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王子的电影处女作
片名:郎朗的歌
制作人:郎朗
导演:付勇
编剧:付勇 王佐
类型:纪录片/音乐
出品:神州电视有限公司
发行:中影数字院线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8日(内地)
剧情
这是一部真实的、有关励志的音乐电影;
郎朗是当今世界的音乐代表,是全球华人的国际面孔;
郎朗和他的父母直面曾经的痛苦与欢乐,在真实的影像背后,影片还原了郎朗从童年、少年、青年的学琴之路,刻画了他在艰苦环境下追求音乐梦想的精神力量和巨大付出。
2008郎朗更通过自己的琴声,向中国的自然山川与人文历史致敬,在长城、黄河、在天坛、太行山、在故宫、黄浦江边,郎朗用精湛的琴艺演绎了一出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境。
这是一部适合父母和孩子观赏的影片,也是郎朗琴迷在大银幕上一次视听盛宴。
郎朗音乐的巨大成功,是中国三十年社会命运的个人写照,是华人精神力量的真实再现。透过郎朗悲欢离合的音乐和成长故事,我们将看到一个音乐天才非同凡响的成功之路。
看点
音乐励志电影《郎朗的歌——献给2008》以郎朗行走祖国大地,在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中演奏中外钢琴曲为轴线,在中国东西南北弘大的背景下,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山川的崇高敬意。在宏大钢琴演绎中,呈现于气势磅礴的古老中华文明里。同时《郎朗的歌——献给2008》通过郎朗自己,以及他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呈现了郎朗钢琴之路的动人故事以及中国巨变时期的理想与现实。
1982年出生在沈阳的郎朗,首先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火热气氛,人们对洞开的世界充满好奇,对下一代的培养不遗余力。朗朗出生在一个充满的艺术氛围的大走廊里,当他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显现了独有的音乐天份和潜质,虽然那时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无法阻挡父母对朗朗的那份期待,正是他们购买的第一架钢琴,为朗朗打开了一个通往音乐梦想的窗口。
朗朗的学琴道路上充满了竞争者,左邻右舍此起彼伏的琴声都成为了朗朗暗自比拼的目标,当朗朗从师钢琴教授朱雅芬之后,这个小家伙就时时刻刻的把争第一作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而朗朗非凡的悟性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得他5岁就获得了辽宁省钢琴比赛第一的成绩,在那个年代,朗朗就成为了令人瞩目的天才儿童。
随着朗朗琴艺的进步,朗朗需要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中国千千万万的琴童家庭一样,朗朗的父母把目标锁定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那里是无数琴童的梦想天堂,也是千军万马想要挤上的独木桥。为了朗朗的未来,郎朗的父亲毅然辞去了警察的工作,父子二人携手背井离乡,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去迎接这次生命的抉择。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父子俩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从出租屋到地下室,从没有暖气的简易大棚到街坊的白眼冷语,日复一日的苦练中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朗朗的母亲也在家乡沈阳用坚强的肩膀和微薄的薪水支撑着两地分离的春夏秋冬。
现实是残酷的,朗朗的才华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他甚至会被中央音乐附小拒之门外,当父子二人都意识到这个可能发生的结果时,当多年的努力即将成为泡影的时候,崩溃的神经把他们推上了生死的边缘,在父子之间的对立、抗争和妥协之后,在母子之间怜爱、后悔和肯定之间,郎郎终于走出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
朗朗愉悦的徜徉在中国最高等的音乐学府时,一个国外比赛的机会让朗朗和父母心动不已,德国埃特林根钢琴大赛是朗朗检验自己实力的最好机会,但摆在面前的是自费参加比赛的昂贵费用,此时却让这个家庭犯了难,九十年代初,六万人民币对大部分人都不是个小数目,为了郎朗,父母举家借债。走出国门的郎朗不辱使命获得了第一名,这不但还清了债款,也让他获得更多国际大师的青睐,使得殷承宗、格拉夫曼先后都成为了郎朗的恩师。[责编/波西]
片名:郎朗的歌
制作人:郎朗
导演:付勇
编剧:付勇 王佐
类型:纪录片/音乐
出品:神州电视有限公司
发行:中影数字院线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8日(内地)
剧情
这是一部真实的、有关励志的音乐电影;
郎朗是当今世界的音乐代表,是全球华人的国际面孔;
郎朗和他的父母直面曾经的痛苦与欢乐,在真实的影像背后,影片还原了郎朗从童年、少年、青年的学琴之路,刻画了他在艰苦环境下追求音乐梦想的精神力量和巨大付出。
2008郎朗更通过自己的琴声,向中国的自然山川与人文历史致敬,在长城、黄河、在天坛、太行山、在故宫、黄浦江边,郎朗用精湛的琴艺演绎了一出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境。
这是一部适合父母和孩子观赏的影片,也是郎朗琴迷在大银幕上一次视听盛宴。
郎朗音乐的巨大成功,是中国三十年社会命运的个人写照,是华人精神力量的真实再现。透过郎朗悲欢离合的音乐和成长故事,我们将看到一个音乐天才非同凡响的成功之路。
看点
音乐励志电影《郎朗的歌——献给2008》以郎朗行走祖国大地,在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中演奏中外钢琴曲为轴线,在中国东西南北弘大的背景下,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山川的崇高敬意。在宏大钢琴演绎中,呈现于气势磅礴的古老中华文明里。同时《郎朗的歌——献给2008》通过郎朗自己,以及他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呈现了郎朗钢琴之路的动人故事以及中国巨变时期的理想与现实。
1982年出生在沈阳的郎朗,首先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火热气氛,人们对洞开的世界充满好奇,对下一代的培养不遗余力。朗朗出生在一个充满的艺术氛围的大走廊里,当他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显现了独有的音乐天份和潜质,虽然那时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无法阻挡父母对朗朗的那份期待,正是他们购买的第一架钢琴,为朗朗打开了一个通往音乐梦想的窗口。
朗朗的学琴道路上充满了竞争者,左邻右舍此起彼伏的琴声都成为了朗朗暗自比拼的目标,当朗朗从师钢琴教授朱雅芬之后,这个小家伙就时时刻刻的把争第一作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而朗朗非凡的悟性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得他5岁就获得了辽宁省钢琴比赛第一的成绩,在那个年代,朗朗就成为了令人瞩目的天才儿童。
随着朗朗琴艺的进步,朗朗需要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中国千千万万的琴童家庭一样,朗朗的父母把目标锁定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那里是无数琴童的梦想天堂,也是千军万马想要挤上的独木桥。为了朗朗的未来,郎朗的父亲毅然辞去了警察的工作,父子二人携手背井离乡,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去迎接这次生命的抉择。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父子俩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从出租屋到地下室,从没有暖气的简易大棚到街坊的白眼冷语,日复一日的苦练中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朗朗的母亲也在家乡沈阳用坚强的肩膀和微薄的薪水支撑着两地分离的春夏秋冬。
现实是残酷的,朗朗的才华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他甚至会被中央音乐附小拒之门外,当父子二人都意识到这个可能发生的结果时,当多年的努力即将成为泡影的时候,崩溃的神经把他们推上了生死的边缘,在父子之间的对立、抗争和妥协之后,在母子之间怜爱、后悔和肯定之间,郎郎终于走出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
朗朗愉悦的徜徉在中国最高等的音乐学府时,一个国外比赛的机会让朗朗和父母心动不已,德国埃特林根钢琴大赛是朗朗检验自己实力的最好机会,但摆在面前的是自费参加比赛的昂贵费用,此时却让这个家庭犯了难,九十年代初,六万人民币对大部分人都不是个小数目,为了郎朗,父母举家借债。走出国门的郎朗不辱使命获得了第一名,这不但还清了债款,也让他获得更多国际大师的青睐,使得殷承宗、格拉夫曼先后都成为了郎朗的恩师。[责编/波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