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使之符合预定的目的。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确立教学新理念
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困难大多来自旧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改革的成功多是新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新课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旧状况;倡导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必须转变和提升:从以往的整齐划一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以往的学科本位转变为各学科间的整合:从以往知识的“难、繁、偏、旧”转变为精选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以往的评价重甄别、选拔转变为评价促进师生发展;从以往封闭保守的教学转变为开放交往式的教学。
教师必须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要精心设计问题,因为问题的质量是整个诱导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设计问题要以学生的观察、感受特点为基础,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为中心,要有启发诱导探究性。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
通过问题诱导探究进行课堂教学具有操作简单、师生交流频繁、课堂自由度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直观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方法和手段生动直观。要充分运用实验、多媒体技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启发性原则。学生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能激起他的兴趣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设计问题时,要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互联系,建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3、层次性原则。问题设计时,应注意问题难易适度。太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但是太难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思维目的不明确,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计既要有足够的思维量,还要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摸得着”,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使之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解”的认知冲突。
4、开放性原则。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问题要有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又不能让学生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维,将学生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要尽量让学生通过多条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二)、问题设计的方式
问题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探究。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时,可通过火山喷发的录像创设问题情境,看过录像,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疑问并积极思考:“火山口附近的黄色物质可能是什么?火山喷发时会有含硫的气体产生,含硫的气体可能有哪些?”从而得出硫在自然界中转化的有关知识。
2、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时,可利用生活中“用冰箱保存食品”,“蜂窝煤比块状的煤容易引燃,而且燃烧更旺”等知识,学习温度、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时,可利用初中学过的“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分析引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也是优化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实现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好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过程。以往化学实验注重验证性,而新课程注重实验的探究性。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三维目标。
例如:在探讨浓硫酸和稀硫酸如何鉴别时,不是由教师提供鉴别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对自己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适当的评价。很多学生提出:蘸取待测液滴在白纸上:取等量蓝矾加入适量的两种酸等等,原理是利用浓硫酸的特性区分。在此基础上有学生就提出是否可利用两溶液中含水量的多少进行区分。方法:加热两种溶液,观察:试管口有无白雾,有白雾的是稀硫酸,无现象为浓硫酸。此方法是否可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就做了个小实验,分别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和20%的稀硫酸,加热。结果发现两支试管口都产生白雾,但是加入浓硫酸的试管口产生的白雾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由此得出:仅靠是否产生白雾是无法区分两种酸的。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新的方法:加热时稀硫酸很快沸腾,而且容易暴沸:而浓硫酸产生白雾时还没有沸腾,两种酸的沸点有明显的差异,浓硫酸显然是一种高沸点的酸。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浓硫酸是高沸点的酸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新的检验方法即利用浓硫酸、稀硫酸沸点的差异来鉴别。
学生在探究性的化学实验中动手又动脑,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实现了化学实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要随着
教学诸要素的变化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而不断地调整、充实。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各种反馈信息,一旦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协调,就应及时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结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实际情况,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灵活设计合适的知识梯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由此可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一、确立教学新理念
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困难大多来自旧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改革的成功多是新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新课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旧状况;倡导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必须转变和提升:从以往的整齐划一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以往的学科本位转变为各学科间的整合:从以往知识的“难、繁、偏、旧”转变为精选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以往的评价重甄别、选拔转变为评价促进师生发展;从以往封闭保守的教学转变为开放交往式的教学。
教师必须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要精心设计问题,因为问题的质量是整个诱导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设计问题要以学生的观察、感受特点为基础,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为中心,要有启发诱导探究性。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
通过问题诱导探究进行课堂教学具有操作简单、师生交流频繁、课堂自由度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直观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方法和手段生动直观。要充分运用实验、多媒体技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启发性原则。学生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能激起他的兴趣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设计问题时,要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互联系,建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3、层次性原则。问题设计时,应注意问题难易适度。太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但是太难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思维目的不明确,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计既要有足够的思维量,还要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摸得着”,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使之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解”的认知冲突。
4、开放性原则。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问题要有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又不能让学生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维,将学生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要尽量让学生通过多条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二)、问题设计的方式
问题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探究。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时,可通过火山喷发的录像创设问题情境,看过录像,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疑问并积极思考:“火山口附近的黄色物质可能是什么?火山喷发时会有含硫的气体产生,含硫的气体可能有哪些?”从而得出硫在自然界中转化的有关知识。
2、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时,可利用生活中“用冰箱保存食品”,“蜂窝煤比块状的煤容易引燃,而且燃烧更旺”等知识,学习温度、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时,可利用初中学过的“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分析引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也是优化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实现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好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过程。以往化学实验注重验证性,而新课程注重实验的探究性。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三维目标。
例如:在探讨浓硫酸和稀硫酸如何鉴别时,不是由教师提供鉴别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对自己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适当的评价。很多学生提出:蘸取待测液滴在白纸上:取等量蓝矾加入适量的两种酸等等,原理是利用浓硫酸的特性区分。在此基础上有学生就提出是否可利用两溶液中含水量的多少进行区分。方法:加热两种溶液,观察:试管口有无白雾,有白雾的是稀硫酸,无现象为浓硫酸。此方法是否可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就做了个小实验,分别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和20%的稀硫酸,加热。结果发现两支试管口都产生白雾,但是加入浓硫酸的试管口产生的白雾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由此得出:仅靠是否产生白雾是无法区分两种酸的。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新的方法:加热时稀硫酸很快沸腾,而且容易暴沸:而浓硫酸产生白雾时还没有沸腾,两种酸的沸点有明显的差异,浓硫酸显然是一种高沸点的酸。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浓硫酸是高沸点的酸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新的检验方法即利用浓硫酸、稀硫酸沸点的差异来鉴别。
学生在探究性的化学实验中动手又动脑,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实现了化学实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要随着
教学诸要素的变化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而不断地调整、充实。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各种反馈信息,一旦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协调,就应及时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结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实际情况,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灵活设计合适的知识梯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由此可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