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y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蠕形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迄今只有两个种类被发现寄居于人体体表,即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蠕形螨寄居眼部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无任何不适到睑缘充血,痒,刺痛感,异物感等睑缘炎典型体征.蠕形螨导致的睑缘炎常反复发作,难彻底治愈,在睑缘常发现鳞屑存在[1-2].为了研究眼部蠕形螨感染的规律,本文对睑缘鳞屑数量的多少和睫毛蠕形螨计数进行研究,探讨睑缘鳞屑数量与睫毛蠕形螨寄居关系。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30岁.因双眼疼痛、畏光、流泪,右眼20余天,左眼5 d,于2008年4月23 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无外伤史;4年前曾有眼红病史,但诊治情况不详;偶患鼻炎.患者20余天前,于野外活动后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红肿、畏光、流泪、眼痛,分泌物稀少,伴有打喷嚏、流涕及咽部不适等表现,在外院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行抗细菌联合抗病毒等治疗1周,症状一度好转后
目的 制备5-Fu纳米粒涂层人工晶状体(IOL)并探讨其对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通过低能离子束表面氟离子注入技术使5-Fu纳米粒与IOL表面交联黏附形成涂层.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对左眼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出术,对照组为A组,植入普通IOL;实验组为B组,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所有数据
患者女性,52岁,主因"双眼视物模糊2年",以"老年性白内障"入院治疗.患者既往20余年前双眼因高度近视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眼科检查:双眼矫正视力0.1;角膜可见深浅不一的18~20道RK手术瘢痕(图1);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对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核及后囊膜下混浊;眼底窥不清。
期刊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小干扰RNA(VEGF-siRNA)对角膜碱烧伤急性期新生血管(C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体外化学合成VEGF序列特异性双链小干扰RNA(VEGF-siRNA),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实时PCR法检测转染后各时段VE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转染后各时段VEGF蛋白表达水平.制作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采用V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