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少不了的内容,但由于内容较为繁杂,容易使学习语言变成为学习规则,把语言的感觉代替为理性的思维。本文试图采用“双任务”思路,从情感维度的角度来作为常规语法教学的补充,使语言教学回归到语言的完整的功能,不仅有理性的信息,也有情感的信息。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法规则 情感维度 双任务
一、传统语法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少不了的内容,词法(morphology)、句法(syntax),内容繁杂,使得学习语言变成为学习规则,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不少专家提出,应该弱化语法教学,强化口语练习,让学生多背多讲,甚至有学者建议不讲语法。
通过多讲多背培养学生的“语感”,甚至熟练到即使说不出句子的语法规则也能正确地运用的程度,这无疑是一种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于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缺少真实语境,多背多讲的效果受到制约。因此,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适当的语法教学还是有一定必要性,当然这不等于说多背多讲对职中学生不重要了。
在语法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法,也是运用得最广的教学方法,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
归纳法的语法教学,先让学生接触相应的语法现象,在读、听、写、说中模仿和重复,逐步感知包含语法内容的实例和句子。然后,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和句子的共同特征。再抽象成为语法规则。演绎法的语法教学就是先将已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只须记忆和运用,然后再认识相应的语言现象。
归纳法教学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获得相同的语法规则,但能培养出“语感”。演绎法的教学优点是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教师易教,还是比较适应职中生的学习的。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一般是先进行讲解,再举例说明。当然,举例时未必是照本宣科,现在更多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展示,比如,一出电影的片断等等,然后就是学生的多讲多练。
二、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中国学生由于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缺少真实语境,英语教学对学生们来说仍然是较难学的一个学科。但据对影响英语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一项的调查显示,50%以上英语学习成绩下降或无法提高的学生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基础和个人努力,而不是客观原因。
这个结论很有意思,因为,学生并不认为英语像学数学那样,在客观上是很难的科目。所以,怎样学也学不会。他们并不认为英语很难,只是认为自己不努力而已,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等等。比如,如果自己有足够的意志去背,就能把单词记下来。
但是,学生没能学好语法的一个原因,也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己不够努力,有些学生熟练地背下语法规律了,但在使用时,仍然会遇到些困难。因此,在学生认为的主观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些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比如,状语。在语法规则上说,其作用就是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等。但是,当我们演绎地进行教学的,碰到一些语言现象确实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并不是学生的主观因素导致。举个例子说:
I have done this work.
对这句的意思本身很明确了。传递的信息很清楚,就是我已经把工作完成了。但是,当我们加上一个状语,变成:
I have already done this work.
老师在教学时,对这个状语“already”的解释,通常就是指直到强调的作用。即对“已经”的再强调。但再碰到这样的句子时,学生就会疑惑了:
I have done this work already.
这里状语“already”仍然起的是强调的作用吗?如果也是起强调的作用,那这后两句如何区别?这是用演绎的方法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有些老师有时就会说,这是使用习惯的原因,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这当然也是一种解释,但学生并不能理解。
三、原因分析
導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实是演绎教学法导致的。因为,演绎教学法在教学上的逻辑性,规则性,导致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更重视其中的语意信息的传递。但是,语言不仅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还是情感交流,情绪发泄的工具。
以上面举的例子来说:
I have done this work.
这是最理性的一个句子。纯粹就是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而后面两个句子,加上了状语“already”,其作用并不是用来传递一种客观的信息,而是要表达一种主观的感受或情绪。比如,
I have already done this work.
我已经完成了这件工作。
这句里,是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的。当然,具体的情绪,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可能是强烈的兴奋情绪,也可能是强烈的不满情绪。但是,就不仅是一种客观信息的传递,还有主观情绪的表现。
I have done this work already.
这一句的情绪强度,比上一句轻缓一些,甚至可能是消极一些,无奈一些的。前一句传达了一种较为强烈的情绪,后一句表达的则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情绪。
语言的作用不仅是客观信息的交流,也是主观情感的交流。但在演绎法教学中,由于过度关注了语法规则的演绎,容易忽视了语言的情感功能,以及语法的情感作用。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相关语法现象时遇到困难。
四、解决办法
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需要采用“双任务”的思路,一方面依据着课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传递的客观信息外,另一方面,还需要特别留意课文中透露出来的情感基调。而在课堂组织上,不妨采用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的方式,通过是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相结合,使在进行枯燥的语法教学同时,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渗透。 采用情景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以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通常,教师应在课前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课堂上则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相关句子中、由产生情感传达的语法现象。
比如,
I went and sat on the river bank.
这是一句陈述句。
I went and sat on the river bank as usual.
這也是一句陈述句。两句的基本语义都是一样的。只是后一句加入的as usual 起到的就是情绪渲染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化的语言。
再如,学习这一句:
I not only spoke English very carefully,but very clearly as well.
学生对as well 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不明白。
但只要我们能让学生们明白,
I not only spoke English very carefully,but very clearly.
这部分,其实已经把基本语义表达清楚了,as well的作用,就是情绪渲染。当这样解释时,学生们往往就感到清楚许多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运用演绎法教学语法,若能采用“双任务”的思路,在讲解句子时,不仅把语义解释清楚,而且还能把其中的情感表达、或情绪渲染部分也解释清楚、让学生能感觉清楚,这样,学生们就能容易明白许多语法现象了。毕竟,语言的作用不仅在于传达理性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传播情感。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沟通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因此,学习语法不能光注重客观信息的准确传达,还需要注意语言的情感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1]曹青云.归纳演绎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课堂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05).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法规则 情感维度 双任务
一、传统语法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少不了的内容,词法(morphology)、句法(syntax),内容繁杂,使得学习语言变成为学习规则,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不少专家提出,应该弱化语法教学,强化口语练习,让学生多背多讲,甚至有学者建议不讲语法。
通过多讲多背培养学生的“语感”,甚至熟练到即使说不出句子的语法规则也能正确地运用的程度,这无疑是一种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于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缺少真实语境,多背多讲的效果受到制约。因此,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适当的语法教学还是有一定必要性,当然这不等于说多背多讲对职中学生不重要了。
在语法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法,也是运用得最广的教学方法,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
归纳法的语法教学,先让学生接触相应的语法现象,在读、听、写、说中模仿和重复,逐步感知包含语法内容的实例和句子。然后,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和句子的共同特征。再抽象成为语法规则。演绎法的语法教学就是先将已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只须记忆和运用,然后再认识相应的语言现象。
归纳法教学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获得相同的语法规则,但能培养出“语感”。演绎法的教学优点是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教师易教,还是比较适应职中生的学习的。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一般是先进行讲解,再举例说明。当然,举例时未必是照本宣科,现在更多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展示,比如,一出电影的片断等等,然后就是学生的多讲多练。
二、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中国学生由于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缺少真实语境,英语教学对学生们来说仍然是较难学的一个学科。但据对影响英语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一项的调查显示,50%以上英语学习成绩下降或无法提高的学生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基础和个人努力,而不是客观原因。
这个结论很有意思,因为,学生并不认为英语像学数学那样,在客观上是很难的科目。所以,怎样学也学不会。他们并不认为英语很难,只是认为自己不努力而已,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等等。比如,如果自己有足够的意志去背,就能把单词记下来。
但是,学生没能学好语法的一个原因,也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己不够努力,有些学生熟练地背下语法规律了,但在使用时,仍然会遇到些困难。因此,在学生认为的主观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些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比如,状语。在语法规则上说,其作用就是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等。但是,当我们演绎地进行教学的,碰到一些语言现象确实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并不是学生的主观因素导致。举个例子说:
I have done this work.
对这句的意思本身很明确了。传递的信息很清楚,就是我已经把工作完成了。但是,当我们加上一个状语,变成:
I have already done this work.
老师在教学时,对这个状语“already”的解释,通常就是指直到强调的作用。即对“已经”的再强调。但再碰到这样的句子时,学生就会疑惑了:
I have done this work already.
这里状语“already”仍然起的是强调的作用吗?如果也是起强调的作用,那这后两句如何区别?这是用演绎的方法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有些老师有时就会说,这是使用习惯的原因,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这当然也是一种解释,但学生并不能理解。
三、原因分析
導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实是演绎教学法导致的。因为,演绎教学法在教学上的逻辑性,规则性,导致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更重视其中的语意信息的传递。但是,语言不仅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还是情感交流,情绪发泄的工具。
以上面举的例子来说:
I have done this work.
这是最理性的一个句子。纯粹就是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而后面两个句子,加上了状语“already”,其作用并不是用来传递一种客观的信息,而是要表达一种主观的感受或情绪。比如,
I have already done this work.
我已经完成了这件工作。
这句里,是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的。当然,具体的情绪,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可能是强烈的兴奋情绪,也可能是强烈的不满情绪。但是,就不仅是一种客观信息的传递,还有主观情绪的表现。
I have done this work already.
这一句的情绪强度,比上一句轻缓一些,甚至可能是消极一些,无奈一些的。前一句传达了一种较为强烈的情绪,后一句表达的则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情绪。
语言的作用不仅是客观信息的交流,也是主观情感的交流。但在演绎法教学中,由于过度关注了语法规则的演绎,容易忽视了语言的情感功能,以及语法的情感作用。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相关语法现象时遇到困难。
四、解决办法
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需要采用“双任务”的思路,一方面依据着课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传递的客观信息外,另一方面,还需要特别留意课文中透露出来的情感基调。而在课堂组织上,不妨采用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的方式,通过是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相结合,使在进行枯燥的语法教学同时,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渗透。 采用情景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以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通常,教师应在课前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课堂上则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相关句子中、由产生情感传达的语法现象。
比如,
I went and sat on the river bank.
这是一句陈述句。
I went and sat on the river bank as usual.
這也是一句陈述句。两句的基本语义都是一样的。只是后一句加入的as usual 起到的就是情绪渲染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化的语言。
再如,学习这一句:
I not only spoke English very carefully,but very clearly as well.
学生对as well 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不明白。
但只要我们能让学生们明白,
I not only spoke English very carefully,but very clearly.
这部分,其实已经把基本语义表达清楚了,as well的作用,就是情绪渲染。当这样解释时,学生们往往就感到清楚许多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运用演绎法教学语法,若能采用“双任务”的思路,在讲解句子时,不仅把语义解释清楚,而且还能把其中的情感表达、或情绪渲染部分也解释清楚、让学生能感觉清楚,这样,学生们就能容易明白许多语法现象了。毕竟,语言的作用不仅在于传达理性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传播情感。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沟通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因此,学习语法不能光注重客观信息的准确传达,还需要注意语言的情感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1]曹青云.归纳演绎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课堂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