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最无奈的事,或许就是变老吧,因为谁都无法避免。
  当你老了,只能无奈地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豪情壮志已然成烟。
  吃饭跟幼儿一样
  81岁的公公坐在饭桌前,系着围兜,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等着先生给他喂饭。饭食是十分软烂的米饭和一小碗肉汤煮成的土豆胡萝卜泥,跟幼儿的食物一样。
  多年的帕金森综合征让公公失去了行动能力,连咀嚼功能也退化了——成塊的肉、蔬菜早已不能咀嚼,只能吃半流食。
  先生舀起一勺饭,命令他:“张开嘴!”他就乖乖地张开嘴,食物到了嘴里却来不及咀嚼,汤汁与饭粒顺着嘴角流下来。先生拿起手巾替他揩净嘴角,责备他:“看嘛!咀嚼的方法不对,应该这样!”边说边做出咀嚼的姿势让公公模仿。
  第二口饭,公公终于完全吃了下去,先生表扬他:“不错不错,自己完全可以嘛。”然后把勺子交给公公,让他试着自己吃。公公颤巍巍地拿起勺子,舀向米饭,手颤抖得厉害,勺子“当”地一声掉在了地上,他惶惑地望着先生,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
  我连忙用眼神示意先生,让他不要去责备公公,公公已经尽力了。
  谁不曾意气风发
  生病前,公公是个要强的人,做什么事都不甘落于人后。
  早年,他留学莫斯科大学,为挑战自我,在莫斯科冬季凛冽的寒风中,应同学邀约去伏尔加河比赛游泳。他以坚强的意志力与过人的技艺勇夺第一,但由于在冰水中浸泡时间太长,肾脏受损,落下了肾病这个后遗症。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亦是十分精进,全国数一数二的机电专家。他设计的一款机床,曾出口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的工厂至今仍在使用。
  公公出身于名门望族,家学渊博,自幼饱读诗书。天文地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他无所不涉,直到年老,他仍能顺畅地背诵屈原的《离骚》。退休之后数年,他仍专注于古诗词的研习创作,滋养精神。
  因此,他身上有着浓浓的旧知识分子的习气:品性高洁,眼里容不得沙子,喜针砭时弊,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蔑视权贵。
  上个世纪50年代,他因看不惯单位领导的官僚作风,而辞去了哈尔滨某研究所的公职。然后,他远赴西南,后因专业上的卓越成就,成为重庆某大学的教授,是该校为数不多的几位怪教授之一,却深受学生的爱戴、同事的尊敬。
  记得当年他教的一个学生,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缺吃少穿,他于是常常叫其到家里来,不仅在学习上为其答疑解惑,还常留其吃饭。平素生活节俭的他,这时却出手大方,买来鸡鸭鱼肉,并亲自下厨,做出一桌佳肴美味。还拿出珍藏的美酒,与学生并肩而坐,觥筹交错、高谈阔论,毫无大教授的架子。
  有一次放寒假,他特意将这名学生叫到家里,让其饱餐了一顿不说,还给他买了一大堆水果、饼干、牛肉干等零食,让他带在路上吃。先生嘴馋,偷拿了一个桔子吃,没想到却遭到公公一顿严厉的批评,说他不懂得体恤贫寒下士。
  公公60岁那年,不顾校长的苦苦挽留,毅然退了休。他说,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了。退休之后,他果然过得逍遥自在,吟诗作文、游泳登山、上网冲浪,任意随性,好不快哉!然而,迈入70岁这个门槛之后,他却被帕金森这个病缠上了。
  只剩下柔弱与温顺
  先生常说,小时候对公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
  公公坐在桌前,专心致志,读书写字,让儿时的先生十分崇拜,觉得父亲十分高大。夜里醒来,只要看到那个高大的背影还坐在灯前,他便又能安心地睡去。那个背影,就是全家人的依靠。
  可是,现在的公公,是那么矮小羸弱:手抖得厉害、弯腰驼背、走路不便,连吞咽功能都下降了。那个曾经健步如飞的公公不见了,现在他只能长时间地坐在椅子上,呆滞地看着窗外的风景。曾经激荡的风云,都已烟消云散,只有冬日枯瘦的树枝,在漫卷的窗帘上,留下稀薄的影子。
  初秋的一天,天气晴朗,金桂开了满园,花香四溢。我和先生决定带公公出去散步。和子女一同散步,曾是公公最喜爱的事情,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倾心交谈,享受其乐融融的亲情。
  先生将轮椅推过来,要扶公公坐上去,公公却连连摆手,口齿不清地咿咿唔唔。听了半天才明白,他不要坐轮椅,要自己走。刚扶他到门边,他又不干了,指着自己的衣服裤子,又咿咿唔唔地说了一串。原来,他不愿穿着这身皱皱巴巴的家居服出去。
  于是,又替他换上格子衬衫、西裤,扎上皮带,他才露出满意的神情,让我们扶着出门了。
  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公公驻足而观,微风飒飒,几粒细碎的金黄色花瓣飘落在他的肩头。突然,耳边传来动人的旋律,竟然是公公在用俄语轻轻地哼唱着那首经典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清晰而流畅。每每兴致高时,公公就喜欢唱俄语版的歌曲,没料到帕金森病日益严重,口舌已极不灵便的他,还能自如地吟唱这首歌曲。
  见他兴致高,我们提议再走远点,去中庭看那株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桂花树王。刚走了几步,他便气喘吁吁、跌跌撞撞,我们只好让他在石凳上坐下。在重重花影里,他遥望着远方,脸上满是无奈之情。先生轻轻地揽着他瘦弱的肩膀,像拍一个婴孩那样,轻拍着他的背。他靠住自己的儿子,是那么的柔弱温顺。
  灵魂仍向高处,就够了
  长时间不吃绿叶蔬菜,使得公公身体缺乏维生素,便秘了。
  我尝试着给他做青菜羹。见我在厨房忙碌,公公拄着拐杖挪过来,问可以帮我做点什么?明知他什么都做不了,但我还是指指搁在灶头的一只碗:“把这个洗一下吧!”
  他艰难地拿住碗,手颤抖得厉害,勉强够到水龙头下,将那只碗冲了一下。我将碗拿过去,盛上菜羹,他安心地吃起来。
  患帕金森病之初,他一直坚持不让别人照顾饮食起居,后来病情加重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他才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曾经骄傲的他,在病魔的肆虐下,连简单的吃饭穿衣、起床上厕所都要别人的帮助,我可以想象他的无奈。
  有一天,公公摔倒了,摔得很重,额头一条口,血流如注。还好,到医院确诊只是受了皮外伤,无大碍。摔倒的原因,是他半夜去上厕所,因腿脚不灵便,被卫生间门口的台阶绊倒,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先生埋怨他为何不叫醒我们扶上一把?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公公就是不想麻烦我们。
  记得公公以前最喜登山,每每登山便不走寻常路,尽挑杂草丛生、艰险曲折的小路。登上山顶,站在山峰之巅,鸟瞰这座他生活并奋斗了几十年的城市,无论是气势雄伟的高楼大厦,还是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都在他脚下俯首帖耳。
  他敞开衣襟,一览众山小的王者气概尽显。不知那时的公公有没有设想过他年老的时光?也许,那时他设想的年老,就是李白诗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充满了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悲壮与豪情。
  世上最无奈的事,或许就是变老吧,因为谁都无法避免。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只能无奈地回忆自己过去的峥嵘岁月,豪情壮志已然成烟。但是,你的灵魂仍然如朝圣者一样,历经万水千山,风刀霜剑,仍然不断地向着高处,踽踽而行。
  这,就足够了。
其他文献
爸爸的口琴声曾给妈妈带来许多欢乐,而那也是他们一辈子最美好的记忆。  2002年,爸爸患了中风。我们不能真切地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但看得出,他作为一位勤劳的畜牧工人,一下子失去了强壮的体魄,不能再在农场里干活,非常苦恼。  他甚至不能再说出一句流利的话,这让他更加沮丧。我们常听到他在角落里自言自语:“我怎么这么没用!”  在他中风后,他和妈妈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他们不得不从生活了几十
期刊
如果孩子还未出生就被判了死刑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Lyndsay和丈夫Matthew结婚多年,一直想要个孩子,当终于怀上一对龙凤胎时,没高兴多久,怀孕23周时,就被医生告知未出生的儿子心脏有问题,出生不久便会死去。    懷着悲痛又期待的心情,夫妻俩接受了现实,煎熬着等到了龙凤胎出生的那天。抱着两个小小的、柔软的生命的那一刻,Lyndsay泪流满面。看着儿子对周遭充满好奇的小眼神,她根本无法相
期刊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已有1年时间,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生育率并没有提高。  有人说,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再生孩子。其实,不是不愿生,而是在“养”这个关口,女人们却步了。经济压力只是表象原因,女人们担心更多的,是社会对男女在生养职责上的传统分工角色,会对她们造成“歧视”,从而影响她们在自我价值上的体现。  就像一個女人辞职在家带孩子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牺牲;而一个男人这样做会被视为“没本事”。再
期刊
生而不养或许是女性争取家庭地位的一种方式,但那些因爱而生养孩子、并为此甘心付出更多的女性,她们的选择,虽然不够“女权”,却并不妨碍她们的独立性与家庭地位。  放弃对男人的期待吧!  愿意生养孩子的女性,要一边工作一边兼顾孩子的不在少数。这群女性,有了孩子仍然上班的原因,一部分是迫于经济压力,还有一部分是为了保持与社会的接轨,修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32岁的苏笑笑说,她25岁结婚,但30岁才生孩
期刊
多年来,我从没将母亲的生日放在心上过。母亲70岁生日前几天,我说好了要回去,但因为突然患了眼疾,便告诉母亲,身体不适,就不回去了。母亲一听,连声道:“身体是打拼的本钱,你把自己照顾好就行,家里无需挂念。”  挂了电话,半个小时后,远在杭州的弟弟却打来电话兴师问罪:“妈妈七十大寿你都不回来?她还能有多少个生日,你想过吗?这些年她一个老人在家容易吗?她还能有什么盼头啊,不就是希望咱们能常回去看看她?”
期刊
婚姻不是慈善机构,不是收养小狗小猫的地方,  没有人会永远呵护柔弱的你。男人远比女人现实,他们知道,  萌妹子只能谈谈恋爱,而他们最终需要和悍妇一起对抗人生。  我很不喜欢一个论调: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把撒娇卖萌上升到吸引男人的技术层面,是一种悲哀。  朋友圈里有个创业的男生,是个出了名的工作狂。最近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眼袋都要垂到胸口了。他频频叹气、摇头,我们急忙问:“怎么了?”  原来,是婚姻
期刊
在生育这件事上,请不要被任何人绑架。  知乎上那篇关于《为什么有的女性讨厌生孩子》的回答,让很多女性体验到了一种爆炸式的爽感。    因为:  1.很多女生被催生,非常烦躁,觉得生育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你们要干涉?文中的女主成功地让那些催生的人知道,老娘生了也不会养,你们自己去体味苦果吧!  2.女生生育的过程非常痛苦、无助,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和替代。文中的女生让丈夫高度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让他体
期刊
对于生养孩子这件事,女性为何不能有更多不符合主流的另类选择呢?  生而不养是她太自私?  前不久,知乎上一条关于《为什么有的女性讨厌生孩子》的回答,在网上掀起了对“以生而不养来标榜女权的女性”的争议。  这条回答到底讲了什么?  女主的第一句话是:“当妈1年了,我发现自己还挺喜欢生孩子的。但我爸妈、公婆、老公,都坚决不鼓励我生二胎了。现在就算我有生二胎的想法,我老公估计都会痛哭流涕地求我别生了。”
期刊
多年前,在美国纽约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身上绑着6个塑料袋的人,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边吃边走。当人们以为他是流浪汉时,却发现他有钱购物、坐地铁,并且每次吃完东西,都会将垃圾放进绑在身上的垃圾袋里。    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不仅不是流浪汉,而且还是个百万富翁。  这个美国小伙叫Rob Greenfield,有一颗极其灵光的脑袋。他从小就热爱户外运动,早年参加过美国童子军,并得过21次最高级童子军的奖
期刊
成为一个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并不能用你是否事业有成或者是否会经营家庭来单向评价。它得考量综合能力。  “生而不养”也许是个假命题。  你有能力,才能让别人也能让自己,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养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的方式,能否让孩子到18岁成年时,变得独立自信充满爱,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心理阴影。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生养孩子的方式?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