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将2016年3月~2020年3月88例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遵从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3例,行跨伤椎固定)和观察组(45例,行经伤椎固定)。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与跨伤椎固定相比,经伤椎固定在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伤椎压缩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术后伤椎压缩率
胸腰段脊柱骨折属于骨折常见类型,经手术治疗后可恢复,但手术種类繁多且各术式之间有明显特点,所以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1]。为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的价值,特进行此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方式将2016年3月~2020年3月88例于我院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遵从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女为21例、22例;年龄24~60岁,平均(46.66±8.78)岁。观察组男、女为25例、20例;年龄23~60岁,平均(46.74±8.6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经伤椎固定: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作纵切口,剥离椎旁肌,暴露脊柱结构,在双侧椎弓根置入短椎弓根螺钉(2根),置入预弯钛棒,拧紧伤椎螺帽,椎体终板严重侧纵向撑开,拧紧单侧螺帽;若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复位后采用复位棒将未复位骨块推送椎体内,连接棒横向放置在横突、椎间小关节间;减压,后在伤椎上下椎间孔连线前做10 mm骨槽为植骨床,植骨,固定,术毕。对照组跨伤椎固定:麻醉、体位、手术入路同上。将4枚椎弓根螺钉分别置入,置入钛棒,拧紧螺帽,撑开后矫正凸畸形,拧紧对侧螺帽,固定,术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引流量、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
1.4 统计学内容
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P<0.05。见表1。
3讨论
胸腰段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在暴力因素作用下极易骨折,且绝大多数患者合并存在伤椎周围韧带、脊髓损伤,以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无形中会明显增加治疗难度[2]。医疗技术的发展,致使外科手术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可以在解除神经、脊髓压迫的同时避免损伤加重,而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是术中常用的两种内固定方法,但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跨伤椎固定治疗借助4根椎弓根钉进行,具有操作简单等优势,可在复位的同时进行固定,但远期效果不佳,而且治疗期间还会受悬挂效应的影响,导致患者稳定性差。同时在修复韧带以及椎间盘等部位时,跨伤椎固定效果较差,所以部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伤椎固定仅置入2根短钉固定,而伤椎部位复位效果较佳,且能有效提高固定节段稳固性,同时所用的短钉还便于脊柱轴向的压缩和旋转,进而在降低钛棒应力负荷的同时增强脊柱稳定性[3]。
本研究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证实了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经伤椎固定的应用价值,提示经伤椎固定治疗更具优势,更有利于患者伤椎解剖的恢复,同时还可有效提升伤椎抗旋转能力,所以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8,46(3):83-86,100.
[2]苗吉显.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7):17-19.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术后伤椎压缩率
胸腰段脊柱骨折属于骨折常见类型,经手术治疗后可恢复,但手术種类繁多且各术式之间有明显特点,所以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1]。为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的价值,特进行此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方式将2016年3月~2020年3月88例于我院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遵从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女为21例、22例;年龄24~60岁,平均(46.66±8.78)岁。观察组男、女为25例、20例;年龄23~60岁,平均(46.74±8.6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经伤椎固定: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作纵切口,剥离椎旁肌,暴露脊柱结构,在双侧椎弓根置入短椎弓根螺钉(2根),置入预弯钛棒,拧紧伤椎螺帽,椎体终板严重侧纵向撑开,拧紧单侧螺帽;若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复位后采用复位棒将未复位骨块推送椎体内,连接棒横向放置在横突、椎间小关节间;减压,后在伤椎上下椎间孔连线前做10 mm骨槽为植骨床,植骨,固定,术毕。对照组跨伤椎固定:麻醉、体位、手术入路同上。将4枚椎弓根螺钉分别置入,置入钛棒,拧紧螺帽,撑开后矫正凸畸形,拧紧对侧螺帽,固定,术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引流量、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
1.4 统计学内容
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P<0.05。见表1。
3讨论
胸腰段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在暴力因素作用下极易骨折,且绝大多数患者合并存在伤椎周围韧带、脊髓损伤,以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无形中会明显增加治疗难度[2]。医疗技术的发展,致使外科手术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可以在解除神经、脊髓压迫的同时避免损伤加重,而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是术中常用的两种内固定方法,但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跨伤椎固定治疗借助4根椎弓根钉进行,具有操作简单等优势,可在复位的同时进行固定,但远期效果不佳,而且治疗期间还会受悬挂效应的影响,导致患者稳定性差。同时在修复韧带以及椎间盘等部位时,跨伤椎固定效果较差,所以部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伤椎固定仅置入2根短钉固定,而伤椎部位复位效果较佳,且能有效提高固定节段稳固性,同时所用的短钉还便于脊柱轴向的压缩和旋转,进而在降低钛棒应力负荷的同时增强脊柱稳定性[3]。
本研究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证实了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经伤椎固定的应用价值,提示经伤椎固定治疗更具优势,更有利于患者伤椎解剖的恢复,同时还可有效提升伤椎抗旋转能力,所以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8,46(3):83-86,100.
[2]苗吉显.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