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中小学班级组织中存在的病理现象主要是,班主任角色错位、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班级人际交往障碍、班级组织封闭等。构建民主型班级管理模式、制订班级管理规划、加强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预防是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诊治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班级组织;病理现象;诊治和预防
[中图分类号] G4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1-0046-03
一、对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认识
“病理”是医学科学的一个专业名词。《辞海》对“病理”的解释是,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①
教育研究者借鉴医学病理现象得出“教育病理”的概念。教育病理,简言之,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deviance)、失调(dysfunction or malfunction)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障碍(教育功能障碍),结果派生出许多种脱逸行为(deviant behavior)的过程”②。
班级组织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人的机体一样,一旦存在也就有可能患病。所谓班级组织病理现象,是指因班级组织系统内外的异常因素,引起班级组织功能障碍,使班级组织偏离正常发展模式的一种失调状态。
二、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表现
一旦班级组织发生病理现象,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心理表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学生普遍缺乏关心他人以及文明进取等方面的品德,自私自利或实用主义思想偏重;有些学生纪律涣散、自控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分配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告状声不绝于耳,同学间矛盾四起;班级内小团体现象严重、派别林立、分庭抗礼;学生感觉自己被抛弃,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认可,游离于班级之外,只能通过博取赞赏、惹是生非,甚至自暴自弃等方式获取必要的班级归属感。
三、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成因
目前学校的班级管理中,从管理的角度看,班主任角色错位;从操作层面上看,管理过程混乱,这些都对班级管理形成了不正确的导向。此外,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班级组织系统封闭等,都是导致班级组织中病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1.班主任角色错位
当前班主任角色错位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对班级缺乏适度管理,而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班主任专制;另一种则是自由放任。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古板”;不喜欢习惯说教,严厉有余,活泼不足的修道院里的“嬷嬷”;不喜欢像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大胆放手不足的“保姆”。因此,班主任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并合理定位。
2.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仅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班级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予以实施、反馈和评价。一些教师往往误以为学校发展规划就是班级的工作计划,而有的班级制订的发展规划不切实际,或是规划流于表面形式,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未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执行过程与计划相脱节,随意更改计划。缺少检查反馈,未能及时调节平衡、纠正偏差,做到有效控制。
3.班级人际交往障碍
在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会出现矛盾、分化及整合的种种现象。班集体成员中“有明显地位的学生”与“被抛弃”、“被孤立”的学生,在其人际关系的分化与整合中,其心灵可能都会受到伤害。班主任只有研究和掌握班级人际关系,才能有效地倡导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各种人际交往,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4.班级组织封闭
现实中很多班级组织是封闭的,游离于社会大环境之外、不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以致班级组织被完全孤立。在封闭性班级组织中,班级与班级间划清界线,不相往来。彼此间只存在纯粹的竞争关系,固步自封,以竞争的态度与其他班级交往。班级与学生家长合作意识薄弱,认为家长缺乏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得教育儿童的方法,学校是支配者,家长是服从者,学校处于主动地位,家长处于被动地位。班级与社区完全隔离,班级孤立于社区之外,崇尚知识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班级教育与社会生活处于完全脱节的分离状态。班级单一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班级工作的低效能,也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发展。
四、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诊治策略
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对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认识,探讨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策略,以诊治班级组织的病理现象。
1.构建民主型班级管理模式
大部分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成为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体现。只有构建民主型班级管理模式,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班主任必须由凌驾于班级之上或置身于班集体之外,变为融入班集体之中。班内活动由学生自主决定,班主任处于出主意、提建议的指导地位,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发挥学生的创造性。③
第一,进行班级民主管理教师要放权。班级民主管理要实行民主决策,避免因班主任决策的片面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就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和班主任都应积极发表意见。
第二,加强班级组织建设。学生干部的产生可以采取自我推荐、发表竞选演说、民主推荐、投票选举等方式,一方面让竞选的学生畅所欲言,既反映自己的才干又表明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民意测验,让班集体成员表达自己的心愿。班主任还要结合班集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合本班情况的民主管理方法。
第三,要努力创造班级自治的氛围。在教室里要贴上自治、自立的标语,开辟班级自治园地,举行有关的讨论会、交流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促进社会、学校、班级、学生间的融洽沟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制订班级管理规划
中小学的班主任教师对自己负责的班级,总是有一定的想法和目标,这就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预期方案,一般称为“班级管理计划”。这个管理计划,可以说是班主任实现班级管理的理想与愿望的蓝图。
(1)制订班级计划的好处
首先,有利于明确班级管理的目标。班级管理计划是贯彻班级管理思想,使之具体化的第一步。其次,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班主任通过制订管理方案,统一班集体成员思想认识,明确班集体的管理任务。另外,有助于班主任教师之间在班级管理上的合作,保持班级管理的连续性,并求得班集体的进一步发展。
(2)班级管理规划的内容
第一,明确班级管理目标。既要有学生的管理目标,也要有教师的指导方法,还要注意协调同学校、同年级不同班级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建立班级档案。包括班主任姓名、学生概况及家庭环境。学生概况应写明学生在籍数、性别、学习状况、身体状况、行为特征、交友关系、需特别关照的学生等。家庭环境应写明父母职业、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其家庭中的学习环境等。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希望与意见、学生本人的期望及其他事项,也要写在班级档案中。班级档案还要写明学生上学路上交通安全等情况。
第三,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班级管理计划包括班级学习的管理、班集体纪律的管理、教室及周围环境的管理、学生生活的管理等。
(3)制订班级规划的方法
学年、学期目标要有层次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目标要尽量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切莫“高不可攀”。在具体安排时,同样要注意渐进度,要有最低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情况,让每一个学生如同登台阶,一级有一级的成功,一级有一级的快慰,从而激起更高的积极性。阶段性规划也切忌形式单一和具体要求“一刀切”。另外,要多听学生及任课老师的意见,如开座谈会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班级管理计划的部分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还可以开教师联席会听取意见。以保证班级管理计划在执行中,能做到及时修改和补充。④
3.加强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预防
要做到班级组织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真实地了解班级组织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除要具备相应的班级病理现象诊治技术外,还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了解班级组织的健康状况。一般可采取如下方法。
(1)开展座谈、访谈
想了解学生,了解班级组织的真实情况,必须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座谈和访谈是诊断班级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经常和学生谈心,时时观察、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愿意向老师倾诉,使自己成为学生信任的老师。沟通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通过与班干部的沟通,能及时发现班里学生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或是以“师生信箱”的形式,让学生每周写周记,为学生创造一些向老师倾诉心中烦恼,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机会,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定期做好家访工作。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也使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2)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可以定时进行,如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制订好表格,每周班会时发放,学生填好后统一收回。也可以是不定时的,当班级出现重大问题时,班主任临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事情的原委,以及同学们的态度和看法。问卷应包括班级现状调查和班级建设的意见建议等,设计的问卷要明确具体,不能抽象笼统,便于被调查者实事求是地回答。
问卷调查法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而且有利于班主任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主观能动性。
注释
①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9页
② [日]大桥薰:《现代教育的病理》,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5-505页
③ 毛丽英:《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期,第4-7页
④ 安君富,陈成:《班级集体的建设》(上),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55-58页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硕士
(责任编辑 吴国良)
[关键词] 中小学班级组织;病理现象;诊治和预防
[中图分类号] G4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1-0046-03
一、对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认识
“病理”是医学科学的一个专业名词。《辞海》对“病理”的解释是,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①
教育研究者借鉴医学病理现象得出“教育病理”的概念。教育病理,简言之,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deviance)、失调(dysfunction or malfunction)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障碍(教育功能障碍),结果派生出许多种脱逸行为(deviant behavior)的过程”②。
班级组织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人的机体一样,一旦存在也就有可能患病。所谓班级组织病理现象,是指因班级组织系统内外的异常因素,引起班级组织功能障碍,使班级组织偏离正常发展模式的一种失调状态。
二、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表现
一旦班级组织发生病理现象,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心理表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学生普遍缺乏关心他人以及文明进取等方面的品德,自私自利或实用主义思想偏重;有些学生纪律涣散、自控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分配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告状声不绝于耳,同学间矛盾四起;班级内小团体现象严重、派别林立、分庭抗礼;学生感觉自己被抛弃,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认可,游离于班级之外,只能通过博取赞赏、惹是生非,甚至自暴自弃等方式获取必要的班级归属感。
三、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成因
目前学校的班级管理中,从管理的角度看,班主任角色错位;从操作层面上看,管理过程混乱,这些都对班级管理形成了不正确的导向。此外,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班级组织系统封闭等,都是导致班级组织中病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1.班主任角色错位
当前班主任角色错位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对班级缺乏适度管理,而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班主任专制;另一种则是自由放任。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古板”;不喜欢习惯说教,严厉有余,活泼不足的修道院里的“嬷嬷”;不喜欢像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大胆放手不足的“保姆”。因此,班主任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并合理定位。
2.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仅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班级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予以实施、反馈和评价。一些教师往往误以为学校发展规划就是班级的工作计划,而有的班级制订的发展规划不切实际,或是规划流于表面形式,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未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执行过程与计划相脱节,随意更改计划。缺少检查反馈,未能及时调节平衡、纠正偏差,做到有效控制。
3.班级人际交往障碍
在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会出现矛盾、分化及整合的种种现象。班集体成员中“有明显地位的学生”与“被抛弃”、“被孤立”的学生,在其人际关系的分化与整合中,其心灵可能都会受到伤害。班主任只有研究和掌握班级人际关系,才能有效地倡导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各种人际交往,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4.班级组织封闭
现实中很多班级组织是封闭的,游离于社会大环境之外、不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以致班级组织被完全孤立。在封闭性班级组织中,班级与班级间划清界线,不相往来。彼此间只存在纯粹的竞争关系,固步自封,以竞争的态度与其他班级交往。班级与学生家长合作意识薄弱,认为家长缺乏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得教育儿童的方法,学校是支配者,家长是服从者,学校处于主动地位,家长处于被动地位。班级与社区完全隔离,班级孤立于社区之外,崇尚知识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班级教育与社会生活处于完全脱节的分离状态。班级单一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班级工作的低效能,也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发展。
四、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诊治策略
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对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认识,探讨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策略,以诊治班级组织的病理现象。
1.构建民主型班级管理模式
大部分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成为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体现。只有构建民主型班级管理模式,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班主任必须由凌驾于班级之上或置身于班集体之外,变为融入班集体之中。班内活动由学生自主决定,班主任处于出主意、提建议的指导地位,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发挥学生的创造性。③
第一,进行班级民主管理教师要放权。班级民主管理要实行民主决策,避免因班主任决策的片面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就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和班主任都应积极发表意见。
第二,加强班级组织建设。学生干部的产生可以采取自我推荐、发表竞选演说、民主推荐、投票选举等方式,一方面让竞选的学生畅所欲言,既反映自己的才干又表明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民意测验,让班集体成员表达自己的心愿。班主任还要结合班集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合本班情况的民主管理方法。
第三,要努力创造班级自治的氛围。在教室里要贴上自治、自立的标语,开辟班级自治园地,举行有关的讨论会、交流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促进社会、学校、班级、学生间的融洽沟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制订班级管理规划
中小学的班主任教师对自己负责的班级,总是有一定的想法和目标,这就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预期方案,一般称为“班级管理计划”。这个管理计划,可以说是班主任实现班级管理的理想与愿望的蓝图。
(1)制订班级计划的好处
首先,有利于明确班级管理的目标。班级管理计划是贯彻班级管理思想,使之具体化的第一步。其次,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班主任通过制订管理方案,统一班集体成员思想认识,明确班集体的管理任务。另外,有助于班主任教师之间在班级管理上的合作,保持班级管理的连续性,并求得班集体的进一步发展。
(2)班级管理规划的内容
第一,明确班级管理目标。既要有学生的管理目标,也要有教师的指导方法,还要注意协调同学校、同年级不同班级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建立班级档案。包括班主任姓名、学生概况及家庭环境。学生概况应写明学生在籍数、性别、学习状况、身体状况、行为特征、交友关系、需特别关照的学生等。家庭环境应写明父母职业、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其家庭中的学习环境等。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希望与意见、学生本人的期望及其他事项,也要写在班级档案中。班级档案还要写明学生上学路上交通安全等情况。
第三,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班级管理计划包括班级学习的管理、班集体纪律的管理、教室及周围环境的管理、学生生活的管理等。
(3)制订班级规划的方法
学年、学期目标要有层次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目标要尽量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切莫“高不可攀”。在具体安排时,同样要注意渐进度,要有最低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情况,让每一个学生如同登台阶,一级有一级的成功,一级有一级的快慰,从而激起更高的积极性。阶段性规划也切忌形式单一和具体要求“一刀切”。另外,要多听学生及任课老师的意见,如开座谈会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班级管理计划的部分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还可以开教师联席会听取意见。以保证班级管理计划在执行中,能做到及时修改和补充。④
3.加强班级组织病理现象的预防
要做到班级组织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真实地了解班级组织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除要具备相应的班级病理现象诊治技术外,还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了解班级组织的健康状况。一般可采取如下方法。
(1)开展座谈、访谈
想了解学生,了解班级组织的真实情况,必须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座谈和访谈是诊断班级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经常和学生谈心,时时观察、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愿意向老师倾诉,使自己成为学生信任的老师。沟通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通过与班干部的沟通,能及时发现班里学生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或是以“师生信箱”的形式,让学生每周写周记,为学生创造一些向老师倾诉心中烦恼,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机会,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定期做好家访工作。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也使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2)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可以定时进行,如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制订好表格,每周班会时发放,学生填好后统一收回。也可以是不定时的,当班级出现重大问题时,班主任临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事情的原委,以及同学们的态度和看法。问卷应包括班级现状调查和班级建设的意见建议等,设计的问卷要明确具体,不能抽象笼统,便于被调查者实事求是地回答。
问卷调查法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而且有利于班主任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主观能动性。
注释
①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9页
② [日]大桥薰:《现代教育的病理》,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5-505页
③ 毛丽英:《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期,第4-7页
④ 安君富,陈成:《班级集体的建设》(上),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55-58页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硕士
(责任编辑 吴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