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设计修枝
第一眼看到姜南和他的栋栖设计事务所(dongqi Architects)为美国潮流集合店Concepts所做的设计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未来感,甚至“网红”。但这背后其实蕴藏了一套精密完整的逻辑。事务所并不只关注建筑设计,同时还从品牌、商业等多维度考虑设计的价值,令空间设计和品牌完整地连接在一起。
姜南和他的团队首先研究了Concepts的全球形象,加之他本身对球鞋等潮流文化的理解,提炼出片状元素。在考察品牌在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老建筑的选址时,他们发现空间本身经历过多次改造,层高仅有3米,并有中央有一根承重柱,一切都对零售空间相当不利。姜南由此构思出用片状元素搭建的伞形结构,通过增添更多柱子来巧妙转化空间的不足,犹如秘密庇护所的造型又为限量球鞋的销售创造出一种神圣感。同样的结构也被运用到球鞋展架、衣架、柜台等方面,钢片之间的节还暗藏了Concepts的标志,构成完整的体系。
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也体现在他们为UniUni咖啡厅所做的空间设计中。空间无法接下水,姜南和他的團队又观察到品牌咖啡师本身不仅专业,而且气质出众,于是他们干脆将所有咖啡器具都如空中岛屿一般连接起来,既解决了空间结构的局限,又让人们可以看到咖啡师的部分穿着与鞋子,不经意间强化了UniUni独特的品牌气息。
不论Concepts店铺中的片状结构,还是UniUni中的咖啡制作系统,都是姜南对信息技术时代手工艺的探索。不同于传统手工艺,设计是依赖计算机生成的,但富有未来的设计北后需要不亚于传统手工艺的匠人精神。在Concepts店铺中,上部片状构百叶根据空调出风口的回风情况制定角度,中部的角度基于北面暗藏的灯光需求,下部的张合程度取决于电源。由此,一切都被隐藏在伞形结构中。钢片百叶的角度是基于设计师对空间结构的规划后,由计算机精密计算得出的。工人可以简单方便地安装,无需特别调试,百叶自动就能形成对应的角度。
在建筑设计工作之外,姜南也对生活充满热爱。早在苏黎世上学时,他就几乎周游了世界。在创办事务所之前,他和同伴从维也纳出发,通过船舶、汽车等水陆交通,用近3个月的时间抵达中国。旅行吸引他的不仅是建筑,还有社会和文化,加深他对世界的理解。从小就对气味相当敏感的他最近投资了一家初创的气味品牌,正在实践感官和设计之间的关系。除了气味,盆栽也是姜南从小就痴迷的事物。他在事务所的露台上养了诸多盆小巧的盆栽,其中包括他从各大拍卖会带回的宝贝,至今已收藏了近40盆。在每天工作之余,姜南都会和这些“种在盆里的植物”交流,甚至因此在去外地出差时都尽量当日往返。在日复一日与盆栽的对话中,他也在不断观察与思考,“养护盆栽往往需要长久策略性的考虑。这一刻,它也许看起来很丑,但修枝是为了3个月甚至一年以后的样态考虑的”。他如今所做的一切尝试无疑也正在为事务所下一阶段的突破而积蓄能量。
唤醒人对空间的敏感
空间设计对大犬空间研究社来说是有关“人”的设计。他们认为,人的身体作为一种结构,与空间息息相关,并尝试用表演者的身份探索空间,唤醒人对空间的敏感。
在2018年广州设计周期间的一次设计比赛中,在舞台上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建筑师胡志红展出了一个名叫《重5》的体验装置,集合影像、声音、灯光、艺术表演,再现了“工地”空间。她希望可以和观者产生互动,但不是透过一些外在的事物或高科技进行连接,而是归于人在空间里的细微行为。这一出人意料的实验性作品为她摘得了“2018中国设计星全国亚军”。
早在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学习建筑时,胡志红就曾经疑惑:“为何要通过语言来解释建筑?”在建筑作业中,她特别研究了手的行为和建筑模型的关系,并得到了导师、“行为表演式建筑”先锋创始人Peter Stickland的鼓励。回国创办GREATER DOG大犬空间研究社后,她与搭档辛晋也开始用表演者的身份去探索空间,从艺术、文学等多维角度发现空间更多的可能性,也令人回归空间意识。 这种极富实验性的实践尤其受到一些临时或小型项目的青睐,GREATERDOG大犬空间研究社也乐于尝试时装周陈列走秀、影视场景等类型。比如他们已连续两年为崇尚亚文化的独立服装品牌EDLZ LINGFENG设计上海时装周的发布现场。在2020春夏系列发布会上,他们从当季“青木瓜之味”的主题中提炼元素,设计了一组传递青木瓜的开场表演。表演者在夸张怪诞的肢体语言中找寻亚热带生活里的原始形态。秀场以帷幔为装置,太量运用光影变化,结合悠扬的蝉鸣声和生活中琐碎的声音,多维度展现空间与身体对话的潜在可能性,也令观众感受到质朴本真的“青木瓜”气息。
艺术是GREATER DOG大犬空间研究社在设计空间时的重要养分。在为本土男装品牌BRLOOTE设计其位于绍兴的男装旗舰店空间时,胡志红与辛晋发现,品牌男装多数都是黑、白、灰色的,材质选择也以舒适、品质、细节为主要考虑,他们因此联想到艺术家马列维奇以几何块状为主、极具纯粹性的抽象作品。他们便从马列维奇知名的作品《白底上的黑色方块》出发,假想画布上的笔触可以被带到空间中,尝试将黑色方块拉伸、交错、旋转并放置在干净的白色空间“画布”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在满足男装旗舰店空间功能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炼、表现出品牌的气质,用纯粹的几何形体激活场所的意义。
这也促成他们再次受到BRLOOTE的邀约,设计品牌的企业总部。站在正在封顶的工地上,胡志红和辛晋拿着模型向我们解释他们从观察品牌工作方式中得到的灵感。整个园区的形态犹如用剪刀裁剪面料的线条。在底层大堂的圆形镂空天花板下方,一个层层叠置的巨大楼梯已经初见雏形。楼梯的高度经过精细计算,当人们走在楼梯上时,只会露出上半身,犹如T台走秀一般,形成有趣的暗喻,也令总部大楼看起来富有人情温度。这样的结构还能用作真正的T台,发布品牌服装。“我们在设计空间时,希望不光把一个空间的室内、室外设计出来,而是挖掘出它本身的内涵,设置一些规则来探索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某种互动关系。”
对胡志红与辛晋来说,除了在新项目中的实践,他们也对用设计激活老建筑、老街道等日常空间非常有兴趣。在探访福建古村落时,他们发现,当地古老的桥梁已经形成了菜场等室内公共空间。“桥本身就是人和空间的连接。”这引发了他们对“桥”的浓厚兴趣,自发研究这一主题。除了平日的工作,胡志红也在中国美术学院执教,与导师Peter Stickland一起带领学生研究行为表演与建筑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是鼓励学生抛开环境和信息的影响,观察人本身,从而唤醒人对空间的敏感性。“我们始终在研究人在空間里的状态,根据他们的路径和步行方式,提供适合多数人的功能串联。”
建筑应当指向人心
建筑师的从业准则除了满足甲方诉求还能有什么?“是自我满足。”建筑师刘阳如是说。2012年秋,刘阳和徐丹在北京成立大料建筑工作室。他们从不强调设计理念,也不讲什么设计套路,而是始终提及情感与记忆。“用率性的方式做出煽情的设计”大概是他们唯一强调过的所谓设计理念。这当然本意味着甲方诉求不重要,只是建筑师这份职业的成就感更多来自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所以在大料建筑的设计说明里,你可能会对他们天马行空的开篇感到摸不着头脑,但当你对项目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便会找到一些共鸣。因为他设计的建筑,往往是为了解决情感问题。譬如在三宝蓬艺术中心这个项目中,他主张去营造瓷人与空间的暧昧关系。从骑缘马场这个项目来说,他则主张去体现“骑马”这项运动的原始野性,甚至还带有一些神话故事的浪漫。“做走心的建筑”就是他的设计主张。
提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刘阳直言是工作室的第一个项目“月亮舞台”。这个有感于纪录片《马兰的歌声》的项目最终并未建成,但单凭其设计概念就获得了国际奖项。而他表示自己永远不会在别的项目中去复制这样类似的概念。“重温旧梦就是梦碎一地的过程。这样一件作品永远只属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也只能在一个语境里去诉说。你可以在许多地方拥有它的皮囊,却无法搬运它的灵魂。”刘阳这样说。
刘阳有着“青年建筑师”称号,但他表现得不以为然,“这是别人的说辞,我从没想过这样形容自己”。的确,这些称号给建筑师太多压力,这个群体常常不得不顶着“自我突破”的标语去做一些难以实现的事情,又在逼不得已之时踏上跨界和转型之路。但“突破”一词着实难以界定,建筑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理解和解释。理解是一个形而上的过程,想要突破很难,于是更多的建筑师选择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以寻求建筑形式上的突破。但刘阳的解释似乎有点“歪”,他有一个“为所欲为做设计”的主张。所以他似乎也并不十分介意大众对其作品的褒贬,甚至连建筑最终能不能盖起来也并不那么重要。事实上,相比这些,他更介意没人在意他做的这些事。所以鼓励和谩骂他都一并收着,能借此激起一场建筑学的探讨岂不更有意义。因为建筑本身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所以漫能引起社会的回应是可悲的,也因此这个“欲”的界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他主张工作与生活不要分得太开,完全分开就会相互消耗,“公私不分”反而可以互相协调,人生理想也就近平等同于职业理想,欲望便可以有循序渐进的实现过程。 所以刘阳的自我突破并非是扛起“建筑改变世界”的大旗,而是一点一滴一小步地去实现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或许并不能把这种“为所欲为”的想法描述得更加具体,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了解一二。因为你不会在其中找到路易斯,康或是勒·柯布西耶这些具有开创性的大师的影子,却只有他自己对欲望的理解和表达。老实说,这着实有些难得且令人羡慕。
为理想与现实搭桥
去过北京798艺术区的人,应该不会对一幅展示在墙上的巨幅全景壁画《708》感到陌生,这幅画描绘了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信息夫爆炸背景下的当今城市状态。因为机缘巧合,彼时还在设计院画图的李涵专职做起了绘画。另一幅名为《脏街42号楼的轮回》的系列作品,便是由李涵和胡妍主理的绘造社早期的作品之一。“脏街”算是北京人对三里屯派出所东侧南北走向一条小胡同的“昵称”。尽管脏街两边各种小吃档口与三里屯“高大上”的环境格格不入,却并不影响其成为三里屯最热闹的一条街。但由于种种原因,它最终在一场“城市美化运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还在设计院上班的李涵萌生了对这一城市现象的思考。而这一系列作品中就囊括很多他对于城市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规划力量之间的博弈的反思。他直言,透过三里屯脏街的变化,感受到自己在整个城市变化发展中的无能为力。作为建筑师,李涵还曾为脏街的未来做过多种设想,然而此刻的脏街却不属于其设想中的任何一种,这也是他作为建筑师和这座城市的居民需要去反思的。“作为建筑师,你所接受的教育是要改变世界。但很多时候你却发现自己完全没有这种力量。”李涵这样说,也因此开辟了自己的“另类”建筑学之路。
绘造社的绘画作品是值得放大看、仔细看的,因为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故事性。但李涵并不想解释自己现在所从事的绘画事业是一次建筑师的跨界和转型。“我现在做的东西依然有建筑学的内核,我寻求的突破,是把建筑学这种非常不大众的学科以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实现与大众的沟通,同时又能展现出自己对建筑学专业上的一点思考。”而作为日日与设计图纸打交道的建筑师,绘造社这种绘画形式并不算难,但想融入对建筑学的思考,且要把一种非常不大众的学科变成拥有一定专业度的大众文化,就显得尤为特别。当问及如何实现自己对这份职业的一些突破时,李涵表示,他们所追求的是“雅俗共赏”。但其出发点并非是基于大众对某一件事的普遍认可,而是用一种普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建筑师职业和行为的认知。这也许很难,但你总要给自己时间去尝试和改变,也要给大众时间去接受和欣赏。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永远隔着一条河,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搭桥的人。
再回归到建筑与空间本身,李涵和绘造社将空间设计延伸到一种新的形式上来。比如从与旅行箱品牌RIMOWA的合作开始,他们尝试将建筑绘图与空间设计相结合,打破我们对空间结构的固有认知,以视觉引导来重塑空间结构本身,又以绘画自有的故事性将空间的故事描述完整。且这种空间设计方式十分节省建造资源,又搭建迅速、便捷、无污染,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快时尚的消费模式。“建筑学说到底是盖房子,如何把这门学科外延出更多?绘画也许就是其中一个方向。”李涵告诉我们。
建筑与人一起成长
站在11Lab.设计工作室正在改造的商场工地里,我不禁好奇这里将来的模样。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刘涵晓笑着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再真实不过的答案曾令很多业主困惑,更令一些同行建筑师疑惑。“好在这个项目的业主非常认同我们的想法,他们同意最终商场的模样是需要和入驻其中的商户一起完成的。”
这正是刘涵晓和他的团队始终希望突破的工作方式:他们强调建筑的开放性。经常有业主在尚不确定建筑功能时就需要设计项目,这令很多建筑师头疼,11Lab.却非常兴奋。“这让我们更有机会用建筑设计来提升空间的价值、提供更多可能性。我们希望空间可以适用于各种未来的功能需要,拥有可持续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11Lab.强调建筑本身的开放性了。在接到新项目时,他们通常会先仔细研究,在概念层面花费最多的时间。他们尤其考虑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社会的持续影响。“我们不会一开始就给业主提供方案,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想法一定会发生变化。哪怕在施工开始之后,建筑所在的环境、使用者的价值观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设计势必是会发生很多变化的。
不论对待业主的项目,还是事务所的动作,11Lab始终保持着开放性,强调“建筑与人一起成长”,因为相比最后的结果,过程本身也同樣重要。
比如在11Lab.位于北京怀柔的三卅民宿项目中,他们并没有立刻开始设计规划,而是慎重地思考了三卅应当被赋予的意义,最后得出“村中村”的概念。11Lab.从整体上遵从了村落现有的建筑元素和分区排列,又在细节上做了简化处理,令建筑在整体韵律上找到一种感性与现实之间的平衡。这也巧妙地改变了此前一个日本团队所做的传统酒店设计。在设计并建设三卅的4年期间,与项目有关的人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施工团队从抵触到学习,甚至最后觉得不够完美,希望继续尝试改进;村民对建筑的理解也渐渐发生变化。对11Lab.来说,整个建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尝试、自我追求、自我推翻的成长过程。
这种有机的建筑手法同样也体现在事务所的架构和管理上。刘涵晓和其他三位合伏人都在德国相识,其中David Conrrea和隈太一目前各自在海外任教,专门研究目前尚无法被商用的前沿材料。这般松散的合伙方式完全取决于气场契合、彼此信任。11Lab.鼓励事务所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客户项目的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个项目也都没有“固定设计”。这种开放性令事务所吸引了一群气场极为相投的人,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成长,构成了一种有机的工作气氛。与此同时,这对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刘涵晓和他的合伙人既要鼓励同事们的天马行空,又要知道何时应当收回想法,明确项目的方向。连刘涵晓自己都觉得这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太极”,可能不仅事关建筑经验,也得益于他善于糅合、不疾不徐的性格,才能实现这般收放自如、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