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这个专栏之前,我早就“预谋”要谈谈死亡。现在,专栏将暂告一段落,这个话题就提上日程了。
  但“死亡”是个禁忌啊!多少次,你想问问耄耋之年的父母,还有什么心愿未了,逝去之后希望怎样安葬,但你就是不敢开口。多少次,身患重病的老人想知道日子还有几何,子女们却坚定地把话岔开,“您老别这么想,您一定能康复的,您不能放弃啊!”
  “死亡”像是一个有超级法力的字眼,好像一经出口就会雾霾漫天,阴气森森,让人心落枯井,温暖的和风再也不能吹到身边。
  “三不主义”
  好吧,那就实行不想不听不说的“三不主义”,不“死到临头”绝不碰触这个“死”字,用高度的警觉,将它坚决地排除在意识和言语之外。
  死神因此暗自窃喜,既然你们不识我的面目,我岂不是有了偷袭的机会,有了离间的可能,有了让你们心存恐惧的力量!
  你听,你听,那是谁在电话中哽咽:想起父亲去世的情景,我至今都难受啊!当时实在是太难了,父亲是离休干部,医生建议尽力抢救,结果父亲在ICU里遭了几个月的罪,直到我看父亲实在太痛苦,和医生几经交涉,最后拔掉呼吸机,才让父亲得以解脱。
  你看,你看,那是谁家的子女在母亲的骨灰盒前吵个不休?长女说,妈是我养老送终的,该出力时你们都哪儿去了,我辛苦了十几年,房子不该给我吗?儿子说,妈早就说啦,我是儿子,是咱家的根儿,房子我继承;次女冷笑一声:谁知道咱妈说过没说过!
  一个生物不再有能量的循环,那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人这万物之灵,因为有心智世界,有文化习俗,有牵牵绊绊的社会关系,有丰富多彩的生命角色,还有人造出来的医学系统,比起一棵草,一只鸟来,人之死可就复杂多啦。与死相关的问题,我们能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死前有无可能少一些身心的折磨?还有哪些未了的心愿?该不该向亲朋好友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化解曾经的恩怨?死后遗体如何处理,开不开追悼会?留下的大小物件给谁不给谁……
  所以——
  人类之死,有许多功课要做
  功课一,讨论临终的抉择。如果那时她父亲还清醒,还能说话,他是否愿意在ICU插满管子地死去?当生命的历程不可逆时,这样花费巨资维持生命是否是合理的、人道的?当医生问你是否抢救时,作为子女又该如何抉择?
  如果即将离世的人与亲人讨论过,甚至临终之人有“生前预嘱”(“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或在“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上(http://www.xzyzy.com)填好了“我的五个愿望”(它是帮助人完成生前预嘱的选项式文件,可以明确表达一些重要的医疗意见,尤其当您因为伤病或年老无法对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决定的时候,譬如在什么情况下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等),亲人们就能知道你的心意,也能够帮助你实现“尊严死”(“尊严死”是指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自然来临。在这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尊重、符合并实现本人意愿,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功课二,完成心愿,不留遗憾,让生命尽可能圆满。几年前,我曾经给同龄朋友广为散发过一封邮件:题为《每个过了50岁的人都应该写遗嘱》,那是我在一位大学好友去世后写的。之所以过了50岁就要写遗嘱,不仅是因为生命无常,谁也保不齐哪一天突然倒下,就像台湾学者余德慧在《生死学十四讲》说的:“死亡永远比任何人预期还来得早”,还因为写遗嘱能帮助我们整理自己,发现自己:在过往的人生中,我们留有哪些遗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做些什么就可以活得充实,死得安宁?写遗嘱往往会触动心灵,成为我们的自我成长之旅。现在,在每年生日那天,我都会重新修改遗嘱,这让我更加珍惜还拥有的时光,知道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
  功课三,为你的亲人留下他们未来人生的情感支持和精神财富,写下你对他们的期望,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感谢他们为你做的一切,也请他们原谅你的过失。逝者长已矣,生者却因你留下的情感和精神财富,继续获得生命的滋养。
  功课四,交待你的“后事”。你死之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遗体如何处理?骨灰是撒海、种树还是掩埋?财产如何分配?如果你留下的全是“未知”,会让亲人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最后为你做的事,是否符合你的心意;甚至这“未知”还会阴险地撕裂一个家庭。
  也许还有功课五六七八。这些功课都是看得见的,还有一门看不见的功课,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死亡,让自己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一个人,能决定自己死的时候的样子吗?我并不知道。但是我愿意相信,除了在突发事故中死亡,活到老年的人,是需要想象自己死亡的。凭着这份想象,我们可以在临终之时,塑造最后的自我。
  2005年,80出头的台湾女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之后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住在养生村里的齐邦媛,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嫃去养生村看望齐邦媛。两个人的对话,渐渐地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齐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努力去想象:怎样才算是“像个读书人的样子”死去?也许,是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也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让死神也要驻足欣赏?也许,是临行之前向人世绽放一朵诗意的笑容?
  这“读书人的样子”,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若能以这个样子而非其他的样子告别人世,我猜齐邦媛一定会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活着,以“读书人”立身;死去,以“读书人”辞别,这个“齐邦媛”是完整的统合的,也是优雅的美丽的。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逝者死得美丽优雅,死得宁静庄严,不仅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好的榜样。
  却原来,临终时分,告别之际,生物性的躯体不再做功,死的样子仍能有所贡献!
  你期待死成什么样子?又如何让自己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现在起,把生死学当做老年的必修课,不再忌讳思考死亡,不再害怕谈论死亡,一边努力活着,一边做好死亡的每一门功课,如简嫃说的:“活到责任善尽,活到工作完成,活到能留下爱与温暖的存粮”,“把死亡变成无尽的温暖与爱,把死变成生”!
  (责编:萧茵)
其他文献
调查显示,“节日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症状也趋于多样化,在生理上多表现为免疫力下降、头晕、食欲变差、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易怒、失眠、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尤其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节日综合征”对于原本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都会产生影响,更别说那些本来就身体欠佳,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了,"节日综合征"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甚至发生比
期刊
你从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老”了?  我猜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在某年某月某一刻碰到某事,惊觉自己老之将至,甚至是老之已至:或许是在路边上,有人让小孩子喊你“爷爷”“奶奶”;或许是你去买鞋,售货员说“这种鞋特别适合老年人”;或许是在公交地铁上,有人起来为你让座;或许是洗完脸,你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眼袋……  如果我做一个老年生命工作坊的话,我一定会让大家说说这个“惊觉”自己老了的时刻:在这一刻,无论你怎样
期刊
重阳节前,由光明日报等主办、《新天地》杂志社承办的2015文化老人金婚庆典公益活动的相关材料上报国务院,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10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记者柳霞采访的《今世有缘,相伴永远——50对金婚老人讲述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的整版新闻,报道此前一天,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5文化老人金婚庆典公益活动,活动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审阅相关材料后作出重要批示
期刊
近日,支付宝开卖“扶老人险”,保费3元,用户在一年内因“扶老人”而被迫对簿公堂的,最高可获赔2万元诉讼费。该保险上线5天,已经有5万多人投了保。  尽管有数据证实,扶人被讹的是极少数,扶老人纠纷也9成以上能找回真相。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还是没有勇气面对可能的麻烦,“扶老人险”通过支付可能的诉讼费用鼓励人们,鼓励纠纷走法律程序,算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牵涉到个人的切身利益,
期刊
“扶老人险”是一个商业运作成功案例,从社会聚焦的热点入手,无须太多产品宣传。该险种的出发点是从法律层面解决纠纷,降低了维权门槛,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有一点积极作用。  但是,一旦面临“被讹”“碰瓷”,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恐怕不够,一旦败诉,对被扶老人的赔偿金也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现如今我国商业市场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的商业保险的出现是必然的,而过度解读明显是不必要的。  解决“扶不扶”的问题,还要
期刊
年轻时忙于工作、照顾子女,退休后环游世界,是许多人的梦想。有人不想伤脑筋,参加旅行团、搭游轮;有人参考联合国景点推荐,深度旅游;有人追逐各国道地美食;也有人结合兴趣,增添乐趣。这些热爱旅游的银发族又有怎样的个中甘苦呢?  跟团游结识好朋友  邱金花今年66岁,学历只有小学毕业,如今足迹已遍布近30国。她自嘲“没读万卷书,已行万里路”。  过去与丈夫经营修车厂忙着赚钱,产生“浪迹天涯”的念头,是因为
期刊
2013年9月19日至11月1日,我与妻赴美旅游近一个半月,期间看望了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熊存瑞。他和我既是北京沙滩中宣部大院发小,也是北京景山学校校友和考古研究所同事。  老熊的年轻时代  熊存瑞从小稳重有主见,做事有毅力,十四五岁时院里孩子已叫他“老熊”,要知道当时连他老爸都还没人称“老”。1968年初中毕业,我到北京车辆段当木工,老熊去云南景洪东风农场做了军垦战士,在西双版纳刀耕火种,
期刊
大多数老年人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可以回忆的东西很多,但有时候真正提笔要写回忆录的时候,却往往没有一点头绪,不知道如何动笔。  笔者退休十余年,一直从事报告文学和回忆录的创作。在我看来,回忆录的“重构”与小说的“虚构”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分,回忆录是从记忆里寻找真相,怎样写好回忆性文章,仅就个人体会简单谈谈。  首先静下心来。写回忆录要有一个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放下一切烦心琐事,让自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安静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最近有点烦,想和您念叨念叨。我只有一个儿子,已成家,按说我该省心了,但他却让我操碎了心。就拿两个月前的事说吧。我给他打手机,一连好几天都不通。我非常奇怪,就到他家去看,这一看,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看门的竟然是一个陌生人。我问:“你是谁?怎么会住在这儿?”他说:“这是我的家,我新买的房子,我不住这儿住哪儿?”我蒙了,一时哑口无言。  我丈夫赶紧联络亲家,这才知道这小两口投资作生意,
期刊
11月13日, 2015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社会各方力量为“养老难”这一大城市病,开出自己的药方。  11月13日,2015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养老是当下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北京市在养老方面一直先试先行,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政府将继续支持社会力量对养老床位的投入,以满足社会需求。但我们不再将重心只放在床位数的增长上,而是在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