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工作。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客观分析了高校在新形势下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交融,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因此,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需要高校更加的重视,正确面对,积极思考对策,这是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给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形势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局面日益形成,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出现的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对社会转型期遇到的问题缺乏正视和解决的信心。其次,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大学生容易受舆论的导向,在思想方面把握欠缺,有爱国爱党热情,但易冲动;有正义感,但缺乏政治觉悟,极有可能产生过激行为。
(二)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经济强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各自的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的当下,各国经济状况的变化波动巨大,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特别是近年的经济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的下岗待业,使部分大学生对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质疑。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主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经济意识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未来社会经济的有序高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形势
近年,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机会,让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效沟通。但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展,外来文化的消极部分也席卷而来,通过各种渠道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宣传和灌输,企图将错误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于当代大学生的脑海,试图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进行侵蚀。在此种文化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被误导,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发生冲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加强主旋律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文化活动方面树立坚定的立场,提高明辨是非能力。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观念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偏重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奉献,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为的对立起来,忽视了个体的内在需要,是片面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自由性日益突出,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上,只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的自我追求,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抛之脑后,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提出了严重挑战。
(二)内容的挑战
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国内外思想与文化的正面接触、交流提供了平台,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景观。依托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充实和发展本国的思想文化。但文化的交往性频繁与巨大,不可避免的就会将某些文化的消极部分带到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去,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波动,特别是对思想还在培育中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方式方法的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社会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学生多数是被动习得。这种简单的说教、植入方式,容易将大学生培养成缺乏个性、缺乏主见和创造力的个体。为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学生的要求,高校需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教育的平等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探索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方法,重构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全面对等的新模式。
三、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2003年12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
1.重视分析个体
人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正确对待人这一个体,这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随着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完善存在着一定问题,这就需要重视分析个体,兼顾个体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体现真实个体
高频率、强竞争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得不少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学习、生活,如潜力或特长被埋没而得不到发挥和展示等,从而约束真正的自我表现,把真实的自我紧锁在内心深处,不去正视。因此,还自我以真实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创建完整的健康环境让大学生敢于尝试,扬长避短地展示自我。
3.健全完善个体 健全大学生人格,强调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促使其对人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探索与解决。这正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永恒价值导向。
(二)加强针对性,充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内容贴近学生需求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文理科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内容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情怀;其次,针对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或事件,可以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热点沙龙,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做好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和研究,注重分析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高校现在所面临的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因家庭成长环境、求学经历等不同,大部分学生个性非常突出。对于这些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问题,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把针对性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可以进行谈心、心理访谈、举办主题活动、开展团日活动等方式,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如心理承受差、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个人情感等问题,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增强实效性,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首先,要鼓励大学生在网上开通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微博等培养其独立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次,通过校园BBS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博客、微博等将教育者的积极情绪和知识与大学生分享,通过网络通讯及时快捷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2.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塑造。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构成,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最后这种氛围又将影响全体学生;其次,注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将专业知识和个人文化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品德情操;最后,协调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文明的校园与社会环境中锻炼心理品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教育也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土壤给予滋养。教育承载未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更应承担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责任,尽可能多地给予大学生以精神的慰藉,全方位地滋养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文涛.论新时期科学精神及其教育[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5):111.
[2]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52.
【作者简介】
全伟(1985— ),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交融,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因此,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需要高校更加的重视,正确面对,积极思考对策,这是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给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形势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局面日益形成,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出现的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对社会转型期遇到的问题缺乏正视和解决的信心。其次,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大学生容易受舆论的导向,在思想方面把握欠缺,有爱国爱党热情,但易冲动;有正义感,但缺乏政治觉悟,极有可能产生过激行为。
(二)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经济强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各自的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的当下,各国经济状况的变化波动巨大,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特别是近年的经济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的下岗待业,使部分大学生对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质疑。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主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经济意识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未来社会经济的有序高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形势
近年,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机会,让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效沟通。但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展,外来文化的消极部分也席卷而来,通过各种渠道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宣传和灌输,企图将错误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于当代大学生的脑海,试图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进行侵蚀。在此种文化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被误导,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发生冲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加强主旋律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文化活动方面树立坚定的立场,提高明辨是非能力。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观念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偏重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奉献,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为的对立起来,忽视了个体的内在需要,是片面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自由性日益突出,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上,只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的自我追求,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抛之脑后,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提出了严重挑战。
(二)内容的挑战
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国内外思想与文化的正面接触、交流提供了平台,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景观。依托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充实和发展本国的思想文化。但文化的交往性频繁与巨大,不可避免的就会将某些文化的消极部分带到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去,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波动,特别是对思想还在培育中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方式方法的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社会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学生多数是被动习得。这种简单的说教、植入方式,容易将大学生培养成缺乏个性、缺乏主见和创造力的个体。为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学生的要求,高校需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教育的平等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探索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方法,重构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全面对等的新模式。
三、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2003年12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
1.重视分析个体
人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正确对待人这一个体,这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随着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完善存在着一定问题,这就需要重视分析个体,兼顾个体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体现真实个体
高频率、强竞争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得不少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学习、生活,如潜力或特长被埋没而得不到发挥和展示等,从而约束真正的自我表现,把真实的自我紧锁在内心深处,不去正视。因此,还自我以真实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创建完整的健康环境让大学生敢于尝试,扬长避短地展示自我。
3.健全完善个体 健全大学生人格,强调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促使其对人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探索与解决。这正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永恒价值导向。
(二)加强针对性,充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内容贴近学生需求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文理科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内容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情怀;其次,针对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或事件,可以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热点沙龙,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做好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和研究,注重分析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高校现在所面临的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因家庭成长环境、求学经历等不同,大部分学生个性非常突出。对于这些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问题,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把针对性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可以进行谈心、心理访谈、举办主题活动、开展团日活动等方式,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如心理承受差、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个人情感等问题,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增强实效性,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首先,要鼓励大学生在网上开通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微博等培养其独立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次,通过校园BBS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博客、微博等将教育者的积极情绪和知识与大学生分享,通过网络通讯及时快捷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2.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塑造。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构成,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最后这种氛围又将影响全体学生;其次,注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将专业知识和个人文化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品德情操;最后,协调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文明的校园与社会环境中锻炼心理品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教育也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土壤给予滋养。教育承载未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更应承担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责任,尽可能多地给予大学生以精神的慰藉,全方位地滋养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文涛.论新时期科学精神及其教育[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5):111.
[2]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52.
【作者简介】
全伟(1985— ),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