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初,我来到梅州出差。刚被接待单位安排到梅州宾馆,就被告知:梅县县委统战部受梅州市委统战部的委托,明天将到梅州宾馆来,迎接我到梅县桃尧参观张民达将军的故居。诧异之余,涌起一阵感动。虽然我曾想静悄悄地去,不惊动任何人,但这份盛情实在难以推却。
很少有人知道,张民达就是我的外公,而他是梅县桃尧镇石螺江人。梅州和我血脉相连。当踏进这个于我而言多少有点陌生的城市,看到整洁的市容,开阔的道路,纯朴的民风,心里很是欣慰。
第二天上午约八点半我们就出发了。同行的,除梅县县委统战部负责人外,还有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妇联等几位热情的同志。汽车里,我和市党史室的老廖无话不谈,很快就谈到许多与张民达有关的那一代的人和事。看得出,他对张民达研究颇深。
抵达石螺江是上午十点半左右。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外公的故居——逸庐。那是一栋破旧的白色西式两层建筑,被翠绿的山色环抱着。逸庐前面,桃尧镇党委熊书记和几个乡亲早已等候在那里,迎上来热情握手,欢迎我们。这时,从中缓缓走出一位穿着蓝色中山装的瘦削老人。他是我的表舅,三十多年来一直居此看护逸庐。他小声地和我寒暄,笑容是那样朴素,亲切而沧桑。
一楼有些灰暗和阴霾。我们踩着咯吱咯吱的楼梯登上二楼,清澈的阳光经几面洞开的门盈满一室。这儿陈列着许多我外公戎马生涯的珍贵历史照片。照片中知名的人物还有孙中山、叶剑英、廖仲恺、何香凝等,让我仿佛看到那个年代的壮怀、艰苦、恩义和伤痛。
1924年,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赠送一万块大洋给张民达建造逸庐,对他的卓著功勋以示嘉奖。在二次革命、举旗讨袁、护法北伐、东路兴师讨伐陈炯明以及东征等许多战役中,张民达都为民族和民主革命以血和生命书写下有力的一笔。1924年3月,孙中山整编组建建国粤军,张民达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叶剑英任二师参谋长。当时,孙中山亲自到粤军二师对全体官兵训话,高度赞扬二师为真正的革命军队,张民达、叶剑英为本党真正的好党员、好同志,并授予金质奖章和奖金,寄予厚望。
“逸庐”这个名字是由我外公从孙中山先生的表字“逸仙”中摘取的,以报答中山先生之恩,不仅是伯乐之恩,还有媒妁之恩。我外公和外婆邓淑贤的婚姻正是孙中山先生关怀授意下,由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介绍撮合的。而“逸庐”二字,也由廖仲恺先生亲自题写。
这幢房子把多少响当当的名字串联了起来啊,如今却如斯寂寞,罕有人至,只有很多蝴蝶在绿树、花丛中嬉戏。这使“逸庐”无意中切合了名字中的“逸”字,充盈着一种隐逸的气息。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唐时伟大诗人杜甫寻访诸葛亮祠堂时写下的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的最后两句,也道中了我外公的命运。1925年3月下旬,首次东征胜利抵达梅州。4月3日,我外公张民达将军从东征最后一站梅州之蕉岭,沿着山路打马回到石螺江。4日上午他才举行家宴庆祝“逸庐”的落成,5日上午就接到紧急军报,冒雨乘舟赶往汕头,在潮州湘子桥处就翻船遇难了。那年外公不过才40岁,正当英年。革命尚未成功,个人奋进的状态正渐入佳境,然而生命却戛然而止,令人扼腕痛惜。
辞别了外公的故居,我们又驱车来到了镇里建的纪念张民达的小学。正是假期,简朴的校园里没一个人影。校门旁竖立着张民达烈士的纪念铜像,在大家的提议下,我带着大家,向铜像行了三鞠躬。
回程中,我感觉先前那份历史的郁结已然解开。大家随意聊天。听说这儿遍植金柚和香蕉,村民也渐渐富裕起来,我感到很高兴。生活本该如此朴实,希望外公的灵魂也能够宁谧安详。
链 接
民国名将张民达
张民达(1885-1925),广东梅县桃尧石螺江人,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将领。
张民达九岁随叔父赴南洋。辛亥革命前,通过邓泽如介绍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在南洋联络华侨积极筹饷支持革命。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张民达复返国投效,在大元帅府随侍孙中山左右。1920年粤军回粤时,任许崇智部五十七营营长,始崭露头角。
1920年后,张民达在粤军中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身经百战,所向披靡。1925年2月1日,广州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分三路东征,左翼滇军,中路桂军,右翼粤军,张民达任右翼总指挥。右翼粤军进展迅速,直捣陈炯明老巢海丰城。入城后,二师乘胜猛追残敌,收复惠来、揭阳、潮阳,直抵汕头,张民达分兵向黄冈、饶平、潮州、梅县、蕉岭各地溃退之敌追击,将其重创。战后,张民达被任命为梅州绥靖督办,蒋介石被任命为潮汕督办,防止陈炯明残部卷土重来。
1925年4月25日,张民达从蕉岭返汕头商议平乱,不幸在潮州覆舟殉难,时年40岁。翌年八月,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民达为烈士。
张民达墓位于广州市先烈中路动物园西侧,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2874平方米。墓道牌坊上“张民达先生墓道”由叶剑英元帅所题。
很少有人知道,张民达就是我的外公,而他是梅县桃尧镇石螺江人。梅州和我血脉相连。当踏进这个于我而言多少有点陌生的城市,看到整洁的市容,开阔的道路,纯朴的民风,心里很是欣慰。
第二天上午约八点半我们就出发了。同行的,除梅县县委统战部负责人外,还有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妇联等几位热情的同志。汽车里,我和市党史室的老廖无话不谈,很快就谈到许多与张民达有关的那一代的人和事。看得出,他对张民达研究颇深。
抵达石螺江是上午十点半左右。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外公的故居——逸庐。那是一栋破旧的白色西式两层建筑,被翠绿的山色环抱着。逸庐前面,桃尧镇党委熊书记和几个乡亲早已等候在那里,迎上来热情握手,欢迎我们。这时,从中缓缓走出一位穿着蓝色中山装的瘦削老人。他是我的表舅,三十多年来一直居此看护逸庐。他小声地和我寒暄,笑容是那样朴素,亲切而沧桑。
一楼有些灰暗和阴霾。我们踩着咯吱咯吱的楼梯登上二楼,清澈的阳光经几面洞开的门盈满一室。这儿陈列着许多我外公戎马生涯的珍贵历史照片。照片中知名的人物还有孙中山、叶剑英、廖仲恺、何香凝等,让我仿佛看到那个年代的壮怀、艰苦、恩义和伤痛。
1924年,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赠送一万块大洋给张民达建造逸庐,对他的卓著功勋以示嘉奖。在二次革命、举旗讨袁、护法北伐、东路兴师讨伐陈炯明以及东征等许多战役中,张民达都为民族和民主革命以血和生命书写下有力的一笔。1924年3月,孙中山整编组建建国粤军,张民达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叶剑英任二师参谋长。当时,孙中山亲自到粤军二师对全体官兵训话,高度赞扬二师为真正的革命军队,张民达、叶剑英为本党真正的好党员、好同志,并授予金质奖章和奖金,寄予厚望。
“逸庐”这个名字是由我外公从孙中山先生的表字“逸仙”中摘取的,以报答中山先生之恩,不仅是伯乐之恩,还有媒妁之恩。我外公和外婆邓淑贤的婚姻正是孙中山先生关怀授意下,由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介绍撮合的。而“逸庐”二字,也由廖仲恺先生亲自题写。
这幢房子把多少响当当的名字串联了起来啊,如今却如斯寂寞,罕有人至,只有很多蝴蝶在绿树、花丛中嬉戏。这使“逸庐”无意中切合了名字中的“逸”字,充盈着一种隐逸的气息。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唐时伟大诗人杜甫寻访诸葛亮祠堂时写下的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的最后两句,也道中了我外公的命运。1925年3月下旬,首次东征胜利抵达梅州。4月3日,我外公张民达将军从东征最后一站梅州之蕉岭,沿着山路打马回到石螺江。4日上午他才举行家宴庆祝“逸庐”的落成,5日上午就接到紧急军报,冒雨乘舟赶往汕头,在潮州湘子桥处就翻船遇难了。那年外公不过才40岁,正当英年。革命尚未成功,个人奋进的状态正渐入佳境,然而生命却戛然而止,令人扼腕痛惜。
辞别了外公的故居,我们又驱车来到了镇里建的纪念张民达的小学。正是假期,简朴的校园里没一个人影。校门旁竖立着张民达烈士的纪念铜像,在大家的提议下,我带着大家,向铜像行了三鞠躬。
回程中,我感觉先前那份历史的郁结已然解开。大家随意聊天。听说这儿遍植金柚和香蕉,村民也渐渐富裕起来,我感到很高兴。生活本该如此朴实,希望外公的灵魂也能够宁谧安详。
链 接
民国名将张民达
张民达(1885-1925),广东梅县桃尧石螺江人,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将领。
张民达九岁随叔父赴南洋。辛亥革命前,通过邓泽如介绍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在南洋联络华侨积极筹饷支持革命。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张民达复返国投效,在大元帅府随侍孙中山左右。1920年粤军回粤时,任许崇智部五十七营营长,始崭露头角。
1920年后,张民达在粤军中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身经百战,所向披靡。1925年2月1日,广州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分三路东征,左翼滇军,中路桂军,右翼粤军,张民达任右翼总指挥。右翼粤军进展迅速,直捣陈炯明老巢海丰城。入城后,二师乘胜猛追残敌,收复惠来、揭阳、潮阳,直抵汕头,张民达分兵向黄冈、饶平、潮州、梅县、蕉岭各地溃退之敌追击,将其重创。战后,张民达被任命为梅州绥靖督办,蒋介石被任命为潮汕督办,防止陈炯明残部卷土重来。
1925年4月25日,张民达从蕉岭返汕头商议平乱,不幸在潮州覆舟殉难,时年40岁。翌年八月,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民达为烈士。
张民达墓位于广州市先烈中路动物园西侧,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2874平方米。墓道牌坊上“张民达先生墓道”由叶剑英元帅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