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岛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产生经济发展的“青岛现象”,诱使人们去调查、去研究、去探讨、去深思,找出青岛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和正确答案,归纳总结成为一句话,那就是持续创新。这种创新成为社会、国家各行各业乃至个人追求的大趋势。
关键词:青岛;经济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234(2005)06—0172—04
2005年5月至10月,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和青岛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来到青岛胶南市企业发展局挂职锻炼,担任副局长职务。半年来,我把学到的理论与当地企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深入细致地对青岛市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先后参观了海尔、海信、双星、环球、海王等27个企业,用自己所看、所听、所思、所想,得出的最后结论是政府开明、企业长青,正在以高昂的热情迎接世界经济挑战。
一、初识美丽城市青岛
初到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青岛市委副书记张若飞、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和市长王君庭在欢迎来青岛挂职锻炼人员会议上发表的热情洋溢讲话,更加充分地体现出青岛人民敞开心扉迎接国内外经济挑战的博大胸怀。青岛真不愧为关于中国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乃至大牌企业家的制造地,所出“风头”至极,令国人也令世界刮目相看。青岛市始建于1891年,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3C。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5.65万人。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1.74万人,先后被国家列为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她在中国的版图上,不过是其中的一只“小耳朵”,但所创造的财富及有关经济指标都占到全国的1%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1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5位。而在这背后,支撑着青岛经济高速发展的是这些年缔造出的诸如海尔、青啤、双星等一批大品牌、大企业、大集团。他们在为这座城市创造着无法用数字表达的财富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使这座城市走上了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新的里程碑。
二、青岛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我在青岛挂职锻炼期间也曾冥思苦想,衡量一个大企业,绝不是简单地看一时规模的大小,一时速度的高低,重要的是发展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国内一些昙花一现的大企业,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丁。青岛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要打造长青企业之树,一定要有做百年企业的胆量,一定要把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夯实,一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快技术改造速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中有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给海尔、青啤、海信、双星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的身份定性,但从他们高速发展的轨迹中就可以看出青岛经济发展的明天和中国企业扬威世界的希望。
1.知名品牌,正在影响中国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名牌战略。26年过去了,青岛已拥有4个全国质量管理奖,9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1个中国名牌产品。如今,青岛又拥有2项“中国世界名牌”,44项“中国名牌”,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海尔、海信、青钢、青啤、双星等名牌企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这是青岛发展品牌经济续写的新辉煌。这个辉煌让人们再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这座品牌城市的力量,这里诞生的晶牌已经影响了中国,而且正在影响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不禁让全国各地感受到了青岛的品牌力量,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青岛来之不易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2.百年老店,长青企业之树
青啤、双星、泰发、星火集团等传统国有大型企业,他们虽然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却持续创业,稳步发展,快速扩张,从而变成了一棵棵长青不老之树。始建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厂,由英国和德国商人创办,当时名为“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生产设备、原材料完全从德国进口,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81年、1985年、1987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啤酒评比会上连续三次荣登榜首,199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23届国际金星奖颁奖大会上,青岛啤酒又荣获“杰出公司形象及质量国际奖”,1999年,“青岛啤酒”入围亚洲五十大品牌,成为中国内地惟一入选的品牌。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迅速攀升,1998年为37.12亿元,1999年为48.63亿元,2000年上升到59.45亿元,2001年达到67.10亿元,高居我国啤酒制造业之首。目前,已经形成140万吨啤酒的年生产能力。青啤已经走过了百年辉煌的历史,正向着年产销量800万吨的目标迈进,到2010年将建成一个拥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和世界知名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
3.知名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海尔、海信、双星、奥柯玛等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他们在短短2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先难后易”和“出口创牌”的理念,通过开展国际化实践,为中国企业摸索出了一条“步步为赢”的国际化路径,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经过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美国、巴基斯坦各1个,青岛5个,合肥、大连、武汉各1个),海外工厂13个。在国内海尔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达30%以上,海外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海外13个工厂全线运营。去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成为中国首个规模过千亿的自主品牌。
4.民营经济,突飞猛进攀升
当今这个时代对青岛民营经济而言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十年之后的中共十五大将其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越过了补充阶段,以占全国GDP的比例每年增加两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迅猛发展。如今青岛个体私营经济每年增加值达635亿元,占其经济总量的30%,民营经济在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崂山以海尔、朗讯等企业为核心,集聚起青岛汉缆等民企为主的160多家相关配套产业,城阳有电器机械集群,即墨有服装产业集群,胶州有铁塔产业集群,莱西有奶牛及奶制品加工产业集 群等等,在庞大的青岛企业大军中,有148家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过亿元,13家过10亿元。
5.发展重心,实现战略转移
为拓展发展空间,青岛实施了“挺进西海岸”战略,使西海岸近几年来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开发区的历史上,记录了连续4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青岛港年吞吐量已达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500多万标准箱,成为国内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十四位的大港,青岛保税区迅速进入全国同类区域的先进行列,成为全省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黄金地带;胶南已具备了成为船舶等制造业和生物制药等现代新产业基地的条件,胶州也构建起汽(机)车造船配件、锅炉辅机、钢结构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建立起仓储物流基地。今天的西海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岛新的经济发展中心。2002年总投资8.87亿美元的“三国四方”港口建设协议签署,2003年总投资5亿美元的青岛招商局码头和国际物流园区项目奠基,2004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大煤油项目批准建设,还有三洋、日立、SK、新都理光、积水化学、伊藤忠等外企以及中集、宝井钢材等一批国内著名企业也在西海岸深深地扎下了根,西海岸已经成为家电电子、石化、机械制造、新材料、高新技术、国际仓储物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6.未来青岛,一线展开绘宏图
青岛这座在海浪的拍打声中疾速奔行的城市,正在以大海澎湃的激情描绘着自己全新的未来。“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这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战略眼光,它的智慧超越了现有空间、现有格局的羁绊,勇敢地将目光指向整个滨海区域,以滨海公路为轴,沿线轻盈地跳跃式分布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团,从而极富想象力地为青岛的城市发展拓展出了广阔空间。以老市区、黄岛、红岛为基本支撑点,以200余公里滨海公路为轴线、囊括琅琊、胶南、黄岛、红岛、老市区、鳌山、田横等七大组团,以主城牵引卫星城,以卫星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这样一个布局中,西海岸、东海岸、胶州湾北岸、城郊区、老城区将贯穿为“五大方阵”,大青岛的规划区总面积将一举达到2870平方公里,碧波浩淼的胶州湾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青岛内湖,大青岛从昔日的半岛型城市转变为一座可圈可点的海湾型城市,一个拥有辉煌前景的“大青岛”也就在这种巨变中一步步地走来。
三、青岛发展深层原因
登高望远看青岛,青岛变化不得了。魅力四射的青岛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产生经济发展的“青岛现象”,诱使我们这些来青挂职人员去调查、去研究、去探讨、去深思,以求找出促使青岛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和正确答案。静下心来沉思之后,归纳总结成为一句话那就是持续创新,这种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行各业乃至个人追求的大趋势,而且是只有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才能创造出的奇迹。
1.政府开明。青岛这个发达的开放城市之所以能拥有一个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关键是有一个开明的政府。他们对企业家在精神上安慰、在健康上关心、在工作上放手使用,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爱岗敬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一是为保持企业家队伍稳定长寿,从不轻易调整品牌企业的主要领导。有的企业主要领导一千就是几十年,至今仍活跃在领导岗位上,永葆青春活力。二是围绕企业家的年薪、期权、期股等方面实施最实际的激励机制,使其劳有所得,劳有所获。三是围绕海尔、青啤、海信、双星、青钢等“重量级”企业家的身体健康,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强制安排疗养休假。四是加速观念和体制转变,先后完成了大企业股份改造,对企业家推行了年薪制、期权和期股奖励等举措,最高企业家的年薪已经过百万元,让企业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其自身价值。
2.政策到位。青岛市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大胆推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竞争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第一,为使海尔、青啤、海信、双星、奥柯玛等名牌大型企业放手发展,发挥龙头作用,先后将其由原主管部门管理的市属企业变为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市直企业,减少了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层次,为大型名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二,从“八五”以后,青岛市每年都根据企业的申请推出30个重点名牌产品技术改造项目以资金支持,从立项、实施到投产、达产实行一条龙服务。第三,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选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企业领导班子,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第四,对企业核心技术培育加大扶持力度,按照政策规定对进行技术开发的各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在缴纳增值税、所得税、关税以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购进软件的企业可在固定资产和无型资产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还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八条”。第五,引进商务策划师、景观设计师、高级推销员、冷作钣金工等47个工种高级技工,可以在青岛落户,使他们成为真正的青岛人。第六,组织全国各地的博士后来青岛工作,使博士后工作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3.造就名人。青岛造就了大企业,大企业造就出了张瑞敏、汪海、王玉科、周厚健、金志国等大牌优秀企业家。张瑞敏做为中国商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用20多年时间将海尔打造成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厂商,以超越常规的胆量在欧美建厂,而成为西方世界中最知名的中国企业家。红领集团张代理20年前还是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寂寂无闻的小摊主,到今天已经拥有资产近10亿元,年销售额5.6亿元的服饰生产企业,张代理和红领集团可谓名震四方。汪海在双星集团通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将原资产不到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600万元,年利润77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资产总额26亿元,销售收入27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连续多年稳坐国内同行业第一把交椅,成为全球实际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青钢集团王玉科1997年上任伊始便扭亏为盈,今年钢铁材产量将完成4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超过5亿元。引以为自豪的青岛,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还怕地方经济不快速发展!
4.管理规范。改革不到位,是大企业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没有产权关系的清晰,没有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到位,没有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也就没有企业发展的长效性。青岛市政府通过资产划拨、推动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先后组建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奥柯玛等大型企业集团,引入增量、激活存量,拓展发展的方向。1992年青岛市将汽车厂让予一汽集团,重组后企业如虎添翼,2000年汽车厂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全盛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念新了,机制活了,闯劲足了,企业好了。青啤公司有一个“青啤特色”的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定位,确定了“董事会决定干什么,总经理研究怎么干,监事会监督哪些不能干”的核心管理架 构,明确界定了“两会一层”的职责与权限。董事会的权责为“抓大放小,抓远放近,抓财放政,抓人放事”的四抓四放。经理层的权责为“强化执行、量化目标、细化责任、硬化奖惩”。监事会确定了“受股东监督,向股东负责,不受干预,相对独立,依法监督”的法律定位。青啤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无论是在国内外的舆论中,都是中国法人治理的佼佼者。红领集团拒绝企业家族化,建立起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用人机制,选择最优秀的人当家,从而去带动公司的迅速发展。试想企业家能有如此宽阔的胸襟,企业咋能不茁壮成长和发展壮大。
5.技术创新。青岛的新技术产业不是在快走,而是在快跑。他们重点培植高新技术在海洋科技、新材料、信息家电三大领域发展,着力打造环胶州湾新材料产品和滨海软件产业带,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制度创新体系,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风险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使青岛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去年,该市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300亿元,总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三,经历多年积累之后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激情释放。而在这个迅速丰满的创新体系中,活跃着一大批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光烨、海洋生物学家李光友、微生态科技海洋专家崔云龙等等就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已经在环保材料土工格栅、共轭亚油酸、微生态药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青岛市拥有各类专业人才70多万人,从事各类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7万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000多位。
6.服务超前。青岛市在为企业提供硬环境支撑方面可谓殚精竭虑。“工业项目摆在哪里,配套就延伸至哪里”,这已经成为企业配套的最起码标准。往往是一些项目还在建设中,路、电、暖、气、水等配套就早已经延伸到了项目所在地。定期组织召开“市大企业直通车服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纷纷开设“直通车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全程式”服务,上报审批项目,指派专人全程服务;提前介入,主动开展前置服务;研究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所挂职的胶南企业发展局,就有局长、副局长两位主要领导驻在青钢工业园和温州创业园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今年,青岛市财政局针对大企业的实际情况,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报了《关于关税税则税目税率调整意见的报告》,部分意见被采纳,海尔集团、黄海橡胶集团、宏大纺织机械等7个大企业的有关商品进口关税大大降低。特别是青岛胶南海尔工业园项目,该项目13天完成实地考察、签约和奠基,9天顺利拆除3万平米的地面附着物,7天办完全部入住手续,89天完成工业园建设即投入生产,预计年底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人民币,被形象地比喻为“胶南速度”。
四、青岛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问题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青岛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变化。但距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在工业化道路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任重道远。
1.发展格局受限。在上世纪90年代,青岛成功地实施了城市东扩,将昔日的带状狭长城市改写为东岸为主、西岸为辅,环胶州湾沿线组团发展的格局,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市区空间已经基本饱和。在这种情况下,要承担起“龙头”使命,现有的发展格局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如何继续拓展空间,加快发展,是摆在面前需要加以认真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2.自主创新不足。缺少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国际品牌,在至关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上没有大作为,自主创新能力还没有进入国防军工领域,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刚刚起步等,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阻碍着青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品牌战略失衡。现在仅仅限于用节约和循环利用硬资源打品牌,而没有靠开发信息、知识、科技、文化等软资源去发展,硬的很硬,软的很软,没有兼顾起来统筹考虑,顾此失彼,使获得受法律保护的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这正是应该重点关注的。
4.民营经济发展较慢。正像青岛拥有海尔、双星、青啤等国内外大企名牌突出一样,青岛的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与先进的城市温州、苏州、宁波、深圳相比差距明显。经营规模小、营业收入低、经营层次少、品牌知名度不大,要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发扬敢于冒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迎头赶上。
5.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港口众多,海岸线绵长,海水资源清澈透明无污染,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后,有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质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注意,保护好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一切应从长计议。否则,经济虽然上去了,代价却是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样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6.全民素质急需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周边乡村非城镇人员身份的转换,昔日的渔民今日的市民,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对这些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和文化教育,迅速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使他们的素质尽快跟上青岛经济发展的节奏。
五、对青岛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十分直白地表达出山东对青岛的期望。这是机遇、是荣耀、更是一种紧迫的责任。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要由青岛勇敢地承担起来,并坚定地走下去,直至交出满意的答卷。
1.在战略布局上筹划发展。青岛构建“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大城市框架,正在给青岛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为克服和解决发展格局受限问题,应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牢牢把握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统筹规划城市的发展布局,充分利用空间,搞好全面配套,完善各种功能,打造发展平台,一个拥有辉煌前景的“大青岛”就会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2.在自主创新上持续推进。青岛应该致力于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把企业技术创新的“名牌互动”模式、大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实体的“双大合一”模式,科技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产业园区包括上、中、下游转化链条的“三点一线”模式,科技管理从部、省、市到区、市科技局的“四位一体”模式,这篇文章尽快做大做实做快做强做出成果。要进一步突出已有优势,并结合城市定位在科技创新、制造业信息化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等方面下大功夫,将高新技术向国防军工领域延伸,向民营企业拓展。
3.在品牌战略上发挥优势。青岛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品牌发展模式转换问题,要在充分巩固和发挥海尔、双星、青啤等硬资源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知识、科技、文化等软资源的利用,注意保护自主知识主权,用硬资源发展推动软资源升值,用软资源升值带动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两者放在一起统筹考虑,就会产生强大的发展 后劲。
4.在民营经济上积极推进。青岛的民营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先进城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必须进一步树立紧迫感,增强危机感,发扬敢于冒险和勇于创新精神,克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等思想束缚,担起强国、兴市、富民、成就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青岛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数以万计的高新产业工人等方面优势,一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5.在保护环境上负起责任。青岛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具备独特魅力的城市。在发展青岛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承担起爱护青岛、保护青岛的神圣责任,绿化美化、污水排放、环境治理等方面工作要提前考虑,早做安排,达标实施,承担起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
6.在提高全民素质上搞好培训。青岛要建设成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必然对全民素质有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通过建立市民文明公约、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全民素质培训等方式,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尽快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六、青岛的发展经验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在挂职锻炼期间,我就青岛企业快速发展的现实始终在沉思,他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令世人瞩目。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到底对我们有那些启示?思来想去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轻易调整企业主要领导。作为地方政府要注意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和长寿,不轻易调整管理规范、成就显著、职工拥护、发展势头强劲等重点骨干企业和子厂(公司)的主要领导,让他们发挥龙头作用,放手工作,勇于创新,加快发展。
第二,必须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搞翻牌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运作,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决策、监督、执行作用,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防止个人说了算,权力无约束,违规违法操作,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三,集中科研改造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过去科研改造资金分散使用,项目很难做大做强的现状,集中科研改造资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手笔、高起点地完成对集团公司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型升级。
第四,加大力度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根本是人才。地方政府要制定和实施“科技人才”专项计划,迅速地选拔、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创业带头人,搞好应用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编辑/金风平
关键词:青岛;经济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234(2005)06—0172—04
2005年5月至10月,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和青岛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来到青岛胶南市企业发展局挂职锻炼,担任副局长职务。半年来,我把学到的理论与当地企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深入细致地对青岛市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先后参观了海尔、海信、双星、环球、海王等27个企业,用自己所看、所听、所思、所想,得出的最后结论是政府开明、企业长青,正在以高昂的热情迎接世界经济挑战。
一、初识美丽城市青岛
初到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青岛市委副书记张若飞、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和市长王君庭在欢迎来青岛挂职锻炼人员会议上发表的热情洋溢讲话,更加充分地体现出青岛人民敞开心扉迎接国内外经济挑战的博大胸怀。青岛真不愧为关于中国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乃至大牌企业家的制造地,所出“风头”至极,令国人也令世界刮目相看。青岛市始建于1891年,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3C。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5.65万人。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1.74万人,先后被国家列为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她在中国的版图上,不过是其中的一只“小耳朵”,但所创造的财富及有关经济指标都占到全国的1%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1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5位。而在这背后,支撑着青岛经济高速发展的是这些年缔造出的诸如海尔、青啤、双星等一批大品牌、大企业、大集团。他们在为这座城市创造着无法用数字表达的财富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使这座城市走上了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新的里程碑。
二、青岛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我在青岛挂职锻炼期间也曾冥思苦想,衡量一个大企业,绝不是简单地看一时规模的大小,一时速度的高低,重要的是发展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国内一些昙花一现的大企业,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丁。青岛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要打造长青企业之树,一定要有做百年企业的胆量,一定要把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夯实,一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快技术改造速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中有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给海尔、青啤、海信、双星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的身份定性,但从他们高速发展的轨迹中就可以看出青岛经济发展的明天和中国企业扬威世界的希望。
1.知名品牌,正在影响中国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名牌战略。26年过去了,青岛已拥有4个全国质量管理奖,9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1个中国名牌产品。如今,青岛又拥有2项“中国世界名牌”,44项“中国名牌”,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海尔、海信、青钢、青啤、双星等名牌企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这是青岛发展品牌经济续写的新辉煌。这个辉煌让人们再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这座品牌城市的力量,这里诞生的晶牌已经影响了中国,而且正在影响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不禁让全国各地感受到了青岛的品牌力量,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青岛来之不易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2.百年老店,长青企业之树
青啤、双星、泰发、星火集团等传统国有大型企业,他们虽然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却持续创业,稳步发展,快速扩张,从而变成了一棵棵长青不老之树。始建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厂,由英国和德国商人创办,当时名为“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生产设备、原材料完全从德国进口,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81年、1985年、1987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啤酒评比会上连续三次荣登榜首,199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23届国际金星奖颁奖大会上,青岛啤酒又荣获“杰出公司形象及质量国际奖”,1999年,“青岛啤酒”入围亚洲五十大品牌,成为中国内地惟一入选的品牌。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迅速攀升,1998年为37.12亿元,1999年为48.63亿元,2000年上升到59.45亿元,2001年达到67.10亿元,高居我国啤酒制造业之首。目前,已经形成140万吨啤酒的年生产能力。青啤已经走过了百年辉煌的历史,正向着年产销量800万吨的目标迈进,到2010年将建成一个拥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和世界知名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
3.知名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海尔、海信、双星、奥柯玛等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他们在短短2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先难后易”和“出口创牌”的理念,通过开展国际化实践,为中国企业摸索出了一条“步步为赢”的国际化路径,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经过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美国、巴基斯坦各1个,青岛5个,合肥、大连、武汉各1个),海外工厂13个。在国内海尔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达30%以上,海外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海外13个工厂全线运营。去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成为中国首个规模过千亿的自主品牌。
4.民营经济,突飞猛进攀升
当今这个时代对青岛民营经济而言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十年之后的中共十五大将其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越过了补充阶段,以占全国GDP的比例每年增加两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迅猛发展。如今青岛个体私营经济每年增加值达635亿元,占其经济总量的30%,民营经济在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崂山以海尔、朗讯等企业为核心,集聚起青岛汉缆等民企为主的160多家相关配套产业,城阳有电器机械集群,即墨有服装产业集群,胶州有铁塔产业集群,莱西有奶牛及奶制品加工产业集 群等等,在庞大的青岛企业大军中,有148家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过亿元,13家过10亿元。
5.发展重心,实现战略转移
为拓展发展空间,青岛实施了“挺进西海岸”战略,使西海岸近几年来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开发区的历史上,记录了连续4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青岛港年吞吐量已达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500多万标准箱,成为国内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十四位的大港,青岛保税区迅速进入全国同类区域的先进行列,成为全省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黄金地带;胶南已具备了成为船舶等制造业和生物制药等现代新产业基地的条件,胶州也构建起汽(机)车造船配件、锅炉辅机、钢结构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建立起仓储物流基地。今天的西海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岛新的经济发展中心。2002年总投资8.87亿美元的“三国四方”港口建设协议签署,2003年总投资5亿美元的青岛招商局码头和国际物流园区项目奠基,2004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大煤油项目批准建设,还有三洋、日立、SK、新都理光、积水化学、伊藤忠等外企以及中集、宝井钢材等一批国内著名企业也在西海岸深深地扎下了根,西海岸已经成为家电电子、石化、机械制造、新材料、高新技术、国际仓储物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6.未来青岛,一线展开绘宏图
青岛这座在海浪的拍打声中疾速奔行的城市,正在以大海澎湃的激情描绘着自己全新的未来。“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这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战略眼光,它的智慧超越了现有空间、现有格局的羁绊,勇敢地将目光指向整个滨海区域,以滨海公路为轴,沿线轻盈地跳跃式分布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团,从而极富想象力地为青岛的城市发展拓展出了广阔空间。以老市区、黄岛、红岛为基本支撑点,以200余公里滨海公路为轴线、囊括琅琊、胶南、黄岛、红岛、老市区、鳌山、田横等七大组团,以主城牵引卫星城,以卫星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这样一个布局中,西海岸、东海岸、胶州湾北岸、城郊区、老城区将贯穿为“五大方阵”,大青岛的规划区总面积将一举达到2870平方公里,碧波浩淼的胶州湾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青岛内湖,大青岛从昔日的半岛型城市转变为一座可圈可点的海湾型城市,一个拥有辉煌前景的“大青岛”也就在这种巨变中一步步地走来。
三、青岛发展深层原因
登高望远看青岛,青岛变化不得了。魅力四射的青岛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产生经济发展的“青岛现象”,诱使我们这些来青挂职人员去调查、去研究、去探讨、去深思,以求找出促使青岛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和正确答案。静下心来沉思之后,归纳总结成为一句话那就是持续创新,这种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行各业乃至个人追求的大趋势,而且是只有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才能创造出的奇迹。
1.政府开明。青岛这个发达的开放城市之所以能拥有一个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关键是有一个开明的政府。他们对企业家在精神上安慰、在健康上关心、在工作上放手使用,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爱岗敬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一是为保持企业家队伍稳定长寿,从不轻易调整品牌企业的主要领导。有的企业主要领导一千就是几十年,至今仍活跃在领导岗位上,永葆青春活力。二是围绕企业家的年薪、期权、期股等方面实施最实际的激励机制,使其劳有所得,劳有所获。三是围绕海尔、青啤、海信、双星、青钢等“重量级”企业家的身体健康,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强制安排疗养休假。四是加速观念和体制转变,先后完成了大企业股份改造,对企业家推行了年薪制、期权和期股奖励等举措,最高企业家的年薪已经过百万元,让企业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其自身价值。
2.政策到位。青岛市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大胆推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竞争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第一,为使海尔、青啤、海信、双星、奥柯玛等名牌大型企业放手发展,发挥龙头作用,先后将其由原主管部门管理的市属企业变为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市直企业,减少了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层次,为大型名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二,从“八五”以后,青岛市每年都根据企业的申请推出30个重点名牌产品技术改造项目以资金支持,从立项、实施到投产、达产实行一条龙服务。第三,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选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企业领导班子,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第四,对企业核心技术培育加大扶持力度,按照政策规定对进行技术开发的各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在缴纳增值税、所得税、关税以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购进软件的企业可在固定资产和无型资产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还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八条”。第五,引进商务策划师、景观设计师、高级推销员、冷作钣金工等47个工种高级技工,可以在青岛落户,使他们成为真正的青岛人。第六,组织全国各地的博士后来青岛工作,使博士后工作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3.造就名人。青岛造就了大企业,大企业造就出了张瑞敏、汪海、王玉科、周厚健、金志国等大牌优秀企业家。张瑞敏做为中国商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用20多年时间将海尔打造成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厂商,以超越常规的胆量在欧美建厂,而成为西方世界中最知名的中国企业家。红领集团张代理20年前还是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寂寂无闻的小摊主,到今天已经拥有资产近10亿元,年销售额5.6亿元的服饰生产企业,张代理和红领集团可谓名震四方。汪海在双星集团通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将原资产不到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600万元,年利润77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资产总额26亿元,销售收入27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连续多年稳坐国内同行业第一把交椅,成为全球实际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青钢集团王玉科1997年上任伊始便扭亏为盈,今年钢铁材产量将完成4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超过5亿元。引以为自豪的青岛,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还怕地方经济不快速发展!
4.管理规范。改革不到位,是大企业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没有产权关系的清晰,没有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到位,没有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也就没有企业发展的长效性。青岛市政府通过资产划拨、推动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先后组建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奥柯玛等大型企业集团,引入增量、激活存量,拓展发展的方向。1992年青岛市将汽车厂让予一汽集团,重组后企业如虎添翼,2000年汽车厂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全盛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念新了,机制活了,闯劲足了,企业好了。青啤公司有一个“青啤特色”的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定位,确定了“董事会决定干什么,总经理研究怎么干,监事会监督哪些不能干”的核心管理架 构,明确界定了“两会一层”的职责与权限。董事会的权责为“抓大放小,抓远放近,抓财放政,抓人放事”的四抓四放。经理层的权责为“强化执行、量化目标、细化责任、硬化奖惩”。监事会确定了“受股东监督,向股东负责,不受干预,相对独立,依法监督”的法律定位。青啤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无论是在国内外的舆论中,都是中国法人治理的佼佼者。红领集团拒绝企业家族化,建立起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用人机制,选择最优秀的人当家,从而去带动公司的迅速发展。试想企业家能有如此宽阔的胸襟,企业咋能不茁壮成长和发展壮大。
5.技术创新。青岛的新技术产业不是在快走,而是在快跑。他们重点培植高新技术在海洋科技、新材料、信息家电三大领域发展,着力打造环胶州湾新材料产品和滨海软件产业带,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制度创新体系,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风险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使青岛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去年,该市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300亿元,总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三,经历多年积累之后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激情释放。而在这个迅速丰满的创新体系中,活跃着一大批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光烨、海洋生物学家李光友、微生态科技海洋专家崔云龙等等就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已经在环保材料土工格栅、共轭亚油酸、微生态药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青岛市拥有各类专业人才70多万人,从事各类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7万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000多位。
6.服务超前。青岛市在为企业提供硬环境支撑方面可谓殚精竭虑。“工业项目摆在哪里,配套就延伸至哪里”,这已经成为企业配套的最起码标准。往往是一些项目还在建设中,路、电、暖、气、水等配套就早已经延伸到了项目所在地。定期组织召开“市大企业直通车服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纷纷开设“直通车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全程式”服务,上报审批项目,指派专人全程服务;提前介入,主动开展前置服务;研究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所挂职的胶南企业发展局,就有局长、副局长两位主要领导驻在青钢工业园和温州创业园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今年,青岛市财政局针对大企业的实际情况,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报了《关于关税税则税目税率调整意见的报告》,部分意见被采纳,海尔集团、黄海橡胶集团、宏大纺织机械等7个大企业的有关商品进口关税大大降低。特别是青岛胶南海尔工业园项目,该项目13天完成实地考察、签约和奠基,9天顺利拆除3万平米的地面附着物,7天办完全部入住手续,89天完成工业园建设即投入生产,预计年底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人民币,被形象地比喻为“胶南速度”。
四、青岛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问题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青岛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变化。但距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在工业化道路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任重道远。
1.发展格局受限。在上世纪90年代,青岛成功地实施了城市东扩,将昔日的带状狭长城市改写为东岸为主、西岸为辅,环胶州湾沿线组团发展的格局,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市区空间已经基本饱和。在这种情况下,要承担起“龙头”使命,现有的发展格局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如何继续拓展空间,加快发展,是摆在面前需要加以认真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2.自主创新不足。缺少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国际品牌,在至关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上没有大作为,自主创新能力还没有进入国防军工领域,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刚刚起步等,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阻碍着青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品牌战略失衡。现在仅仅限于用节约和循环利用硬资源打品牌,而没有靠开发信息、知识、科技、文化等软资源去发展,硬的很硬,软的很软,没有兼顾起来统筹考虑,顾此失彼,使获得受法律保护的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这正是应该重点关注的。
4.民营经济发展较慢。正像青岛拥有海尔、双星、青啤等国内外大企名牌突出一样,青岛的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与先进的城市温州、苏州、宁波、深圳相比差距明显。经营规模小、营业收入低、经营层次少、品牌知名度不大,要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发扬敢于冒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迎头赶上。
5.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港口众多,海岸线绵长,海水资源清澈透明无污染,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后,有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质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注意,保护好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一切应从长计议。否则,经济虽然上去了,代价却是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样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6.全民素质急需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周边乡村非城镇人员身份的转换,昔日的渔民今日的市民,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对这些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和文化教育,迅速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使他们的素质尽快跟上青岛经济发展的节奏。
五、对青岛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十分直白地表达出山东对青岛的期望。这是机遇、是荣耀、更是一种紧迫的责任。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要由青岛勇敢地承担起来,并坚定地走下去,直至交出满意的答卷。
1.在战略布局上筹划发展。青岛构建“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大城市框架,正在给青岛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为克服和解决发展格局受限问题,应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牢牢把握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统筹规划城市的发展布局,充分利用空间,搞好全面配套,完善各种功能,打造发展平台,一个拥有辉煌前景的“大青岛”就会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2.在自主创新上持续推进。青岛应该致力于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把企业技术创新的“名牌互动”模式、大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实体的“双大合一”模式,科技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产业园区包括上、中、下游转化链条的“三点一线”模式,科技管理从部、省、市到区、市科技局的“四位一体”模式,这篇文章尽快做大做实做快做强做出成果。要进一步突出已有优势,并结合城市定位在科技创新、制造业信息化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等方面下大功夫,将高新技术向国防军工领域延伸,向民营企业拓展。
3.在品牌战略上发挥优势。青岛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品牌发展模式转换问题,要在充分巩固和发挥海尔、双星、青啤等硬资源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知识、科技、文化等软资源的利用,注意保护自主知识主权,用硬资源发展推动软资源升值,用软资源升值带动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两者放在一起统筹考虑,就会产生强大的发展 后劲。
4.在民营经济上积极推进。青岛的民营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先进城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必须进一步树立紧迫感,增强危机感,发扬敢于冒险和勇于创新精神,克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等思想束缚,担起强国、兴市、富民、成就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青岛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数以万计的高新产业工人等方面优势,一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5.在保护环境上负起责任。青岛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具备独特魅力的城市。在发展青岛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承担起爱护青岛、保护青岛的神圣责任,绿化美化、污水排放、环境治理等方面工作要提前考虑,早做安排,达标实施,承担起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
6.在提高全民素质上搞好培训。青岛要建设成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必然对全民素质有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通过建立市民文明公约、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全民素质培训等方式,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尽快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六、青岛的发展经验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在挂职锻炼期间,我就青岛企业快速发展的现实始终在沉思,他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令世人瞩目。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到底对我们有那些启示?思来想去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轻易调整企业主要领导。作为地方政府要注意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和长寿,不轻易调整管理规范、成就显著、职工拥护、发展势头强劲等重点骨干企业和子厂(公司)的主要领导,让他们发挥龙头作用,放手工作,勇于创新,加快发展。
第二,必须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搞翻牌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运作,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决策、监督、执行作用,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防止个人说了算,权力无约束,违规违法操作,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三,集中科研改造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过去科研改造资金分散使用,项目很难做大做强的现状,集中科研改造资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手笔、高起点地完成对集团公司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型升级。
第四,加大力度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根本是人才。地方政府要制定和实施“科技人才”专项计划,迅速地选拔、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创业带头人,搞好应用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编辑/金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