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结合古典文化来积淀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引导学生在古诗文中学会爱;二、培养学生学会宽容;三、引导学生诚信做人;四、激发学生知恩图报来阐述如何通过诵读经典来养德育人
【关键字】传统文化;人文内涵;爱;宽容;诚信;知恩图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结合古典文化从以下几方面来积淀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在古诗文中学会爱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在文明的演变中,在文化的传承中,爱,一直是人世最美的主旋律。爱人思想千古传颂,我们的先哲孔子曾明确提出“仁者爱人”,这种爱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不论古今,不论哪一种文学样式,都能够寻觅到他的足迹,古人对爱的表达不是口耳相传,而是以纸笔永恒的传承。在教学中,我们负有启发学生去欣赏这种爱的表现,引导学生体验这种爱的情感的职责。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体会其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悟这种忘我之爱,给予的是天下寒士,为了天下寒士,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对他人的无私之爱贯穿了杜甫所有的作品,此时引出其他作品进一步理解如他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三吏”“三别”,同样表达了一个慈爱者对天下苍生,尤其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注,对老百姓命运的关注。这样学生对杜甫及作品理解更透彻。翻看中国古典诗文,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古人涌动的激情;爱人、爱国、爱自然、爱生活,篇篇首首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耐心引导,细心捕捉,用心品味,学生自然会领悟到这种博爱,学会去接纳,去热爱。
二、培养学生学会宽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说文解字》)“仁,从人从二。”徐铉注:“仁者兼爱,故从二。”这就是说,仁是处理两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扩大开来,也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论语》里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关于仁的叙述,都与宽容和解有关,如“泛爱众”“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待人宽容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并内化为自身素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里,也有许多关于宽容和解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有见识的思想家便起而倡导宽容和解。道家主张无为,是最符合于宽容和解精神的。所以把老子《道德经》的有关章节引到课堂,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等等,都包含着谦退宽容和解的精神。为使这些优秀品质真正成为学生的品质,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写感想形成习作,围绕宽容组织各种活动。
三、引导学生诚信做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就是真心实意,不会弄虚作假;诚则信,就是遵守诺言,不会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如曾子杀猪、韩信报恩、皇甫绩守信求责、晏殊信誉的树立、李勉葬银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内容,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随机引入《增广贤文》中的内容: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使学生懂得在与人相處中要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尊重他人,更重要的是要守信他人,以此来实现现代文教育与“诵经”及育人的完美结合.并且相机开展诚信活动,组织出手抄报,诚信诗文朗诵 。
四、激发学生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意在要感恩父母,正如《诗经》中所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孔子也曾说:“弟子如则孝,出则悌。”表明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尊敬师长;再感恩社会与祖国方面,有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诗为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思想,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教学《出师表》时引领学生感悟诸葛亮对刘备的那种知遇之恩,懂得做人应该知恩图报。还要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学之余,结合周会班会开展感恩活动,做感恩之事,如为妈妈做一件事或为爸爸做一件事,为老师做一件事,以表达感恩之心。唱感恩之歌诵感恩之文,写感恩之事抒感恩之情。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得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吸吮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编辑:李艳松)
【关键字】传统文化;人文内涵;爱;宽容;诚信;知恩图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结合古典文化从以下几方面来积淀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在古诗文中学会爱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在文明的演变中,在文化的传承中,爱,一直是人世最美的主旋律。爱人思想千古传颂,我们的先哲孔子曾明确提出“仁者爱人”,这种爱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不论古今,不论哪一种文学样式,都能够寻觅到他的足迹,古人对爱的表达不是口耳相传,而是以纸笔永恒的传承。在教学中,我们负有启发学生去欣赏这种爱的表现,引导学生体验这种爱的情感的职责。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体会其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悟这种忘我之爱,给予的是天下寒士,为了天下寒士,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对他人的无私之爱贯穿了杜甫所有的作品,此时引出其他作品进一步理解如他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三吏”“三别”,同样表达了一个慈爱者对天下苍生,尤其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注,对老百姓命运的关注。这样学生对杜甫及作品理解更透彻。翻看中国古典诗文,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古人涌动的激情;爱人、爱国、爱自然、爱生活,篇篇首首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耐心引导,细心捕捉,用心品味,学生自然会领悟到这种博爱,学会去接纳,去热爱。
二、培养学生学会宽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说文解字》)“仁,从人从二。”徐铉注:“仁者兼爱,故从二。”这就是说,仁是处理两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扩大开来,也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论语》里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关于仁的叙述,都与宽容和解有关,如“泛爱众”“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待人宽容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并内化为自身素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里,也有许多关于宽容和解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有见识的思想家便起而倡导宽容和解。道家主张无为,是最符合于宽容和解精神的。所以把老子《道德经》的有关章节引到课堂,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等等,都包含着谦退宽容和解的精神。为使这些优秀品质真正成为学生的品质,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写感想形成习作,围绕宽容组织各种活动。
三、引导学生诚信做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就是真心实意,不会弄虚作假;诚则信,就是遵守诺言,不会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如曾子杀猪、韩信报恩、皇甫绩守信求责、晏殊信誉的树立、李勉葬银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内容,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随机引入《增广贤文》中的内容: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使学生懂得在与人相處中要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尊重他人,更重要的是要守信他人,以此来实现现代文教育与“诵经”及育人的完美结合.并且相机开展诚信活动,组织出手抄报,诚信诗文朗诵 。
四、激发学生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意在要感恩父母,正如《诗经》中所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孔子也曾说:“弟子如则孝,出则悌。”表明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尊敬师长;再感恩社会与祖国方面,有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诗为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思想,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教学《出师表》时引领学生感悟诸葛亮对刘备的那种知遇之恩,懂得做人应该知恩图报。还要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学之余,结合周会班会开展感恩活动,做感恩之事,如为妈妈做一件事或为爸爸做一件事,为老师做一件事,以表达感恩之心。唱感恩之歌诵感恩之文,写感恩之事抒感恩之情。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得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吸吮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