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是很多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种植对象。玉米是一种喜光性植物,并且在生长中需要良好的通风条件。因此在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设计玉米的密植程度。一般都是以大垄距的方式进行玉米栽种。但有些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只能以小垄距的方式进行种植。为了能够提高小垄距玉米田的种植产量,就需要对其种植形式进行一定的改进与变革。以下本文就主要探讨了小垄距玉米田的种植形式改革问题。
关键词:小垄距;玉米田;种植技术;改革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玉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作物。某些地区在种植玉米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常常采用小垄距的玉米密植方式。最小的垄距仅有40cm,这样的种植方式会使玉米在生长中过于密集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光合作用,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同时也给田间管理如施肥、浇灌、除草杀虫等带来很大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玉米的增产增收,我们对其种植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二比空”的玉米田间种植方式,经过生产实践证明,“二比空”的玉米种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种植效果。以下本文就来详细介绍这种新型的小垄距玉米田种植技术。
1、“二比空”种植形式的改革原理
所谓“二比空”就是种两垄空一垄,也就是说,在小垄距的玉米田种植中,保持原有的垄距不变,只是不在每垄都进行玉米种植,而是种两垄后的相邻一垄不再种植,这空出的一垄就作为其他两垄的通风透光通道,这样既解决了玉米的生长环境问题,又没有改变垄距的大小,很好的实现了小垄距玉米田的增产增收效果。事实上,采用“二比空”的种植方式,正是利用了空出的一垄,使玉米田间的通风、光照、水分、养料以及CO2浓度等生长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促进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形成了“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的玉米种植形式,使玉米的出苗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农民的劳动量,也降低了田间作业对幼苗或植株造成的损害,保证了玉米的健康生长,提高了玉米田的种植产量。同时,对于一些水肥较好的田地,还可以在空出的一垄中种植诸如甘蓝、豌豆等其他早熟矮棵作物,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田地的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
2、小垄距玉米田的种植技术
2.1 选地整地。一般在种植玉米时会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田地进行耕种。要求田地的土地肥力较高,便于浇灌排水,前茬作物没有进行长效除草剂的喷洒。在选择完土地后,就可以进行土地整理。即对土地进行深耕,结合松土、翻土以及耙土等方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出现土壤板结等现象。另外还要在耕地时施加一定的基肥,以增大土地肥力。同时将垄距整理出来,以利于后期播种。
2.2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在完成土地整理后,需要进行种子的选择与处理。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选择最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并且要求种子具有较强的抗病害能力,发芽率要在90%以上。在小垄距的玉米田种植中,可以选用耐密型的玉米品种。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一定的催芽、药剂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出芽率。
2.3 播种
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进行玉米播種,播种时要按照“二比空”的种植要求进行播种。一般每亩密度为3500-3800株为最佳。玉米播种可以采用人工播种和机械播种两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播种形式都必须要保证播种的深度保持一致,并均匀覆盖土层,以保证玉米发芽的出齐率。
2.4 田间管理
2.4.1 施肥。玉米是喜温、喜光、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要肥量很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要综合考虑。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不相同,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分别为:钾、磷等。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4.2 灌水。在玉米拔节、抽雄吐丝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600mm左右,且雨量分布均匀。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2.4.3 虫害防治。黏虫和玉米螟的防治,可适时用菊酯类农药、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大斑病的防治,可在拔节期至抽雄期,应及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50%敌菌灵300~500倍液等喷雾,间隔7-10天一次,连续喷药2-3次。而玉米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需要从选育开始防治,即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
2.4.4 除草。玉米生长期长出的杂草会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因而需要及时拔除。玉米田间的除草可以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进行。化学除草可选用苗前封闭除草,苗后除草等方式,确保安全,有利作物生长。
2.4.5 查田补栽或移栽。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进行坐水补栽或移栽。3-4片叶时,要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一次等距定苗。
2.4.6 其它田间管理。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没有使用化学除草药剂的,头遍铲趟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使用除草剂的趟二遍。拔节期前后,及早掰除分蘖,去蘖时避免损伤主茎。8月上、中旬,拿大草1~2次;玉米蜡熟末期进行扒皮晾晒。
3、结语
总之,在玉米作物的种植生产过程中,若采用小垄距的种植形式进行栽种,则最好采用“二比空”的种植方法。并在整地、选种、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各个栽培环节都做好相应的管理,为玉米的增产增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小垄距玉米田的玉米种植生产产量。
参考文献
[1]王国忠,王艳丽,任莉,贺宇.玉米“二比空”栽培模式简介[J].吉林农业. 2009(08).
[2]崔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6).
关键词:小垄距;玉米田;种植技术;改革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玉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作物。某些地区在种植玉米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常常采用小垄距的玉米密植方式。最小的垄距仅有40cm,这样的种植方式会使玉米在生长中过于密集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光合作用,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同时也给田间管理如施肥、浇灌、除草杀虫等带来很大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玉米的增产增收,我们对其种植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二比空”的玉米田间种植方式,经过生产实践证明,“二比空”的玉米种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种植效果。以下本文就来详细介绍这种新型的小垄距玉米田种植技术。
1、“二比空”种植形式的改革原理
所谓“二比空”就是种两垄空一垄,也就是说,在小垄距的玉米田种植中,保持原有的垄距不变,只是不在每垄都进行玉米种植,而是种两垄后的相邻一垄不再种植,这空出的一垄就作为其他两垄的通风透光通道,这样既解决了玉米的生长环境问题,又没有改变垄距的大小,很好的实现了小垄距玉米田的增产增收效果。事实上,采用“二比空”的种植方式,正是利用了空出的一垄,使玉米田间的通风、光照、水分、养料以及CO2浓度等生长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促进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形成了“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的玉米种植形式,使玉米的出苗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农民的劳动量,也降低了田间作业对幼苗或植株造成的损害,保证了玉米的健康生长,提高了玉米田的种植产量。同时,对于一些水肥较好的田地,还可以在空出的一垄中种植诸如甘蓝、豌豆等其他早熟矮棵作物,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田地的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
2、小垄距玉米田的种植技术
2.1 选地整地。一般在种植玉米时会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田地进行耕种。要求田地的土地肥力较高,便于浇灌排水,前茬作物没有进行长效除草剂的喷洒。在选择完土地后,就可以进行土地整理。即对土地进行深耕,结合松土、翻土以及耙土等方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出现土壤板结等现象。另外还要在耕地时施加一定的基肥,以增大土地肥力。同时将垄距整理出来,以利于后期播种。
2.2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在完成土地整理后,需要进行种子的选择与处理。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选择最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并且要求种子具有较强的抗病害能力,发芽率要在90%以上。在小垄距的玉米田种植中,可以选用耐密型的玉米品种。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一定的催芽、药剂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出芽率。
2.3 播种
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进行玉米播種,播种时要按照“二比空”的种植要求进行播种。一般每亩密度为3500-3800株为最佳。玉米播种可以采用人工播种和机械播种两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播种形式都必须要保证播种的深度保持一致,并均匀覆盖土层,以保证玉米发芽的出齐率。
2.4 田间管理
2.4.1 施肥。玉米是喜温、喜光、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要肥量很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要综合考虑。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不相同,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分别为:钾、磷等。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4.2 灌水。在玉米拔节、抽雄吐丝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600mm左右,且雨量分布均匀。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2.4.3 虫害防治。黏虫和玉米螟的防治,可适时用菊酯类农药、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大斑病的防治,可在拔节期至抽雄期,应及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50%敌菌灵300~500倍液等喷雾,间隔7-10天一次,连续喷药2-3次。而玉米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需要从选育开始防治,即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
2.4.4 除草。玉米生长期长出的杂草会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因而需要及时拔除。玉米田间的除草可以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进行。化学除草可选用苗前封闭除草,苗后除草等方式,确保安全,有利作物生长。
2.4.5 查田补栽或移栽。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进行坐水补栽或移栽。3-4片叶时,要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一次等距定苗。
2.4.6 其它田间管理。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没有使用化学除草药剂的,头遍铲趟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使用除草剂的趟二遍。拔节期前后,及早掰除分蘖,去蘖时避免损伤主茎。8月上、中旬,拿大草1~2次;玉米蜡熟末期进行扒皮晾晒。
3、结语
总之,在玉米作物的种植生产过程中,若采用小垄距的种植形式进行栽种,则最好采用“二比空”的种植方法。并在整地、选种、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各个栽培环节都做好相应的管理,为玉米的增产增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小垄距玉米田的玉米种植生产产量。
参考文献
[1]王国忠,王艳丽,任莉,贺宇.玉米“二比空”栽培模式简介[J].吉林农业. 2009(08).
[2]崔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