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诗:“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先生笔下“瓦特”、“牛顿”、“爱迪生”用我们现代词汇来表述可以冠名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 。很多时候“班级弱势群体”成了以前我们所指的“后进生”、“问题学生”、“差生”的代名词。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不做先生笔下的“糊涂先生”,去关注转化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呢?
理解尊重 消除自卑
“学生是人,是富有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生观,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人来看待,还给其作为活生生的人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赋予学生“人”的涵义,这是时代对教育的深切呼唤。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由于不同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班级群体中的每个学生都必然是有差异。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个性的,是千差万别的,很难用一个模式、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从教者的角度看,优秀者的可愛,使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很容易兑现,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人类社会中的唯一杰作,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应该承认落后也是一种权利。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我刚从师范毕业时,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母亲病故,与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贫困的家庭使这个孩子变得性格内向,懦弱胆小,自卑封闭。大冬天,穿两件单薄的衣服,脚上的白球鞋破了个洞,我很同情他。我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亲手为她缝制了新棉衣、新棉鞋,让我送给她。后来,她的父亲让孩子送给我一斤红砂糖向我表示感谢,我要把糖还给他,我母亲却说:“这样还给他,不好!”我便开展一个包馄饨的班队活动,把她送给我的红糖包进了馄饨里,并让她亲手把蒸熟的甜馄饨送给大家吃。从此,同学们对她亲热了许多,她也开朗了许多。至今,我才悟出是一字不识的母亲教会了我什么叫理解尊重。理解尊重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领悟,它与人的地位、头衔、职务,乃至姓名都毫无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尊严相互维护与珍惜。
我们做教师的,所给予他们的,不应是简单的同情,而应是平等的尊重。我应该在自己的心灵上建起一座宽敞明亮的大厦,这座大厦不仅欢迎强者,更应是弱小者宁静的港湾,是弱小者克服自卑、扬帆起航的加油站。也许,弱小者注定一次次失败,不及格的试卷,失败的人生拼搏,将是他生命的全部,但至少在他的心灵深处总会收获一束从大厦射出的温馨的阳光,来抚慰那破碎疲惫的心。”这段话可以对理解尊重作出一定的诠释。它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了师生境界的对一个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它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我们当老师的真的需要这么一种摒弃世俗功利、豁达宽广的情怀。有了这种情怀我们就决不会冷落、歧视“弱势群体”;就会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就能真正从内心悦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生活在这种情怀、氛围中的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即使不能自强,但也决不会成为自卑自贱者。
赏识鼓励 唤起自信
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孩子们开垦出一片他们得以成长的沃土,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挖掘潜能,以实现个性、主体性的发展.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后进生”在班级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有很好的表现,有的体育方面很棒,有的热爱劳动,有的歌唱得好,等等。教师应及时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肯定,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负责班上的一些事务,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信任、鼓励,逐步树立自信心,由此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一个好的机会对于“优生”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是对于一个“弱势学生”来说,那可能是他的新的生活的起点,甚至会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机。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某些方面薄弱而一票否决,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品尝到到成功的滋味,让他享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体验中找回自己,找回自信。
理解尊重 消除自卑
“学生是人,是富有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生观,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人来看待,还给其作为活生生的人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赋予学生“人”的涵义,这是时代对教育的深切呼唤。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由于不同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班级群体中的每个学生都必然是有差异。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个性的,是千差万别的,很难用一个模式、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从教者的角度看,优秀者的可愛,使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很容易兑现,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人类社会中的唯一杰作,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应该承认落后也是一种权利。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我刚从师范毕业时,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母亲病故,与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贫困的家庭使这个孩子变得性格内向,懦弱胆小,自卑封闭。大冬天,穿两件单薄的衣服,脚上的白球鞋破了个洞,我很同情他。我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亲手为她缝制了新棉衣、新棉鞋,让我送给她。后来,她的父亲让孩子送给我一斤红砂糖向我表示感谢,我要把糖还给他,我母亲却说:“这样还给他,不好!”我便开展一个包馄饨的班队活动,把她送给我的红糖包进了馄饨里,并让她亲手把蒸熟的甜馄饨送给大家吃。从此,同学们对她亲热了许多,她也开朗了许多。至今,我才悟出是一字不识的母亲教会了我什么叫理解尊重。理解尊重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领悟,它与人的地位、头衔、职务,乃至姓名都毫无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尊严相互维护与珍惜。
我们做教师的,所给予他们的,不应是简单的同情,而应是平等的尊重。我应该在自己的心灵上建起一座宽敞明亮的大厦,这座大厦不仅欢迎强者,更应是弱小者宁静的港湾,是弱小者克服自卑、扬帆起航的加油站。也许,弱小者注定一次次失败,不及格的试卷,失败的人生拼搏,将是他生命的全部,但至少在他的心灵深处总会收获一束从大厦射出的温馨的阳光,来抚慰那破碎疲惫的心。”这段话可以对理解尊重作出一定的诠释。它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了师生境界的对一个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它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我们当老师的真的需要这么一种摒弃世俗功利、豁达宽广的情怀。有了这种情怀我们就决不会冷落、歧视“弱势群体”;就会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就能真正从内心悦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生活在这种情怀、氛围中的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即使不能自强,但也决不会成为自卑自贱者。
赏识鼓励 唤起自信
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孩子们开垦出一片他们得以成长的沃土,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挖掘潜能,以实现个性、主体性的发展.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后进生”在班级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有很好的表现,有的体育方面很棒,有的热爱劳动,有的歌唱得好,等等。教师应及时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肯定,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负责班上的一些事务,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信任、鼓励,逐步树立自信心,由此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一个好的机会对于“优生”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是对于一个“弱势学生”来说,那可能是他的新的生活的起点,甚至会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机。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某些方面薄弱而一票否决,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品尝到到成功的滋味,让他享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体验中找回自己,找回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