边。这张黑白照片的下面写着“新婚留念,2014年1月23日,大北照相”。据前门店经理赵增强说,自从照片登上微博后,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来到大北,希望照一张“秦海璐同款结婚照”。
大北照相馆自诞生起,名人效应就一直存在,张君秋的全家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1921年,隆福寺街鸿记照相馆学徒赵雁臣创办了大北照相馆,地点就定在大栅栏的石头胡同。开业之初,只有一间门脸的二层楼和四五间平房、三个徒弟,设备也只有一架老式镜箱。门前悬挂名演员大幅彩色剧照,橱窗也多陈列石头胡同清吟小班名妓便装照。
大北照相馆头一炮的地点选得好,当时石头胡同是当时的“八大胡同”之一,所处繁华之地,戏楼、茶馆比比皆是,赵雁臣便想出主营戏装照的主意。青衣、花旦、小生、花脸,各种扮相应有尽有。此外,大北还准备了中、西式结婚礼服,学生穿的博士服等,很多服装都是其他照相馆没有的,当时的大北照相馆有6个化妆间,但还是忙不过来。
在赵增强的讲述中,那时照相还是稀罕物,寻常百姓消费不起,所以客人大多是京剧名角和有钱人。这些人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少人还有留洋经历,所以拍婚纱照时,西式礼服成为客人赶时髦时的首选。按照如今的审美,那时的西式结婚照普通得很,大多是半身像,婚纱比起现在要严实很多,新娘带着简易头纱,即便是微笑也很端庄。
除了置办只此一家的服装,老板赵雁臣更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很多促销活动。当时大北照相馆不仅在电台,报纸上做广告,为了招徕顾客,还在店内搞“抓彩”得奖活动:凡来消费的顾客,每人可抓一张彩票。虽然奖品不值钱,大多是香皂毛巾这类日用品,但讨的是个好彩头。一次“冬皇”孟小冬来大北照相,当孟抓了一张彩票交给赵雁臣后,赵就把孟小冬交给他手里的彩票藏起,而把事先准备好的彩票亮出来,并高声喊道“孟老板抓到了一只金戒指。”广告效应就此传开,从此来大北照相的人更多了。
去“大北”照相是百姓时尚
1937年赵雁臣病逝后,他的妻儿按照股份获取百分之七十的利润。1949年解放后,赵雁臣的儿子赵达申请政府接收大北,市政府决定让市百货公司以二万元价格收买,这笔钱以赵家的名义捐给了救济机关。
从1955年开始,国营大北照相馆成为历届党代会、全国人代会、全国政协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宾客的大中型会议惟一指定拍摄机构,并成为证件照指定拍摄机构,大北就此有了“官方认证”,名头也更响了。1957年,大北照相馆终于如赵雁臣希望的,从小胡同搬到了繁华的前门大街。
2005年底,因前门店拆迁,大北照相馆搬到花市大街枣苑1号。而后前门大街改造,大北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地方,并且恢复了如黑白儿童摄影等经营项目。现在大栅栏这条街上,大北照相馆地处街面第一家,面积也是大栅栏店铺里数一数二的。赵增强回想当年,告诉记者“这不算大,前门大街改造后,每个老字号获得原有面积的十分之一”,按这个说法,现在照相馆的经营面积是五百多平方米,那最繁盛的时候,大北照相馆有小五千多平方米。
赵增强是1975年开始在这里工作,见证了大北照相馆的巅峰时期。即使是“文革”时期大北照相馆的戏装照被全部销毁,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齐聚北京,他们也希望站在天安门前,留下自己的革命照。日常摄影和团队照取而代之,成为主力。
八十年代的中国,照相馆虽然普及,但技术参差不齐,那时大北的顾客遍布全国各地。节假日时最忙,前门店大厅设一个服务台,有专人叫号,跟现在医院挂号排队差不多。那个年代拍照类似一项奢侈活动,全家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严阵以待。“大北的摄影棚很大,能同时容纳三四十人拍照,所以是全家福的首选”。
“一寸的照片,一个底片做4张,一共六毛七。婚纱照要更贵一些,一套下来二十多块。当时我一个月挣三十六块,一套婚纱照相快要一个月工资了。即便是这样,那时的年轻人也愿意节省些,来大北照套结婚照”,赵增强介绍着。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照相从奢侈消费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彩色儿童摄影、人物艺术照、全家福等都成为时下的流行。现在来大北照婚纱的情侣少了,红底结婚证的业务多起来。年轻人来大北照相,也是希望能如父母一样携手一生。
问起现在大北的最受欢迎的项目,赵增强告诉记者:“预约儿童摄影的最多。老人家年轻时在大北照相,有了孩子孙子也希望照样来一张,找回自己的记忆”。
离开大北的时候,记者环顾四周挂的各种照片,有黑白老照片,有现代的彩色照片,挂得最多的全家福照片。不管世事怎么变化,在大北照相馆定格的画面,是几代人延续着的幸福。
7月10日,秦海璐的老公王新军在微博上贴出两个人的结婚照。照片中王新军西服革履坐在椅子上,秦海璐头发梳得整齐,穿着风琴褶的复古白衬衫,素色长裙,站在王新军的旁边。这张黑白照片的下面写着“新婚留念,2014年1月23日,大北照相”。据前门店经理赵增强说,自从照片登上微博后,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来到大北,希望照一张“秦海璐同款结婚照”。
大北照相馆自诞生起,名人效应就一直存在,张君秋的全家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1921年,隆福寺街鸿记照相馆学徒赵雁臣创办了大北照相馆,地点就定在大栅栏的石头胡同。开业之初,只有一间门脸的二层楼和四五间平房、三个徒弟,设备也只有一架老式镜箱。门前悬挂名演员大幅彩色剧照,橱窗也多陈列石头胡同清吟小班名妓便装照。
大北照相馆头一炮的地点选得好,当时石头胡同是当时的“八大胡同”之一,所处繁华之地,戏楼、茶馆比比皆是,赵雁臣便想出主营戏装照的主意。青衣、花旦、小生、花脸,各种扮相应有尽有。此外,大北还准备了中、西式结婚礼服,学生穿的博士服等,很多服装都是其他照相馆没有的,当时的大北照相馆有6个化妆间,但还是忙不过来。
在赵增强的讲述中,那时照相还是稀罕物,寻常百姓消费不起,所以客人大多是京剧名角和有钱人。这些人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少人还有留洋经历,所以拍婚纱照时,西式礼服成为客人赶时髦时的首选。按照如今的审美,那时的西式结婚照普通得很,大多是半身像,婚纱比起现在要严实很多,新娘带着简易头纱,即便是微笑也很端庄。
除了置办只此一家的服装,老板赵雁臣更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很多促销活动。当时大北照相馆不仅在电台,报纸上做广告,为了招徕顾客,还在店内搞“抓彩”得奖活动:凡来消费的顾客,每人可抓一张彩票。虽然奖品不值钱,大多是香皂毛巾这类日用品,但讨的是个好彩头。一次“冬皇”孟小冬来大北照相,当孟抓了一张彩票交给赵雁臣后,赵就把孟小冬交给他手里的彩票藏起,而把事先准备好的彩票亮出来,并高声喊道“孟老板抓到了一只金戒指。”广告效应就此传开,从此来大北照相的人更多了。
去“大北”照相是百姓时尚
1937年赵雁臣病逝后,他的妻儿按照股份获取百分之七十的利润。1949年解放后,赵雁臣的儿子赵达申请政府接收大北,市政府决定让市百货公司以二万元价格收买,这笔钱以赵家的名义捐给了救济机关。
从1955年开始,国营大北照相馆成为历届党代会、全国人代会、全国政协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宾客的大中型会议惟一指定拍摄机构,并成为证件照指定拍摄机构,大北就此有了“官方认证”,名头也更响了。1957年,大北照相馆终于如赵雁臣希望的,从小胡同搬到了繁华的前门大街。
2005年底,因前门店拆迁,大北照相馆搬到花市大街枣苑1号。而后前门大街改造,大北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地方,并且恢复了如黑白儿童摄影等经营项目。现在大栅栏这条街上,大北照相馆地处街面第一家,面积也是大栅栏店铺里数一数二的。赵增强回想当年,告诉记者“这不算大,前门大街改造后,每个老字号获得原有面积的十分之一”,按这个说法,现在照相馆的经营面积是五百多平方米,那最繁盛的时候,大北照相馆有小五千多平方米。
赵增强是1975年开始在这里工作,见证了大北照相馆的巅峰时期。即使是“文革”时期大北照相馆的戏装照被全部销毁,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齐聚北京,他们也希望站在天安门前,留下自己的革命照。日常摄影和团队照取而代之,成为主力。
八十年代的中国,照相馆虽然普及,但技术参差不齐,那时大北的顾客遍布全国各地。节假日时最忙,前门店大厅设一个服务台,有专人叫号,跟现在医院挂号排队差不多。那个年代拍照类似一项奢侈活动,全家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严阵以待。“大北的摄影棚很大,能同时容纳三四十人拍照,所以是全家福的首选”。
“一寸的照片,一个底片做4张,一共六毛七。婚纱照要更贵一些,一套下来二十多块。当时我一个月挣三十六块,一套婚纱照相快要一个月工资了。即便是这样,那时的年轻人也愿意节省些,来大北照套结婚照”,赵增强介绍着。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照相从奢侈消费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彩色儿童摄影、人物艺术照、全家福等都成为时下的流行。现在来大北照婚纱的情侣少了,红底结婚证的业务多起来。年轻人来大北照相,也是希望能如父母一样携手一生。
问起现在大北的最受欢迎的项目,赵增强告诉记者:“预约儿童摄影的最多。老人家年轻时在大北照相,有了孩子孙子也希望照样来一张,找回自己的记忆”。
离开大北的时候,记者环顾四周挂的各种照片,有黑白老照片,有现代的彩色照片,挂得最多的全家福照片。不管世事怎么变化,在大北照相馆定格的画面,是几代人延续着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