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守与其本职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业学校是为“三农”服务,为“三农”输送农业技术人才的中等农业专业学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农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三农”问题顺利发展,所以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 中等农业学校要为用人单位、为社会把好第一道关。因此,改进和加强中等农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问题及原因
1.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不强,学生职业选择被动化
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选择接受中等农业教育不是出于自愿,对所学专业也不十分了解。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当今社会;“学历至上”观念桎梏,相当一部分人轻视农业教育,大多数学生对将来从事农业服务的职业的认同感不强,认为从事农业服务工作的人低人一等。另外,当前中等农业学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选拔考试的失败者,大部分存在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中等农业学校的,他们的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意志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单薄,这对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
2.接受职业的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强,学生道德认识边缘化
以职业的道德为例,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是一个人生命运动的过程,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之一,是做人的一种方式。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必然,是内在的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但现在许多人认为,道德是外在的,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表现在教材中,职业道德定义仍局限于人们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合,他强调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是个人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应服从的道德规范。这种典型的、近乎标准的定义,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出发,忽视了个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动性发挥,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中等农业学校的很多学生本身素质不高,道德观念不强,认为道德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职业道德也一样。所以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较大,根本谈不上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效果不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化
现代认识论认为,理论、对象、方法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道德素质与知识、技能等是有区别的,因此,道德教育与教学及技能培养是有区别的。当前,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知识化、形式化的倾向,制约了教育效果。事实上,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知识技能有各种不同学科,而道德品质就没有明显界限。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不能像各门科学知识那样按教学计划由浅入深地学习。而现在的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师言传身教榜样作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这种授课形式有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在多元价值观念冲突时,解决到的冲突的能力不够。
4.教育效果持续不强,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短期化
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遵纪守规的社会人,从长远目标来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此目标却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行业不正之风深恶痛觉,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尤感迫切。然而,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敢于抵制、敢于批评者则寥寥无几。
5.职业道德素质被忽视,素质培养片面化
大多数学生认为将来主要工作靠技能,其次靠知识,对道德的首要地位认识不到位。况且,当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传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使人们的竞争、效益、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而且同时也是人们的追求目标、评价是非、相互关系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一系列变化,滋长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其他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知能脱节、言行不一、不能与他人合作、利己主义等在当代学生中普遍存在,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等思想正冲击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中等农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的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严重影响了中等农业学校为“三农”服务人才的培养。
二、对策
1.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是社会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因此,要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因为社会需要的是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才,品德高尚、无私大度的人才才能被社会认可。既然选择了学农就要爱农,树立终身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重点要引导学生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的内在需要。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且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为此、应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挖掘其优点,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自己的职业认定位,进而树立职业理想,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养成。
2.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培养提高能力的源泉。因此培养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等农业学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并将作为中等农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如点。农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职业道德的行业性特征决定了中等农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密切联系“三农”。开展工学结合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有利于突出主体性教育思想,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有利于排除社会不良诱导因素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更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要求。既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又减轻了农业企业的负担。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先进典型走进校园,先进典型作为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具有重要的道德引领作用。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自我激励的重要途径,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讲道理更生动、直观,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他们请进校园,请他们谈经历、谈体会、谈收获,围绕人生与奋斗、学习与创业、个人与集体、亲情与师爱等热点问题畅谈感想,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在自主管理、自主实践中,达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不断内化职业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品质。
4.培养学农爱农的情感
情感犹如一种催化剂,他对意志和信念的产生起着一种能动的催化作用。具有坚强职业道德意志的人,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既然选择学农,就要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应当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当尽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时,能体验到满意、喜悦、自豪的情感,获得一种充分的自信。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学会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逐步形成职业道德信念。
5.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材,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纪律、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中渗透教职业道德教育。改变课堂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充分利用职业道德事件和职业道德冲突、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问题解决性,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调整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时,以社会实践为切入口优化职业道德教学,使职业道德教育生活化。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学校职业道德学科教师、班主任及行政管理人员。同时,还与农业企业联和,组建农业职业道德讲师团。强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参与,通过对专兼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道德好、业务精、作风正、形象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7.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机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根据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以善、恶为评判标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和社会评等手段,对评价者进行赞扬或肯定、指责或批评、扬善抑恶,并通过反馈意见、个别谈话的方式,使每个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的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8.建立全程化的职业道德指导模式
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后的一定时期内,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巧,对于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避免结构性失业具有重要意义。要用运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要从招生工作开始,就要通过人员培训、专业宣传、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来作好咨询工作,帮助学生选择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分阶段、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根据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及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与后续服务,通过反馈信息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使职业指导工作更适应市场需求。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只有各方形成合力,中等农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一、问题及原因
1.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不强,学生职业选择被动化
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选择接受中等农业教育不是出于自愿,对所学专业也不十分了解。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当今社会;“学历至上”观念桎梏,相当一部分人轻视农业教育,大多数学生对将来从事农业服务的职业的认同感不强,认为从事农业服务工作的人低人一等。另外,当前中等农业学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选拔考试的失败者,大部分存在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中等农业学校的,他们的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意志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单薄,这对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
2.接受职业的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强,学生道德认识边缘化
以职业的道德为例,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是一个人生命运动的过程,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之一,是做人的一种方式。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必然,是内在的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但现在许多人认为,道德是外在的,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表现在教材中,职业道德定义仍局限于人们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合,他强调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是个人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应服从的道德规范。这种典型的、近乎标准的定义,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出发,忽视了个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动性发挥,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中等农业学校的很多学生本身素质不高,道德观念不强,认为道德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职业道德也一样。所以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较大,根本谈不上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效果不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化
现代认识论认为,理论、对象、方法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道德素质与知识、技能等是有区别的,因此,道德教育与教学及技能培养是有区别的。当前,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知识化、形式化的倾向,制约了教育效果。事实上,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知识技能有各种不同学科,而道德品质就没有明显界限。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不能像各门科学知识那样按教学计划由浅入深地学习。而现在的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师言传身教榜样作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这种授课形式有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在多元价值观念冲突时,解决到的冲突的能力不够。
4.教育效果持续不强,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短期化
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遵纪守规的社会人,从长远目标来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此目标却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行业不正之风深恶痛觉,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尤感迫切。然而,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敢于抵制、敢于批评者则寥寥无几。
5.职业道德素质被忽视,素质培养片面化
大多数学生认为将来主要工作靠技能,其次靠知识,对道德的首要地位认识不到位。况且,当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传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使人们的竞争、效益、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而且同时也是人们的追求目标、评价是非、相互关系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一系列变化,滋长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其他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知能脱节、言行不一、不能与他人合作、利己主义等在当代学生中普遍存在,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等思想正冲击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中等农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的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严重影响了中等农业学校为“三农”服务人才的培养。
二、对策
1.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是社会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因此,要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因为社会需要的是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才,品德高尚、无私大度的人才才能被社会认可。既然选择了学农就要爱农,树立终身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重点要引导学生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的内在需要。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且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为此、应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挖掘其优点,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自己的职业认定位,进而树立职业理想,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养成。
2.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培养提高能力的源泉。因此培养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等农业学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并将作为中等农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如点。农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职业道德的行业性特征决定了中等农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密切联系“三农”。开展工学结合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有利于突出主体性教育思想,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有利于排除社会不良诱导因素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更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要求。既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又减轻了农业企业的负担。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先进典型走进校园,先进典型作为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具有重要的道德引领作用。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自我激励的重要途径,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讲道理更生动、直观,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他们请进校园,请他们谈经历、谈体会、谈收获,围绕人生与奋斗、学习与创业、个人与集体、亲情与师爱等热点问题畅谈感想,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在自主管理、自主实践中,达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不断内化职业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品质。
4.培养学农爱农的情感
情感犹如一种催化剂,他对意志和信念的产生起着一种能动的催化作用。具有坚强职业道德意志的人,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既然选择学农,就要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应当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当尽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时,能体验到满意、喜悦、自豪的情感,获得一种充分的自信。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学会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逐步形成职业道德信念。
5.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材,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纪律、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中渗透教职业道德教育。改变课堂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充分利用职业道德事件和职业道德冲突、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问题解决性,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调整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时,以社会实践为切入口优化职业道德教学,使职业道德教育生活化。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学校职业道德学科教师、班主任及行政管理人员。同时,还与农业企业联和,组建农业职业道德讲师团。强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参与,通过对专兼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道德好、业务精、作风正、形象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7.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机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根据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以善、恶为评判标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和社会评等手段,对评价者进行赞扬或肯定、指责或批评、扬善抑恶,并通过反馈意见、个别谈话的方式,使每个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的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8.建立全程化的职业道德指导模式
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后的一定时期内,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巧,对于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避免结构性失业具有重要意义。要用运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要从招生工作开始,就要通过人员培训、专业宣传、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来作好咨询工作,帮助学生选择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分阶段、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根据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及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与后续服务,通过反馈信息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使职业指导工作更适应市场需求。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只有各方形成合力,中等农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