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研中国道路的理论话语与价值意蕴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0—22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编辑部和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道路研究:理论、话语与价值”理论研讨会在大连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教学及科研人员80余人参加会议。
  研討会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代尧教授围绕着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杨生平教授围绕着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围绕着中国道路的价值底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吴波研究员围绕着中国道路的若干矛盾问题、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肖明江处长围绕着面向未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问题、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忠义教授围绕着中国道路的哲学视域问题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与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研讨交流,并就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达成共识。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仅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的事关“提升我国软实力”,攸关“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命题。这次研讨会就是充分利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重大平台,就中国道路的理论、话语与价值进行理论研讨,以沟通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共铸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合当代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已成为当今时代向当今中国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当前理论界学术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学术理论期刊界,应当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理论责任感,为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讨中国道路的学术话语与理论价值作出切实贡献。
其他文献
广西融水古顶水电站工程岔江大坝软弱岩层帷幕灌浆施工过程中,采取缩小段长、逐级提高压力、增加帷幕排数及调整灌浆参数的方法,取得成功,解决了帷幕灌浆在软弱岩石地层中的
研究了甲壳素对水中Cu(Ⅱ)、Pb(Ⅱ)、Zn(Ⅱ)、Cd(Ⅱ)等有毒有害离子的去除性能,以及不同条件如: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量等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近十年来,名目繁多的各种品牌的热塑性塑料管材及管件出现在市场上,有力地推动着市政工程的供水管材及建筑给排水管材的产品更新。
运用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基于登山游客的旅游行为特点,借鉴成分法的思路对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进行测算。同时,碳效用研究结果显示:从构成内容方面分析,旅游交通碳足迹、旅游餐饮
近年来,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瞬息万变,计算机工程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环境的开放与共享,更是成为别有用心的
根据公路项目特点,对工程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预测,并着重介绍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设计,对保护工程区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