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磐安等地古来泥母在韵母[y]前变读为[tj]的时间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ahaoch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隶属甘谷方言西片的磐安镇话中,古来母字在今韵母[y]前时,声母由舌尖中边音[l]变为舌面前塞擦音[tj]。马建东在《天水师院学报》上撰写系列文章“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又发表专著《来母的生存——见母、来母或同纽》,认为磐安话的这个音变早在汉代以前就完成。
  关于普通话的[ly]([ly-])为什么在磐安等地[l]变作[tj],马建东先生在《甘谷方言与<说文解字>同声字说明的问题——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二》(《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中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声、韵拼合过程中克服拼合艰涩,优化声、韵配合方式所造成的。”“甘谷话的这种读法,我们找到的汉代文献资料的实明应该是继承而来,其形成至少应该不晚于汉代,这使甘谷话有理由成为展示其悠久历史文明的标本。”语音史的常识是,声母的变化有自然的变化,也有韵母特别是“等摄”的影响造成的变化——“条件的变化”,可我们从未听说过“因拼合的难度”而变的!难易是相对的,我们从未听到操方言者说他们方言中的某音难发,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改变它:苏格兰人不以打滚的r为难,广州人不以(佢)为难,甘谷人不以[cI](“我”“饿”“恶”“哥”)为难,都是张嘴就来,――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又何曾像西方人那样,以阴阳上去为难?其实,要断定这个[tj]出现的时间并不难。在磐安等地,古泥来母在今磐安等地变读为[tj]的前提是在韵母[y]前,换个角度说,在[l][n]混同为[n]后,舌面元音韵母[y]同化[n]为[nj],由[nj]再变而为[tj],这可从磐安与大像山镇(县城)[nj]与[tj]的对应规律得到证明。那么,只要我们确定甘谷方言中[iu]变为[y]的时间,方言中[l]一变为[nj]再变为[tj]的大致时间是不难确定的。而对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y] 产生的时间,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上册中说:“在什么时代模鱼虞分为u,y两音呢?我们认为这个音变最晚在十六世纪已经完成了。”“总之,u,y的分别是早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就有了的。”甘谷方言中[y]的产生不论早于普通话还是晚于普通话,但因为当[y]产生后[l]一变为[nj]再变为[tj]还需要若干长的时间,所以,磐安等地来母变为[tj],最早也就是二三四百年前,绝不是马先生所说的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虽然我们承认《孟子》中的“敛”通“检”,《白虎通》中的“吕”通“拒”,也承认“角”“谷”的异读,更承认古音见来二纽的谐声关系,但因为磐安话的这个[tj]来源于[nj],与故见母无关,所以如果我们像马先生在《生存》中那样既不承认古有复辅音,又不能确定无疑地指出汉代的见来二母都读[tj],却要用磐安等地古来母今读[tj]来证明说“见母字‘各’和由它所做声符形成的洛、赂、落、略等来母字,在《说文》时代是一样的,即应属于同一声母,只是到了宋代,却区分成见母和来母两种不同的声母”,进而证明“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注定只能是臆想。
  参考文献:
  [1]张世方.中原官话知系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与分布[J].语言科学,2004,(4).
  [2]王力.汉语史稿(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赵元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
本文首先分析油品的特点、阐述油品储运方式,然后从储运过程、灌装过程、含油污水排放过程等方面分析石油化工企业油品储运过程中的环保安全问题,最后从提高环保安全意识、选
基于油气集输系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运行过程中加强合规管理,制定科学的合规管理方案,并落实合规管理措施,对提高油气集输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满足油气集输系统的运行要求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