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重复”语 深究“取经”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抓住每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实现真我阅读。笔者以章回体小说中“重复”的特点,巧妙切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探索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重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作为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整部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同的笔法。如八戒化缘、唐僧上当、三打白骨精等等情节,在叙事技法上多有重复之处。但是每一处重复却能推陈出新,且情节错落有致。有的在书中显性的词语、句段中体现;有的在相似的故事情节中表现;还有的在前后对话语和诗词运用中多有呈现。基于此,笔者借助章回体小说中常常出現的“重复”现象,引导学生从“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着手,寻找“重复语”,并学会替换“重复语”,进而探索《西游记》整本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聚焦显性“重复”,梳理“取经”图
  首先,在叙事中聚焦“重复”,梳理“取经”图。古代章回体小说多运用重复的叙事方式来建构结构框架。在《西游记》中,作者多用“重复中反复”的叙事方式,衍生出新的故事。在同一个章节中,作者叙述故事都有一定的叙事重复。正所谓“九九八十一难”,同一个故事中有两三难,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前后遇难经过、解难的方法也多有重复。教师不妨在《西游记》导读课中,让学生结合目录,寻找相似的叙事情节,从而构建整体的“取经”图。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孙悟空这个人物,梳理出作品中多次重复提到它的名字,并抓住相关情节,梳理出孙悟空名字的变化。具体如下:石猴——猴王(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再比如,在第35回和第77回中,作者重复写到猪八戒被妖怪抓走的情节。教师可以围绕这一重复的叙事点,让学生理清猪八戒被“蒸着吃”的过程。
  其次,在场景中聚焦“重复”,体悟人物的丰富性。《西游记》中有许多打斗的场面,尤其以孙悟空为主。这些场面,在斗法的描写中多使用重复,甚至反复的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其中的场景,进行深入细读,从而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比如,大闹天空时,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三借芭蕉扇时,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斗法;大战蜘蛛精时,孙悟空和蜘蛛精干儿子的斗法。三个打斗场景多有相似和重复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场景描写中找出异同,从而体悟神魔小说的真实性和奇幻色彩。具体如下:1.三个打斗场景,孙悟空和各种妖怪打斗时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2.这些动物精怪都保留了自己动物习性。如蜘蛛精最为重要的武器是喷出的蛛丝,她们还有七个干儿子保留着各自的习性。3.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每一个故事中孙悟空都在紧要关头变出小孙悟空。
  二、寻找隐性“重复”,体悟“取经”言
  首先,在词语中找“重复”,体悟“取经”言。《西游记》除了叙事上表现出重复,在语言上也多用重复。比如,相似的语段中重复的程度副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相关的语言,进行仔细品味,从而体悟《西游记》语言的韵味。比如,《西游记》多用数字构成故事情节,有的数字甚至还重在“重复”上。如,“三”字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教师可以借助数字的重复,让学生体悟数词背后的内涵,从而体悟作品的深层含义。笔者要求学生梳理出相关的数词,并且找出重复之处,并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主旨,写出他们各自的寓意。具体如下:1.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灵山再远也是一个念头之间,预示着善恶也是在一念之间。2.孙悟空会72变,猪八戒36变,两者合起来是108变,这跟佛教中人敲108下钟可以解除烦恼意义相通。3.唐僧师徒历经81难,九九八十一,九九归一,唐僧师徒历经磨难,终将化为圆满的智慧。4.孙悟空的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人一日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预示着孙悟空离不开金箍棒,就像人离不开呼吸一样。可见,看似“重复”的数字中蕴含着深刻的主旨。再如,作者在描写孙悟空使用金箍棒时,用了三四十个动词,其中有的动词多次出现,反复使用。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动词进行前后比对阅读,从而体悟作品用词的魅力。比如,有的学生发现作者在描写孙悟空将金箍棒变作绣花针时,常常用“捏”和“捻”二字。教师可以找出这些词语,并总结出规律。有的学生得出:“捏”这个动作往往是孙悟空在紧张的战斗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凸显出他的神通广大。而“捻”字往往是孙悟空放松的时候,危险已经解除,体现出孙悟空的沉着冷静。
  其次,在句段中找“重复”,探究“取经”意。作品前后会多次出现重复的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复之处,聚焦一个场景,细读文本。比如,在研读《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三个方面,对“三次打白骨精”进行细读。同时,学生需要从相似的情节中找出不同之处,并且进行梳理,形成表格,具体内容如下。
  一打: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
  二打: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三打: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后,走上前迎着妖精,笑着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了我……”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妖精。
  在这三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求同存异,找出“妖精”的三变、唐僧的两次“责骂”,孙悟空的“三打”动作。学生在这些重复的叙述中,很容易形成以下见解: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分别使用了“美人计”“苦肉计”“离间计”,可以看出白骨精是笑里藏着恶、美后藏着毒、善中藏着奸。唐僧两次“责骂”的背后是善良人的糊涂,悟空从“急打——怒打——智打”,这是唐僧与悟空良知与良知的冲突,突显的是悟空最终体认良知、立地成佛的主题。
  三、注重替换“重复”,深究“取经”意
  名著阅读的精神营养往往被一层厚厚的壳包裹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破壳而入。对于《西游记》这部名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重复”的手法,探究作品的叙事价值。学生深度研读《西游记》需要学会替换重复处,思考叙事重复的写作价值。比如下面的语段。
  1.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着风一幌……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经被老孙剿了。”
  2.行者听见道:“是也禁不得……我师父又怪我行凶……”只见方丈外有一个石狮子,却就举起棍来,乒乓一下,打得粉乱烂碎。
  3.里去将那些赃物……这唐僧转步回身,将财物送还员外。这一去,却似飞蛾投火,反受其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上重复的情节进行替换或者删减,然后通过口头叙述的方式比较其差异。由此,学生会发现删除这些重复的文字,口头叙事时缺少了情节的生动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借助《西游记》本是从宋元取经故事演化而来的史料,让学生明晓作者吴承恩在作品中多用“重复”语的意图。学生明晓:我们品味《西游记》还需要从“听”的角度出发,作品多用“重复”语,用俚俗的语言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在逗趣调笑中展示出从“魔——神——人”的过程,突显了人性复苏的力量。
  总之,《西游记》作为一部长达一百二十回的章回体小说。整本作品中的叙事多有重复,有的较为明显,有的较为隐蔽。教师需要细品“重复”语,深究“取经”意。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包场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自能作文即自主作文,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  “自”是指自觉、自动、个性化,而“主”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创造。基于叶圣陶先生“自能作文”的教学理念,确立自主读写教学的内涵,构建一个教学序列:自主选材、自主命题、自主评改。通过这个序
摘 要 关于别里科夫死因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然而遗憾的是,最新印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只列出了极不确定的三种可能,既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与重复之嫌,表述上又模糊笼统不够明晰,会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产生相当的困扰。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方家。  关键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暗人生;人性微光;心理透视  别
文学语言不同于常态语言。一篇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上面。陌生化语言从形式上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偏离和变异,通过强化、颠倒、拉长、缩短、扭曲等方法,实现常态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从内涵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丰富和升华,更新了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我们对事物、客体新鲜度的感知。《我与地坛》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是一篇有难度的散文。为此,笔者尝试运用陌生化艺术对该文进行解读,发现《我与
古诗词在统编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肢解诗词的:一是碎问碎答法,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被动地接受答案;二是多媒体演示法,精美课件,名家朗读,题目与答案轮番上阵。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没为教学内容服务,反映了教师没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没认真解读单元导语,没为学生积累和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等问题,很难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篇写于1926年12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的《莽原》半月刊上。  1926年,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反动当局所通缉,故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期间,“三·一八惨案”的爆发,“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化队伍的分化给鲁迅造成了很大的刺激。还有种种个人生活的不顺,如周作人不顾兄弟之情,致使兄弟失和;高长虹等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对鲁迅进行诽谤等,使得鲁迅
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气质性格之谓也。”(苗勇军《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其中“师生故事”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有故事,才想去聆听,因为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重。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用英语发表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做了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
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子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如何在字字珠玑中呈现深具的文学功底与文化底蕴,则是我们师生的共同追求。  而议论文写作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无非就是“鲜活”二字。所谓鲜活,就是新鲜灵动,不落窠臼;就是要求考生写出本真,写出纯情,写得褪尽浮华,写得回归自然。  一、素材选择的“鲜活”:丰富性——古今中外各个领域  品经典如品人生百味。  不仅是中国人笔下的经典是这样,全人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跳脱文本,让其思维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好体现;如何把握课堂中出现的动态学情,如何利用教学中的动态资源,让课堂教学生成别样的风景,这些都是课堂走向深入的一个表现。在执教《望海潮》时,我以课前和课中的动态学情为生成点,虽是常态课,却也充满风景。在此,笔者以如下三个学习环节为例,对教学过程展开深入的思考。   一、因势利导,缘“诵”入文   (课前两分钟,学生自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立意,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通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屈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不少理论家用意脉解读中国诗词作品,已有了众多成果。本文将意脉解读法应用于现代散文的立意探究中,尝试开辟意脉阅读法在散文“立意”探究上的应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