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的我”到“成年的我”的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的双重叙事视角出发,探寻《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中的双重叙事视角,并以四个任务串连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双重叙事视角的切换中,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对往事的温暖回忆和冷静批判,感受“回忆性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语段中“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的双重叙述视角,对“叙述视角”这一文学术语有直观的理解。
  2.能结合“阿长的元旦仪式”语段、“背鉴略”语段和《“我”的日记》中的词句,评析“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和“背《鉴略》”的不同印象和态度。
  3.在评析《朝花夕拾》中“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往事的不同印象和态度的过程中,体悟《朝花夕拾》双重叙述视角下鲁迅对往事的温暖回忆和冷静批判。
  【教学过程】
  一、语段对比,体会“叙述视角”
  设计意图: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已经学习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小鲁迅”和“大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对比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段对百草园的描写,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区分《朝花夕拾》中的两个叙述视角——“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
  (一)语段对比,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双重视角
  [语段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思考:在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百草园?结合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的答案有“热闹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趣的”(可以挖何首乌的根)、“生机勃勃的”(有众多的动植物)。
  追问: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自然段中,鲁迅却曾这样形容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上一段文字里充满生机、十分有趣的百草园,这里为什么说只有一些野草?
  [语段2]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学生回答后明确:语段1是从童年鲁迅的视角去描写百草园的,语段2则是成年鲁迅视角下的百草园。不同的视角呈现了不同的百草园。
  (二)教师明确“叙述视角”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从“童年的我”到“成年的我”的成长——从《朝花夕拾》看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叙事视角
  [PPT展示定义(知识支架)]: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印象和态度。
  教师明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常常采用双重叙事视角,我们常常能在文章里发现两个“我”——“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回忆片段,探究“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印象和态度,从而理解从童年到成年,“我”的成长。
  二、从“阿长的元旦仪式”体会鲁迅对往事的温暖回忆
  设计意图:从字里行间中感受“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的不耐烦与厌恶,再通过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成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的看法,最后回到文本解读“成年的我”对“阿长”的同情和感激。鲁迅要为这样的人发声,所以当鲁迅以“成年的我”的视角回忆阿长的元旦仪式时,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领悟的阿长对自己的疼惜,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理解的阿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童年的我”视角下不耐烦的烦琐仪式中蕴含了“成年的我”对往事的温暖回忆。
  (一)听朗读,区分“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的不同印象和态度
  提问:听读“阿长的元旦仪式”语段,思考:分别用1个词语概括“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元旦的仪式的不同印象和态度。
  (1)请用黑笔圈画出“童年的我”对元旦的仪式的印象和态度的关键词,并从旁批注你的感受。
  (2)请用红笔圈画出“成年的我”对元旦的仪式的印象和态度的关键词,并从旁批注你的感受。
  活动:教师读旁白,一位女生扮演阿长,一位男生扮演“童年的我”。
  (二)重回文本,解读“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的印象和态度
  学生讨论后明确:“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的印象和态度是“烦琐、麻烦、不耐烦的”,而“成年的我”想起来至今还觉得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追问:除了一些直接表明“我”的态度的词,你还能在语段中的其他细节中看出“童年的我”的不耐烦吗?
  预设:学生选择的句子有:“元旦辟头的磨难。”“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句子:“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从句式“又……了”和转折连词“然而”中可以品读出“童年的我”的不耐烦。
  师生对话归纳:除了“不耐烦”“烦琐”“麻烦”等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能代表人物的态度和情感,从“磨难”“冰冷”“又……了”等词语中也能品读出人物对事情的印象和态度。
  (三)重回文本,解读“成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的印象和态度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成年的我”认为“阿长的元旦仪式”是“非常麻烦”和“烦琐”的。但是最后一段中有一个词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最清楚”。阿长的仪式有很多,为什么“成年的我”只有对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呢?
  教師明确: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曾经的某件事件记忆深刻,一方面是因为经历这件事时的印象很深,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我”常常有机会想起这件事。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沿着“童年的我”的成长道路,体会“我”在成长道路上每每想起“阿长的元旦仪式”时,不同的印象和态度,完成下图(图1)。
  小结:成年的鲁迅生活阅历丰富,相比于儿童视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当成年鲁迅回忆童年时与阿长一起的生活,他认识了童年鲁迅不了解的阿长,那是一个迷信祈求吉祥的封建妇女,也是一个渴望自己的“哥儿”平安顺溜的保姆。那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却为了让“我”开心,而特意去买了“三哼经”。这是一个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地位低下的寡妇,却乐观向上,朴实善良、仁厚慈爱。鲁迅要为这样的人发声,以成年鲁迅的视角回忆过去、审视过去,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领悟、未能理解的。
  三、从“背鉴略”语段体会鲁迅对往事的冷静批判
  设计意图:从字里行间中感受“童年的我”作为一个孩子对“背《鉴略》”的抗拒和无可奈何,再通过补充材料《风筝》帮助学生理解父亲让“我”在五猖会前背《鉴略》是对我的精神虐杀,最后回到文本解读“成年的我”对父亲的无视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的批判。在“童年的我”眼中,背《鉴略》是一种无可奈何,当“成年的我”回顾时,则看到了这件事背后对儿时的自己的精神的虐杀,而且这种精神的虐杀是无法弥补的,由此批判曾经看到的却未能理解的社会弊端。
  (一)区分“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背《鉴略》”的不同印象和态度
  教师引导:鲁迅先生不仅对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在《五猖会》一文中,他写道:“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背诵《鉴略》与阿长的元旦仪式一样,在鲁迅先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背《鉴略》”语段,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三。
  提问:默读文本,思考:分别用1个词语概括“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背《鉴略》”的不同印象和态度。
  (1)请用黑笔圈画出“童年的我”对“背《鉴略》”的印象和态度的关键词,并从旁批注你的观点。
  (2)请用红笔圈画出“成年的我”对“背《鉴略》”的印象和态度的关键词,并从旁批注你的观点。
  (二)重回文本,解读“童年的我”对“背《鉴略》”的印象和态度
  学生讨论后明确:“童年的我”对“背《鉴略》”的印象和态度是“抗拒的、无能为力的”,而“成年的我”想起来至今还“诧异”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让我背书。
  追问:除了一些直接表明“我”的态度的词,你还能在语段中的其他细节中看出“童年的我”的抗拒和无能为力吗?
  预设:学生选择的句子有:“我忐忑着。”“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教师引导:关注“读着,读着”“一句一句”等叠词,还可以与背书前的“笑着、跳着”作对比。
  师生对话归纳:除了从一些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中可以体会人物的态度,还可以结合人物的心情变化,体会当下人物的情绪起伏。
  (三)重回文本,解读成年的我对“背《鉴略》”的印象和态度
  教师引导:“成年的我”诧异的、质疑的、不能理解的不是“父亲让我背《鉴略》”,而是“父亲让我在五猖会前背《鉴略》”。“五猖会”对于“童年的我”有何特殊意义吗?让我们重回《鲁迅日记》。
  小组合作,完成《鲁迅日记》中的填空,你认为“那时候”有哪些深刻含义?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近日,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书中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成年人暴力打断儿童游戏时的高昂兴致,无异于一场精神的虐杀,而这种对儿童的虐杀是不可逆轉的。这使我想起了我那被我毁坏了日思夜想的风筝的小弟,也使我想起父亲让我在五猖会前背《鉴略》的事情。我猛然间意识到,我对于五猖会的渴望来源于               ,而父亲那时候让我背《鉴略》无异于一场精神的虐杀,这使我心中涌起了一股的情绪。
  ——《鲁迅日记》
  讨论后明确:“那时候”是“童年的我”迫切想要游戏的时刻,那一刻的“我”是一个自由的儿童,而父亲在此时让我背《鉴略》对“童年的我”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正如鲁迅先生在《风筝》中提到的——精神的虐杀。
  小结:在“童年的我”眼中,背《鉴略》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当“成年的我”回顾时,则看到了这件事背后对儿时的自己的精神的虐杀,这是批判曾经看到的却未能理解的社会弊端。
  四、从《朝花夕拾》看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叙事视角
  设计意图:补充《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教师总结双重叙述视角在回忆性散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双重叙述视角”去解读《朝花夕拾》,乃至所有的回忆性散文。
  [PPT展示]“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 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 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1.20世纪 20 年代末,社会上爆发了多次青年流血惨案,“五卅”的血迹未干,“三一八”惨案又至,给鲁迅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震荡。
  2.鲁迅也受到了政治迫害,被政府通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一度避难于西城的莽原社, 后又辗转于山本医院,在法国医院的地下室里也待过一段时间。
  教师明确:作为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既有“童年的我”,又有“成年的我”。“童年的我”眼中的过往的回忆显得那么舒缓、那么平和,无论是回忆阿长,还是描述百草园的童年趣事,表面上看充满了温暖和煦的气氛,很少见到措辞激烈、剑拔弩张的“鲁迅风骨”。但是“成年的我”在回顾过往时,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领悟的温暖回忆,也以新的眼光去看待曾经看到的却未能理解的一些社会弊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去品读字里行间“两个我”的视角转换,去体会鲁迅先生在双重视角的转换中想要表达的深刻思考。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教学反思】
  一、提供文学理论的知识支架:从“叙述视角”到“印象和态度”
  在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视角”这一文学名词,而本节课的设计也是建立在“叙述视角”上的。
  叙述视角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在学情调研中,笔者发现课后习题中提出的“写作时的回忆”“童年的感受”这两个知识支架并不能帮助学生区分“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个叙述视角。随后,笔者选择从课后习题中的“态度”和“印象”入手,搭建知识支架,帮助学生从情感态度的角度去理解“叙述视角”。课堂实践证明,这一微小的改变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到位,思考也更加积极、更加集中。
  由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文学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从文学理论层面对该文学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界定,如此方能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层面出发,搭建适合学生的知识支架。从“写作时的回忆”和“童年的感受”到“印象和态度”的调整,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调整和尝试。
  二、关注教学策略的层级推进:由单篇教学到整本书教学,再到一类文教学
  对于名著阅读的专题研究课教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章新其老师认为:在选题操作方面,专题研究教学可以与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围绕某个研究话题,以课内选文为依托,再整理出一组文章,最后拓展延伸至整本书阅读,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双重叙述视角”的研究话题,以四个任务串连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先精读 “阿长的元旦仪式”语段,再精读 “背《鉴略》”语段,还涉及《风筝》,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往事的温暖回忆和冷静批判,将对“双重叙述视角”的学习拓展延伸到《朝花夕拾》整本书及回忆性散文一类文中。
  由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专题探究课教学时,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层级推进,以实现经专题探究后,学生能对该专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领悟。
  三、注重学习任务的层级推进:“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中心
  由于对“阿长的元旦仪式”和“背《鉴略》”的语段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采取了类似的学习任务。对此,章新其老师在评课过程中指出,教学内容绝不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需要考虑的目标。“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教”发挥着必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对此,笔者作了如下调整:
  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统一的观点。
  1.自主阅讀“背《鉴略》”语段、《风筝》语段。
  2.仿照《“我”的日记①》《“我”的日记②》,补写以下两则日记。
  3.结合原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仿写的理由。
  要求:(1)内容出自所给语段;(2)可以对所给语段中的具体词句进行改写。
  调整后,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背《鉴略》”语段、《风筝》语段后筛选出有效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将“日记”补充完整。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他文献
摘 要:“洋葱阅读法”是彭小六精心打造的一种基于游戏化阅读模式的国民基础阅读法。“洋葱阅读法”引领下的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运用 “洋葱阅读法”之快速阅读、碎片阅读、深度阅读、阅读变现等四种方法探寻群文阅读的具体实施路径,可以更好地推广群文阅读。   关键词:群文阅读;洋葱阅读法;项羽  “洋葱阅读法”是彭小六精心打造的一种基于游戏化阅读模式的国民基础阅读法,主要包括碎片阅读、快速阅读、笔记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教学理念。语文学科的教学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型,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积极而理性地迎接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真正地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若干对关系,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轉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实践新课程理念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要求语文教师做到:心中有核心素养,行动有操作良方;倡导语文教学个性和灵气,杜绝语文教学任性和随意。高中语文课堂的“群文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数量上的“多(群)篇”并教,更不是简单排斥单篇教学。整本书阅读,旨在弥补以往课堂教学对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缺失,但不能矫枉过正,“短篇”教学仍是高中语文的主流。高中語文个性化教学应严格遵循“教学有法”的原则,努力追求“教法无定”
期刊
摘 要:在初中名著自读中运用自制评价量表,具有能为学生提供及时详细的反馈、能助学生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为师生创设公平的评价环境、能助教师提升名著阅读的教学水平等作用。在学生阅读开始前,教师可使用自制评价量表,让学生明了阅读的目的、方法和评价方式,并在此过程中让师生共同关注阅读的进度、展示阅读的成果、评价阅读的状态;在学生阅读结束时,教师可使用自制评价量表,让学生的总结、反思有据可循。   关键
期刊
摘 要:《水浒传》是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要求的必读名著。以从娱乐性、文学性阅读走向思辨性阅读为旨归,《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可采用如下策略:创新内容梳理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精读细思,引领学生走向思辨性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水浒传》  《水浒传》是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要求的必读名著。经典名著的阅读需要不断走向深入,这已成为共识。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受欢迎,契合《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从浙江省各地的中考试题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主要考查的能力有访问和检索文本信息的能力、理解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反思和评价文本信息的能力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阅读能力;命题研究  近几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深受命题者的青睐,以2019年浙江省各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例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文本,使学生在独立阅读与理解中提升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表达交流能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旨在通过专题研讨活动,加强当代青年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本单元由三篇新闻通讯《喜看稻菽千层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
期刊
摘 要:学习任务设计是专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理念的关键。但是,对任务的内涵与特征等缺乏深入了解,限制了教师在学习任务设计上的发挥。王岱老师在专题教学上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探索,她所設计的学习任务,灵活多变,切实有效,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真实、统整、具体,很好地诠释了课标所倡导的“典型任务”的典型性。   关键词:专题教学;
期刊
群文阅读,应是一种深度学习,即学生要通过围绕一个特定议题的不同文本的学习,获得深层次的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引导学生以“探诗文印记,访名士风流”为阅读任务,联读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陶渊明的《饮酒》(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三篇诗文,理解人物的精神力量与光辉人格,深入把握中国“士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一字入题  上课伊始,笔
期刊
摘 要:近两年浙江省各地市语文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编制,呈现出指向素养评价的情境化命题以及体现“以评促学”“评价即学习”理念的趋势,在评分方式上也多指向学生的思维品质。2020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备考,应以教材为本进行基于教学评一体的试题创编与训练,以实现轻负高效。   关键词: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题;命题研究  一、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选文特点及变化  统计2019年浙江省11地市的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