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画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形式美的重视,因为这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路径,使学生感受了解形式美的要素,从而使得作品在保持儿童画童趣稚拙的特点的同时,更符合形式美的要求。
关键词:儿童画;形式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54
吴冠中先生在论及教学中形式美的问题时曾说过:“我认为形式美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描画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手法之一,它始终是辅助捕捉对象美感的手段,居于从属地位。”就儿童绘画而言,其表现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怎么画?”,怎样使画出来的作品好看,就是形式美的问题。儿童有纯真的天性、美好而丰富的想象、稚拙大胆的表现,这些因素如何有机地组合并展现在作品中,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吴先生对美术教学中形式美的观点,是非常契合儿童画教学的,培养孩子对形式美的关注和认识,使之具有把握形式美的能力,应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此,笔者就在教学中对形式美的实践与思考简述如下:
一、教师对绘画形式美的认识
1. 什么是形式美及形式美法则
所谓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就是指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既和谐又具有创造性的组合。如何组合,就涉及到形式美的法则,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教师要对形式美及其法则有深刻的认识,要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了解艺术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运用适合于儿童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感知和认识到形式美,进而在作品中有所表现。
2. 形式美与内容的关系
儿童在绘画创作中,很在意画什么,常常因为对内容的关注而忽视画面的形式,造成画面的不和谐。就一般创作顺序而言,在确定表现内容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对画面形式的重视。要让孩子了解到,绘画的美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形式美和内容美。而在时间顺序上,形式的感知要先于内容的感知,所以形式是内容产生的基础。内容的表达,只有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呈现出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不但要想的美,还要画的美,内容单纯一点没关系,重点是要好看。
二、初识形式美四步表现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觉到,对小学生传授形式美的内容和表现,一定要化繁为简。理论上的东西要精讲少讲,要通过画和作业的互评点评或其他灵活生动的方式,将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四步表现法:
1. 精心构图
要求:主次分明 统一变化
就绘画创作而言,构图是第一步。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将位置经营(构图)列为六法之一。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构图是给人的第一感,所以对一幅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待儿童画创作,也是一样。儿童画的构图和成年人不同,儿童更愿意凭自己的直觉来引导自己的思维,往往是无意识的。作为教师,要将优秀儿童画的构图,讲解给学生听,使得孩子把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而为之,从而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绘画构图的要求很多,对小学生,要精简,笔者对学生构图的要求就是“主次分明 统一变化”。
鉴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局限,构图的讲解要分步骤进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以中心式为主,主体物在画面的中间,再依次向外发展,注意大小变化和画面均衡即可。对于中年级学生,可适当加入均衡式和满幅式等,以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为主。到了高年级,学生心智逐渐向成人化转移,这时可以加入较为复杂和精巧的构图。总之,关键一点是,儿童画的构图要随性但不能随意,要本真但不能呆板。
2. 形体优美
要求: 稚拙本真 擬人夸张
儿童绘画的造型,是在他们自己的直观感受支配下进行的,缺少比较理性的分析,还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孩子们笔下的形象往往与现实中的对象存在着有很大的差别,有时浓烈,有时淡雅,有时夸张,有时削弱。他们不会从物体的外型上追求形体的比例、透视,尽情夸张和装饰,却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形式美的要求上来说,成人对儿童画的评判,在意其稚拙、本真和童趣,如同看待原始人洞窟壁画和岩画一样,而不在意其像与不像。所以,对待儿童画形体塑造的教学,切不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要保护好孩子的童真与幻想。笔者在教学中,对于形体的要求并不太多,特别是对中低年级的学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自由地去画,鼓励夸张拟人的表现,充分展现儿童画的形体特点。
3. 色彩自由
要求:大胆用色 主观鲜明
不要以成人画的审美观去观赏儿童画,儿童画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稚拙味和特征性。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不会将红色从色性分为冷红和暖红色,这些他们不去考虑的。在表现上,他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纯度,如蓝色的海水,他们可以用纯湖蓝色去表现;而太阳,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他们对色彩的认识十分执着,没有哪一个孩子肯把大公鸡的冠子画成绿色的。
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在用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不爱在画画的过程中涂颜色,是因为孩子急于想通过画画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认识,这就忽略了色彩的存在,这同孩子画的内容中往往缺东少西是同一个道理。遇见这种情况,辅导者可以借助纸的颜色帮助孩子观察,因为一般孩子画画都用白纸。比如,孩子画一个人,他们画的脸、身上的衣服,往往只是用线条勾出了大致的轮廓,在这个时候,您就可以问问孩子,人的脸是白色的吗,那么是什么颜色呢?当孩子说出现实生活中相同的或相近的颜色后,就鼓励孩子把颜色涂上,让孩子把涂上色的画同不涂色的画相比,看一看哪一种更好看。 4. 线条律动
要求: 疏密得当 直曲结合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画语录》),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素质、性格、经历不同而产生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刚强或优柔、或畅快或持重、或明朗或暗晦、或跳跃或平静的效果。线条是绘画的基础之一,也是儿童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己的一种绘画语言。
线条对于画面的形式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线条运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把复杂和哲理深奥的绘画线条简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浅显易懂的符号。让儿童在随意乱涂乱画中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在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在反复运用线条的组合中体会线条的造型能力,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运用线条去塑造形体,从而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要通过范画和演示,重点让学生感受线条疏密和粗细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感受的不同,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线条的律动美。在直线和曲线的讲解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感觉直线和曲线的力度美,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幅画的形式美,主要就是由构图、造型、色彩和线条这些绘画语言构成。教师通过不断的欣赏、练习和评价,使得孩子们了解形式美构成的这四点基本要素,从而在绘画中,在儿童无意识的天马行空的创作中,加进一部分有意识的形式美的要素,必然会使得孩子们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欣赏感受形式美
俗话说“胸有成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人优秀的作品和妙化的大自然,是我们学习形式美的最佳范本。孩子们对形式美的感受是直观而敏锐的,一副经典的作品、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处醉人的风景都会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帶来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在每年的教学中,在形式美的传授中,笔者很注意以下两点:
1. 注重欣赏
对于欣赏,在小学阶段是比较容易忽视的。虽然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在孩子创作前会给学生看一点优秀作品,但那种欣赏的目的性很强,审美性不够。笔者所理解的欣赏,是专门劈出一小块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式美欣赏。
2. 走进自然
山川万物为我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的创作心得同样适用于儿童。孩子们都喜欢旅游、喜欢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草木楼台,“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自然的造化,无不体现着形式美的要素,愉悦着孩子的视觉、快乐着孩子的心情。每到假期,布置一个算不得作业的作业,提醒孩子用眼睛用相机捕捉大自然的美,然后回来在课堂上用短短的几分钟和大家分享,有意识的从形式美的几个要素上讨论一下,孩子们兴趣会很高,也会有小小的成就感。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形式,会使形式美的一些概念,慢慢地融进孩子的感觉,悄悄地在作品中一点点体现出来。
关键词:儿童画;形式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54
吴冠中先生在论及教学中形式美的问题时曾说过:“我认为形式美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描画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手法之一,它始终是辅助捕捉对象美感的手段,居于从属地位。”就儿童绘画而言,其表现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怎么画?”,怎样使画出来的作品好看,就是形式美的问题。儿童有纯真的天性、美好而丰富的想象、稚拙大胆的表现,这些因素如何有机地组合并展现在作品中,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吴先生对美术教学中形式美的观点,是非常契合儿童画教学的,培养孩子对形式美的关注和认识,使之具有把握形式美的能力,应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此,笔者就在教学中对形式美的实践与思考简述如下:
一、教师对绘画形式美的认识
1. 什么是形式美及形式美法则
所谓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就是指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既和谐又具有创造性的组合。如何组合,就涉及到形式美的法则,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教师要对形式美及其法则有深刻的认识,要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了解艺术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运用适合于儿童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感知和认识到形式美,进而在作品中有所表现。
2. 形式美与内容的关系
儿童在绘画创作中,很在意画什么,常常因为对内容的关注而忽视画面的形式,造成画面的不和谐。就一般创作顺序而言,在确定表现内容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对画面形式的重视。要让孩子了解到,绘画的美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形式美和内容美。而在时间顺序上,形式的感知要先于内容的感知,所以形式是内容产生的基础。内容的表达,只有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呈现出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不但要想的美,还要画的美,内容单纯一点没关系,重点是要好看。
二、初识形式美四步表现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觉到,对小学生传授形式美的内容和表现,一定要化繁为简。理论上的东西要精讲少讲,要通过画和作业的互评点评或其他灵活生动的方式,将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四步表现法:
1. 精心构图
要求:主次分明 统一变化
就绘画创作而言,构图是第一步。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将位置经营(构图)列为六法之一。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构图是给人的第一感,所以对一幅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待儿童画创作,也是一样。儿童画的构图和成年人不同,儿童更愿意凭自己的直觉来引导自己的思维,往往是无意识的。作为教师,要将优秀儿童画的构图,讲解给学生听,使得孩子把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而为之,从而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绘画构图的要求很多,对小学生,要精简,笔者对学生构图的要求就是“主次分明 统一变化”。
鉴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局限,构图的讲解要分步骤进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以中心式为主,主体物在画面的中间,再依次向外发展,注意大小变化和画面均衡即可。对于中年级学生,可适当加入均衡式和满幅式等,以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为主。到了高年级,学生心智逐渐向成人化转移,这时可以加入较为复杂和精巧的构图。总之,关键一点是,儿童画的构图要随性但不能随意,要本真但不能呆板。
2. 形体优美
要求: 稚拙本真 擬人夸张
儿童绘画的造型,是在他们自己的直观感受支配下进行的,缺少比较理性的分析,还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孩子们笔下的形象往往与现实中的对象存在着有很大的差别,有时浓烈,有时淡雅,有时夸张,有时削弱。他们不会从物体的外型上追求形体的比例、透视,尽情夸张和装饰,却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形式美的要求上来说,成人对儿童画的评判,在意其稚拙、本真和童趣,如同看待原始人洞窟壁画和岩画一样,而不在意其像与不像。所以,对待儿童画形体塑造的教学,切不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要保护好孩子的童真与幻想。笔者在教学中,对于形体的要求并不太多,特别是对中低年级的学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自由地去画,鼓励夸张拟人的表现,充分展现儿童画的形体特点。
3. 色彩自由
要求:大胆用色 主观鲜明
不要以成人画的审美观去观赏儿童画,儿童画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稚拙味和特征性。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不会将红色从色性分为冷红和暖红色,这些他们不去考虑的。在表现上,他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纯度,如蓝色的海水,他们可以用纯湖蓝色去表现;而太阳,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他们对色彩的认识十分执着,没有哪一个孩子肯把大公鸡的冠子画成绿色的。
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在用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不爱在画画的过程中涂颜色,是因为孩子急于想通过画画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认识,这就忽略了色彩的存在,这同孩子画的内容中往往缺东少西是同一个道理。遇见这种情况,辅导者可以借助纸的颜色帮助孩子观察,因为一般孩子画画都用白纸。比如,孩子画一个人,他们画的脸、身上的衣服,往往只是用线条勾出了大致的轮廓,在这个时候,您就可以问问孩子,人的脸是白色的吗,那么是什么颜色呢?当孩子说出现实生活中相同的或相近的颜色后,就鼓励孩子把颜色涂上,让孩子把涂上色的画同不涂色的画相比,看一看哪一种更好看。 4. 线条律动
要求: 疏密得当 直曲结合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画语录》),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素质、性格、经历不同而产生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刚强或优柔、或畅快或持重、或明朗或暗晦、或跳跃或平静的效果。线条是绘画的基础之一,也是儿童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己的一种绘画语言。
线条对于画面的形式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线条运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把复杂和哲理深奥的绘画线条简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浅显易懂的符号。让儿童在随意乱涂乱画中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在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在反复运用线条的组合中体会线条的造型能力,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运用线条去塑造形体,从而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要通过范画和演示,重点让学生感受线条疏密和粗细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感受的不同,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线条的律动美。在直线和曲线的讲解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感觉直线和曲线的力度美,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幅画的形式美,主要就是由构图、造型、色彩和线条这些绘画语言构成。教师通过不断的欣赏、练习和评价,使得孩子们了解形式美构成的这四点基本要素,从而在绘画中,在儿童无意识的天马行空的创作中,加进一部分有意识的形式美的要素,必然会使得孩子们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欣赏感受形式美
俗话说“胸有成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人优秀的作品和妙化的大自然,是我们学习形式美的最佳范本。孩子们对形式美的感受是直观而敏锐的,一副经典的作品、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处醉人的风景都会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帶来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在每年的教学中,在形式美的传授中,笔者很注意以下两点:
1. 注重欣赏
对于欣赏,在小学阶段是比较容易忽视的。虽然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在孩子创作前会给学生看一点优秀作品,但那种欣赏的目的性很强,审美性不够。笔者所理解的欣赏,是专门劈出一小块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式美欣赏。
2. 走进自然
山川万物为我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的创作心得同样适用于儿童。孩子们都喜欢旅游、喜欢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草木楼台,“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自然的造化,无不体现着形式美的要素,愉悦着孩子的视觉、快乐着孩子的心情。每到假期,布置一个算不得作业的作业,提醒孩子用眼睛用相机捕捉大自然的美,然后回来在课堂上用短短的几分钟和大家分享,有意识的从形式美的几个要素上讨论一下,孩子们兴趣会很高,也会有小小的成就感。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形式,会使形式美的一些概念,慢慢地融进孩子的感觉,悄悄地在作品中一点点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