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对任务的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能。
[关键词]计算机 任务驱动 趣味性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66-02
“任务驱动”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大纲,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每个“任务”知识点的驱动下,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展开小组学习或学生之间互助,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设计实效的“任务”,能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能,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任务”的设计上。
随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种教学法更突出显示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任务”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任务设计是否明确,教师主导是否到位,是否体现学生为主体等都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
一、设计有趣味性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设计的任务只有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才能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有趣味的任务。例如,在指法训练课中,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而且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个人或集体,循环或淘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又能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任务的设计还可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例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画一幅以某个节日为题材的主题图画;要求美术绘画专业的学生给学校的某一个主题活动做个平面广告;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给对某个旅游景点的相片进行编辑设计成旅游宣传画等等。实践证明,这些设置有趣味性的任务,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对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任务明确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索或相互讨论等形式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全部由教师来唱独角戏。教师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就要将任务交给学生。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操作什么,明确将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操作。
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教师在介绍了PowerPoint基本操作后,如果马上布置一个没有明确统一的任务,学生的作品就可能会各式各样,很难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刚才所学的基本操作,甚至可能有些操作在学生的作品中根本就没有使用过,这样的任务就不具备可考核性。对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可能要花更多时间才能找到一些主题和感觉,不利于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这样的任务也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设计一个明确、统一、可考核的基本任务和一个可操作性的任务是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保证。
强调设计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任务就是为了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教师要准确判断,及时对学生操作中的失误进行归纳、点评,保证教学效果。
三、任务选择应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型课堂教学,就是改变教师课堂上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之适应于不同水平学生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各个专业使用,教师在上课时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教学任务。比如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学专业)的学生在讲解《Word字处理》时,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版面为A3双面有关幼儿卫生为题材的黑板报;对于财会电算专业的学生在掌握《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制作后,要求学生为班主任设计一份成绩分析统计表;对于电脑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画图》软件后,可要求制作一份以戒烟为题材的平面广告。这些教学任务与学生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设计要有技巧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种艺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任务型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导演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中来,通过教师对任务的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在选择了任务后,当学生参与完成任务过程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是导演,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完成任务。比如“设计成绩分析统计表”这一任务时,教师指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第一步建立关于学生名单与考试科目的二维表;第二步输入学生的各科成绩;第三步对每个学生成绩统计;第四步对各科成绩统计;使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由散漫无序。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导演的角色,适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发展需要,从课堂问题的设计,到教学难点的启发,从任务的设计,到任务的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舞台上的演员,教师则是身后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的“领路者”。
五、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延伸发展空间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计算机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将计算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学到。教师在教会学生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对学习图片进行编辑时,为达到规定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使用画图、绘声绘影、ACD、Photoshop等不同的软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例如要进行特大字打印可以使用哪些办法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和讨论,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打下基础。
六、对任务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教师对学生任务成果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例如,指导学生制作毕业影集视频,要求每个学生对素材相片进行艺术再加工,然后选择体现主体的音乐,配上动画效果,制作成一段视频。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比较,对每个作品中有个性的部分要进行充分肯定,对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要进行指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比较获得进步。教师对完成任务的学生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教师遵循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任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2]朱海霞.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跨世纪,2008年4月,第16卷,第4期.
[3]赵汉宏.关于“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关键词]计算机 任务驱动 趣味性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66-02
“任务驱动”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大纲,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每个“任务”知识点的驱动下,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展开小组学习或学生之间互助,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设计实效的“任务”,能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能,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任务”的设计上。
随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种教学法更突出显示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任务”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任务设计是否明确,教师主导是否到位,是否体现学生为主体等都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
一、设计有趣味性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设计的任务只有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才能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有趣味的任务。例如,在指法训练课中,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而且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个人或集体,循环或淘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又能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任务的设计还可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例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画一幅以某个节日为题材的主题图画;要求美术绘画专业的学生给学校的某一个主题活动做个平面广告;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给对某个旅游景点的相片进行编辑设计成旅游宣传画等等。实践证明,这些设置有趣味性的任务,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对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任务明确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索或相互讨论等形式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全部由教师来唱独角戏。教师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就要将任务交给学生。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操作什么,明确将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操作。
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教师在介绍了PowerPoint基本操作后,如果马上布置一个没有明确统一的任务,学生的作品就可能会各式各样,很难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刚才所学的基本操作,甚至可能有些操作在学生的作品中根本就没有使用过,这样的任务就不具备可考核性。对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可能要花更多时间才能找到一些主题和感觉,不利于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这样的任务也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设计一个明确、统一、可考核的基本任务和一个可操作性的任务是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保证。
强调设计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任务就是为了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教师要准确判断,及时对学生操作中的失误进行归纳、点评,保证教学效果。
三、任务选择应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型课堂教学,就是改变教师课堂上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之适应于不同水平学生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各个专业使用,教师在上课时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教学任务。比如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学专业)的学生在讲解《Word字处理》时,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版面为A3双面有关幼儿卫生为题材的黑板报;对于财会电算专业的学生在掌握《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制作后,要求学生为班主任设计一份成绩分析统计表;对于电脑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画图》软件后,可要求制作一份以戒烟为题材的平面广告。这些教学任务与学生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设计要有技巧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种艺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任务型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导演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中来,通过教师对任务的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在选择了任务后,当学生参与完成任务过程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是导演,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完成任务。比如“设计成绩分析统计表”这一任务时,教师指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第一步建立关于学生名单与考试科目的二维表;第二步输入学生的各科成绩;第三步对每个学生成绩统计;第四步对各科成绩统计;使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由散漫无序。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导演的角色,适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发展需要,从课堂问题的设计,到教学难点的启发,从任务的设计,到任务的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舞台上的演员,教师则是身后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的“领路者”。
五、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延伸发展空间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计算机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将计算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学到。教师在教会学生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对学习图片进行编辑时,为达到规定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使用画图、绘声绘影、ACD、Photoshop等不同的软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例如要进行特大字打印可以使用哪些办法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和讨论,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打下基础。
六、对任务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教师对学生任务成果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例如,指导学生制作毕业影集视频,要求每个学生对素材相片进行艺术再加工,然后选择体现主体的音乐,配上动画效果,制作成一段视频。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比较,对每个作品中有个性的部分要进行充分肯定,对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要进行指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比较获得进步。教师对完成任务的学生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教师遵循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任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2]朱海霞.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跨世纪,2008年4月,第16卷,第4期.
[3]赵汉宏.关于“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