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科普性和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借助于死板的说教来授课,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达不到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并于恰当时机辅之以老师的解说,不但能够调动于学生的能动性,更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正如玛丽亚·蒙台梭利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提到,“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然而,在科学课的实验中,要真正地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并非易事。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成为“配角”,特别是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告诉学生如何如何,老师不能心里面只放教案。老师需要做的是恰当适宜的提醒、精心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思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地获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最近,学校要求每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新学期都需上一节课。在此之前,不论在学校上课,还是在片区上课我选择的都是六年级的课。因为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相对大一些,课堂管理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此次,本着挑战自己的初衷,我选择了一节三年级的课来试一试。与此同时,恰逢我们学校在开展“一课多磨”的活动,我们科学组把课题定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因此,我就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为课题,与三年级的学生开始了我们之间的“主角戏”。
二、案例详情
忐忑的准备
在去学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把本次关于《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一课多磨”所有资料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教案的初稿到终稿,从听课反思到上课反思。最后,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我告诉自己要慢下来,心里要装着学生。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到学校准备实验器材。把水准备好,把材料分好组。等我把这些都做完的时候,跟我一批来的老师都已经来了,虽然我表面云淡风轻,但是我的内心很忐忑,因为我非常想把这一节课上好,我的心里一直在想着我的课,心里一直在想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我应该说什么话,生怕忘记一个环节,整个人从脑海到心里惦记的都是教案。
顺利的开头
终于到上课的时间了,我跟学生没有过多的交流就直接上课了,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看出我的惊慌。这个班孩子的纪律出乎意料地好。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担心如果学生上课随便乱动桌上的实验器材,我应该怎么办?上课时,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就这样,我慢慢地融入了课程中。我先按照预设的顺序依次出示了气球、铁圈、木筷、橡皮泥、土豆、塑料瓶盖,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实验。在第一轮情境导入中的学生能很快地区分出那些物体是浮在水里的,哪些是沉在水里的。一切按照我所设想的顺利进行,我们开始探究用什么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次学生是“唱主角”。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看出孩子们那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有的学生把铁圈放在泡沫上,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有的学生把橡皮泥黏在泡沫上。
“意外”的发生
直到意外发生了,有一个学生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把铁圈浮起来了。我顿时有点傻眼,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铁圈拿起来放进水里,告诉学生并没有浮起来。当时那个学生就有点失望。我在课后又回想了这个环节,我觉得我错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大大鼓励一下这个学生,想到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同时把他的办法板书到黑板上。在最后的时候总结出依靠水的张力,我们可以让一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在这一次教学中,我没有急着按照教案走,心里也没有一直在想不要出错。我试着让自己静下来,慢慢地与学生交流。土豆在学生的水里没有浮起来却在我的水里浮起来的时候,我与学生慢慢地讨论。学生说:我们的水有问题?又有学生反对:是老师的水有问题,不然为什么我们的都浮不起来,但是老师的却能浮起来呢?学生赞同:老师你的水有问题,加盐了?老师:你凭什么说我的加盐了?学生:我可以尝一尝……我相信在这一个一个问题中,学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也一直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反思的收尾
下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洋溢着笑容,带着讨论的声音离开教室。一个学生很高兴地说:这个老师很有个性,我很喜欢。他不知道,这就是对我最好的赞美。孩子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就像是未被发掘的美景,我希望我能够在教学这条路上看到最美的风景。
三、案例反思
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如何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如何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是每个科学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本次实验课的精心准备以及课堂反思,我对如何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精心设计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堂导入中,材料的选择以及出场顺序至关重要。首先材料的选择上,在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准备的浮起来的物体其中有一样是吸管。在我的印象中,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吸管放进水里都是浮起来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由于吸管比较短而粗,这样导致水进去之后吸管沉下去了。学生因此会说:吸管横着放就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竖着放就沉在水里面了。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也导致课堂教学生硬。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木筷,这样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为铁圈浮起来提供了承载体。其实不仅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出场的顺序同样重要。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出示橡皮泥,问: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三年级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门:橡皮泥会変粘,会湿了……其实我是想要引导学生说出来:会沉在水里。接着我再顺利引导出今天的课题。但是,明显与我想要的不一样。后来经过调整,我首先给学生出示气球,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它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与我的教学预设达成一致,课堂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第二,不能心中只有教案而无学生。教案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中心,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中心。在本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课堂准备中,我把所有资料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教案的初稿到终稿;从听课反思到上课反思。在上课的时候,整个人从脑海到心里惦记的都是教案,而心中无学生,这样就变成本末倒置了。教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案去做,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就很容易拘泥成规按图索骥。这样老师付出得再多,回报也微乎其微,而且课堂上学生也会毫无兴趣,昏昏欲睡。心中只有教案很容易变成传统的说教,而不能让学生去自主探索,那科学课也失去了它的本质。
第三,科学实验课上允许“意外”现象的发生。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有一个学生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把铁圈浮起来了,学生当时兴奋极了,而我当时却“傻眼”了,而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鐵圈拿起来放进水里,告诉学生并没有浮起来,学生当时很失望。我相信在科学课的实验中,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过“意外”现象的发生,而这正是科学课的魅力所在。能够从各个维度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这是最珍贵的“火花”。我一直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允许课堂上的“意外”现象的发生,鼓励学生去“质疑”,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最好的保护,这样才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
第四,“胡萝卜”要多于“大棒”。对于三年级的课我一直有点怵,因为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管”。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有的时候即使他不听,但是他也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但是三年级的孩子不一样,他好玩的天性促使他动、讲话。通过本次课我懂得了科学的素养应该培养在平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会用一个共同的办法“凶”。但是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收获真的是微乎其微。在今天开始,我采用了“哄”。以前我只把学生的表扬写在学生的书上或者记录纸上,这是我犯的一个大错。因为这样的鼓励与表扬并不是张扬在学生群体之间的,这样对他鼓励与表扬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从今天开始,表现好的小组我会在每节课把星星加盖在班级后面的公示栏中,并且用丰富的语言去赞美学生,给予他们的鼓励大于对他们的批评。与此同时,我给予了小组长权利,我就应该充分尊重组长的权利,让组长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江苏】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科普性和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借助于死板的说教来授课,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达不到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并于恰当时机辅之以老师的解说,不但能够调动于学生的能动性,更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正如玛丽亚·蒙台梭利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提到,“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然而,在科学课的实验中,要真正地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并非易事。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成为“配角”,特别是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告诉学生如何如何,老师不能心里面只放教案。老师需要做的是恰当适宜的提醒、精心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思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地获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最近,学校要求每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新学期都需上一节课。在此之前,不论在学校上课,还是在片区上课我选择的都是六年级的课。因为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相对大一些,课堂管理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此次,本着挑战自己的初衷,我选择了一节三年级的课来试一试。与此同时,恰逢我们学校在开展“一课多磨”的活动,我们科学组把课题定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因此,我就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为课题,与三年级的学生开始了我们之间的“主角戏”。
二、案例详情
忐忑的准备
在去学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把本次关于《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一课多磨”所有资料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教案的初稿到终稿,从听课反思到上课反思。最后,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我告诉自己要慢下来,心里要装着学生。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到学校准备实验器材。把水准备好,把材料分好组。等我把这些都做完的时候,跟我一批来的老师都已经来了,虽然我表面云淡风轻,但是我的内心很忐忑,因为我非常想把这一节课上好,我的心里一直在想着我的课,心里一直在想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我应该说什么话,生怕忘记一个环节,整个人从脑海到心里惦记的都是教案。
顺利的开头
终于到上课的时间了,我跟学生没有过多的交流就直接上课了,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看出我的惊慌。这个班孩子的纪律出乎意料地好。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担心如果学生上课随便乱动桌上的实验器材,我应该怎么办?上课时,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就这样,我慢慢地融入了课程中。我先按照预设的顺序依次出示了气球、铁圈、木筷、橡皮泥、土豆、塑料瓶盖,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实验。在第一轮情境导入中的学生能很快地区分出那些物体是浮在水里的,哪些是沉在水里的。一切按照我所设想的顺利进行,我们开始探究用什么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次学生是“唱主角”。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看出孩子们那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有的学生把铁圈放在泡沫上,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有的学生把橡皮泥黏在泡沫上。
“意外”的发生
直到意外发生了,有一个学生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把铁圈浮起来了。我顿时有点傻眼,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铁圈拿起来放进水里,告诉学生并没有浮起来。当时那个学生就有点失望。我在课后又回想了这个环节,我觉得我错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大大鼓励一下这个学生,想到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同时把他的办法板书到黑板上。在最后的时候总结出依靠水的张力,我们可以让一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在这一次教学中,我没有急着按照教案走,心里也没有一直在想不要出错。我试着让自己静下来,慢慢地与学生交流。土豆在学生的水里没有浮起来却在我的水里浮起来的时候,我与学生慢慢地讨论。学生说:我们的水有问题?又有学生反对:是老师的水有问题,不然为什么我们的都浮不起来,但是老师的却能浮起来呢?学生赞同:老师你的水有问题,加盐了?老师:你凭什么说我的加盐了?学生:我可以尝一尝……我相信在这一个一个问题中,学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也一直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反思的收尾
下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洋溢着笑容,带着讨论的声音离开教室。一个学生很高兴地说:这个老师很有个性,我很喜欢。他不知道,这就是对我最好的赞美。孩子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就像是未被发掘的美景,我希望我能够在教学这条路上看到最美的风景。
三、案例反思
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如何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如何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是每个科学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本次实验课的精心准备以及课堂反思,我对如何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的主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精心设计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堂导入中,材料的选择以及出场顺序至关重要。首先材料的选择上,在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准备的浮起来的物体其中有一样是吸管。在我的印象中,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吸管放进水里都是浮起来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由于吸管比较短而粗,这样导致水进去之后吸管沉下去了。学生因此会说:吸管横着放就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竖着放就沉在水里面了。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也导致课堂教学生硬。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木筷,这样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为铁圈浮起来提供了承载体。其实不仅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出场的顺序同样重要。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出示橡皮泥,问: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三年级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门:橡皮泥会変粘,会湿了……其实我是想要引导学生说出来:会沉在水里。接着我再顺利引导出今天的课题。但是,明显与我想要的不一样。后来经过调整,我首先给学生出示气球,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它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与我的教学预设达成一致,课堂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第二,不能心中只有教案而无学生。教案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中心,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中心。在本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课堂准备中,我把所有资料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教案的初稿到终稿;从听课反思到上课反思。在上课的时候,整个人从脑海到心里惦记的都是教案,而心中无学生,这样就变成本末倒置了。教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案去做,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就很容易拘泥成规按图索骥。这样老师付出得再多,回报也微乎其微,而且课堂上学生也会毫无兴趣,昏昏欲睡。心中只有教案很容易变成传统的说教,而不能让学生去自主探索,那科学课也失去了它的本质。
第三,科学实验课上允许“意外”现象的发生。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有一个学生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把铁圈浮起来了,学生当时兴奋极了,而我当时却“傻眼”了,而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鐵圈拿起来放进水里,告诉学生并没有浮起来,学生当时很失望。我相信在科学课的实验中,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过“意外”现象的发生,而这正是科学课的魅力所在。能够从各个维度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这是最珍贵的“火花”。我一直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允许课堂上的“意外”现象的发生,鼓励学生去“质疑”,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最好的保护,这样才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
第四,“胡萝卜”要多于“大棒”。对于三年级的课我一直有点怵,因为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管”。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有的时候即使他不听,但是他也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但是三年级的孩子不一样,他好玩的天性促使他动、讲话。通过本次课我懂得了科学的素养应该培养在平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会用一个共同的办法“凶”。但是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收获真的是微乎其微。在今天开始,我采用了“哄”。以前我只把学生的表扬写在学生的书上或者记录纸上,这是我犯的一个大错。因为这样的鼓励与表扬并不是张扬在学生群体之间的,这样对他鼓励与表扬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从今天开始,表现好的小组我会在每节课把星星加盖在班级后面的公示栏中,并且用丰富的语言去赞美学生,给予他们的鼓励大于对他们的批评。与此同时,我给予了小组长权利,我就应该充分尊重组长的权利,让组长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