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察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生“创意创作”教学状况,理解他们的思维和方法,对我们的艺术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加州大学推崇探索性研究,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他们对原创性的强调,实质上也是强调创新为作品的灵魂。而他们对作品形象性的重视,是在强调艺术家的个体情感和思考应该以审美的方式在作品中加以呈现。
关键词:加州大学;研究生;创意创作;考察
一、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加州大学对探索性研究的推崇
加州大学在研究生“创意创作”教学方法方面,格外推崇探索性研究。所谓探索性研究,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强调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各种艺术风格开展创意创作探索,二是强调这种创作必须以研究作为基准来有序开展。校方和教师们对学生探索性研究的支持是建立在制度性安排基础上的[1]。
以该校研究生凯特·史太英为例,她课堂创作的部分作品是用树枝和纸描绘出战士的头盔和肩部。她结合自身慢跑的经历来开展创作,认为“安全感是头脑中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是在一些时候,我们不得不让恐惧离开并生活在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之中。”她的雕塑运用不同的技术探索恐惧、保护与安全感的问题。她的一些艺术作品做的类似古代的金属,如一个机器人模样的女性雕塑,描绘出了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柔软的女性。其作品用了湿模技术,这个技术需要把表皮用水打湿,再把它放在一个模具上,才能做出理想的效果。作品名为“无法飞越”,它包括铜管和皮制的心脏,以及一个大的腰部洞穴和一个用厚皮军士装做成的“缝制的边线”。她解释道:“我想要把艺术融入我的生命。”
凯特的毕业设计系列作品是泥块包裹下的五脏六腑,绞扭成肠子一样的金属和皮结合的物件,看上去像埋藏在地底下的铁锈斑斑的殉葬品。做旧效果作为它显著的特色,是将一层泥浆吹干再继续刷第二层,如此反复而形成的。多层并存的泥浆赋予了作品古朴单一的颜色。其中亮点之一就是各种仿制的金属的内脏。各器官如何绞扭才能更有力度和美观,需要她不断尝试。凯特原先是做设计的,所以她对线条、位置的摆放有她独特的审美倾向。有的服装像一个盔甲一样,矗立在桌面上,或像蝙蝠张开的羽翼,笼罩在一块灰色的背景下。她在各种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笔者开展创作时,尝试以个体情感为核心来加以推进。如装置艺术“在痛苦中飞翔”,包含了笔者通过意象表达的审美情感。笔者将艺术品置于一条用手染制成的丝绸河流上的钓鱼线上面,每一个小作品是一个精致的、美丽的雕塑。
二、以创新为作品的灵魂:
加州大学对原创性的强调
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十分看重,他们认为原创性是作品的核心要素,创作时必须以创新为作品灵魂。这一点对我们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毕竟,全面、立体地理解艺术必须从对原创性的推崇开始[2]。
研究生玛丽·泰丝塔用包菜叶子制作平面绘画一样的作品。刚开始,她对于教授们要求寻找出一个严肃的主题来创作出研究生毕业作品而感到困惑,为此她试验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叶子。艺术系的教授们肯定了她的研究方向。她在设计博物馆中展出了一些她的试验作品,比如她第一件包菜叶子做成的艺术作品“对颜色的热爱”,它的反面是用塑料薄片衬垫的。而有的包菜叶子作品背面是用很硬的丝绸衬垫的,对于色彩缤纷的包菜叶子设计来说,丝绸很像第二层皮肤。她设计的所有作品背后都打了灯光,来映衬那些被染了很多种颜色的透明的包菜叶子。她在她的厨房里试验,让叶子在不同时间段沸腾,并且试了不同种类的染料和醋和苏打等添加剂,导致在她作品中的部分叶子上有一些绿色的小泡沫。
瑪丽很喜欢线条流畅的图案,于是她另辟蹊径,把包菜作为她创作的材料,其中流程很复杂,需要多次焖煮,并且晾干数次。她尝试了几种保存的方法,有的材料厚如塑料片,也有的薄如蝉翼。教授芭芭拉觉得厚的包菜艺术品极其不自然,否定了前种方式,于是她只好进一步地研究薄型储藏法。在背面打灯光的情况下,她作品中包菜本身的经络纤毫毕现、弯曲流畅。粗细不一的线条有对比的美感,各不相同的线条伸展方向独具个性。然而,易碎是它的缺点,所以作品需要小心轻放,但它确实犹如一张天然去雕琢的抽象画。黏贴包菜的每一层也需要试验很多方法,不是普通胶水就能解决问题的。于是她进行了深入研究,层叠的植物经脉效果比单独一层要美观得多。但位置的摆放需要审美眼光的判定,乔治教授针对如何摆放能让作品更具艺术美感这一问题对她进行了指导。最后毕业作品展出的时候,在背景打光的映衬下,包菜的经络呈现出河流奔腾的态势,令人惊叹。
另外一个女研究生温蒂在考上加州大学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在一些专业期刊上发表过艺术作品图片。笔者看到她在办公室细心地把一块扎染过的丝绸用镊子一根一根地挑出丝来,然后再把它们用很细的丝线捆扎在一起,一般人需要用放大镜才能做到的事她居然用手就做到了。
三、强调对情感和思考的审美呈现:
对作品创作的形象性的重视
艺术作品需要传达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传达出来,故而创意创作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技巧地将自己的个体情感和思考借助作品形象来呈现。
仍以笔者的“在痛苦中飞翔”创作为例,加州大学的教授建议笔者通过从民间故事去寻找作品的文化资源。笔者尝试采用竹子作为元素,也是为了将自身感受到的中国乡村的温暖气氛呈现出来。在笔者创作“在痛苦中飞翔”的很多装置艺术作品中,如竹子、玻璃碎块、弯曲生锈的铁钉、染色的牙签等,都是为作品增添形象美感的元素。
所谓“以一种事物去指涉另外一种事物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特定艺术意象开展创作时独具韵味的修辞方法[3]。笔者在加州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进行创作。当时我在情感上遇到一些问题,内心深处感到很痛苦,于是不自觉地把它融进了作品里。比如在丝绸布上做了很多破坏,有戳洞、磨边等。这件艺术品,笔者通过用一个人体大小的人台赋型,即将用丝绸和竹子缝好的有线条感的结合物用水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把湿漉漉的布块放置在人台上用布条缠好,再用一根根缝针固定好人台身体曲线处的位置,比如胸部、腰部的曲线就要用多根针固定。接着放在太阳下暴晒,待放置三天后,作品已经成型,再拿开缝针,把它从人台上取下来,放在工作室里,这样作品基本完成了一大半。紧接着就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循环再利用材质进行补充和配合。把有棱角的碎玻璃镶嵌在丝绸上,用胶粘好。有时碎玻璃会割破我的手指,但我浑然不觉,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作品的创作里,抑或心里的悲痛远远超过了手指的疼痛。对比之下,已感觉不到那种切肤之痛了。把弯曲的铁钉从旧木头上拔下来,再放在红色染料里染色。因为钉子上面长年累月结成的铁锈有黏附功能,所以铁钉可以被染成红色,岁月的侵蚀使钉子呈现出多样的外形。然后,再把它们嵌在竹子和丝绸之间,被染色的铁钉如同蠕动的虫子,为作品增添了恐怖的色彩。当时就觉得应该那样放才能表达出我的感受。这段痛苦时期过了后,再让我做类似的作品,我反而做不出来了,因为不想再痛苦下去了。后来的作品已然没有了当时独特的味道,然而巨大的外形增添了作品的体量感。这同时也是因为笔者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如何把作品做得有气势和震撼力,从通过艺术宣泄感情演变成将精神气质展示在作品上。
值得一提的还有笔者的美国同学安妮,她是一个有才华并十分热心的艺术家。安妮在英国出生,因为家乡的羊很多,所以对羊毛记忆深刻,其羊毛毡制作独具一格。乔治教授为此还鼓励她在立体构成课上演练制作过程,以便启发其他同学。她用肥皂水、油等材料把羊毛一层一层地粘起来,在手掌的按压下,羊毛紧密地粘在一起,再用塑料薄膜卷起来按压。她在装置艺术这块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层次的变化、立体构成观念的介入,每次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她对艺术真诚的喜爱让她的生活多姿多彩,而她也努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借助特定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总而言之,对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生“创意创作”教学状况的考察研究,对我们参考借鉴域外艺术类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们围绕研究生的学业成长而给予他们诸多关键性的指点和精神上的引领,学生间互学互动也给作品带来了很多新的亮点,在艺术的道路上研究生们不再独自前行,而是与一群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同行。今日我们正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需要结合自身传统、借鉴域外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瑞香.美国加州大学“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摭谈[J].美与时代(上),2020(10):122-124.
[2]简圣宇.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王朝闻美学探索的学理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96-109.
[3]简圣宇.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发展历程刍议——观念的萌发期到审美转化的起始期[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1(2):251-263.
作者简介:张瑞香,硕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加州大学;研究生;创意创作;考察
一、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加州大学对探索性研究的推崇
加州大学在研究生“创意创作”教学方法方面,格外推崇探索性研究。所谓探索性研究,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强调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各种艺术风格开展创意创作探索,二是强调这种创作必须以研究作为基准来有序开展。校方和教师们对学生探索性研究的支持是建立在制度性安排基础上的[1]。
以该校研究生凯特·史太英为例,她课堂创作的部分作品是用树枝和纸描绘出战士的头盔和肩部。她结合自身慢跑的经历来开展创作,认为“安全感是头脑中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是在一些时候,我们不得不让恐惧离开并生活在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之中。”她的雕塑运用不同的技术探索恐惧、保护与安全感的问题。她的一些艺术作品做的类似古代的金属,如一个机器人模样的女性雕塑,描绘出了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柔软的女性。其作品用了湿模技术,这个技术需要把表皮用水打湿,再把它放在一个模具上,才能做出理想的效果。作品名为“无法飞越”,它包括铜管和皮制的心脏,以及一个大的腰部洞穴和一个用厚皮军士装做成的“缝制的边线”。她解释道:“我想要把艺术融入我的生命。”
凯特的毕业设计系列作品是泥块包裹下的五脏六腑,绞扭成肠子一样的金属和皮结合的物件,看上去像埋藏在地底下的铁锈斑斑的殉葬品。做旧效果作为它显著的特色,是将一层泥浆吹干再继续刷第二层,如此反复而形成的。多层并存的泥浆赋予了作品古朴单一的颜色。其中亮点之一就是各种仿制的金属的内脏。各器官如何绞扭才能更有力度和美观,需要她不断尝试。凯特原先是做设计的,所以她对线条、位置的摆放有她独特的审美倾向。有的服装像一个盔甲一样,矗立在桌面上,或像蝙蝠张开的羽翼,笼罩在一块灰色的背景下。她在各种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笔者开展创作时,尝试以个体情感为核心来加以推进。如装置艺术“在痛苦中飞翔”,包含了笔者通过意象表达的审美情感。笔者将艺术品置于一条用手染制成的丝绸河流上的钓鱼线上面,每一个小作品是一个精致的、美丽的雕塑。
二、以创新为作品的灵魂:
加州大学对原创性的强调
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十分看重,他们认为原创性是作品的核心要素,创作时必须以创新为作品灵魂。这一点对我们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毕竟,全面、立体地理解艺术必须从对原创性的推崇开始[2]。
研究生玛丽·泰丝塔用包菜叶子制作平面绘画一样的作品。刚开始,她对于教授们要求寻找出一个严肃的主题来创作出研究生毕业作品而感到困惑,为此她试验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叶子。艺术系的教授们肯定了她的研究方向。她在设计博物馆中展出了一些她的试验作品,比如她第一件包菜叶子做成的艺术作品“对颜色的热爱”,它的反面是用塑料薄片衬垫的。而有的包菜叶子作品背面是用很硬的丝绸衬垫的,对于色彩缤纷的包菜叶子设计来说,丝绸很像第二层皮肤。她设计的所有作品背后都打了灯光,来映衬那些被染了很多种颜色的透明的包菜叶子。她在她的厨房里试验,让叶子在不同时间段沸腾,并且试了不同种类的染料和醋和苏打等添加剂,导致在她作品中的部分叶子上有一些绿色的小泡沫。
瑪丽很喜欢线条流畅的图案,于是她另辟蹊径,把包菜作为她创作的材料,其中流程很复杂,需要多次焖煮,并且晾干数次。她尝试了几种保存的方法,有的材料厚如塑料片,也有的薄如蝉翼。教授芭芭拉觉得厚的包菜艺术品极其不自然,否定了前种方式,于是她只好进一步地研究薄型储藏法。在背面打灯光的情况下,她作品中包菜本身的经络纤毫毕现、弯曲流畅。粗细不一的线条有对比的美感,各不相同的线条伸展方向独具个性。然而,易碎是它的缺点,所以作品需要小心轻放,但它确实犹如一张天然去雕琢的抽象画。黏贴包菜的每一层也需要试验很多方法,不是普通胶水就能解决问题的。于是她进行了深入研究,层叠的植物经脉效果比单独一层要美观得多。但位置的摆放需要审美眼光的判定,乔治教授针对如何摆放能让作品更具艺术美感这一问题对她进行了指导。最后毕业作品展出的时候,在背景打光的映衬下,包菜的经络呈现出河流奔腾的态势,令人惊叹。
另外一个女研究生温蒂在考上加州大学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在一些专业期刊上发表过艺术作品图片。笔者看到她在办公室细心地把一块扎染过的丝绸用镊子一根一根地挑出丝来,然后再把它们用很细的丝线捆扎在一起,一般人需要用放大镜才能做到的事她居然用手就做到了。
三、强调对情感和思考的审美呈现:
对作品创作的形象性的重视
艺术作品需要传达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传达出来,故而创意创作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技巧地将自己的个体情感和思考借助作品形象来呈现。
仍以笔者的“在痛苦中飞翔”创作为例,加州大学的教授建议笔者通过从民间故事去寻找作品的文化资源。笔者尝试采用竹子作为元素,也是为了将自身感受到的中国乡村的温暖气氛呈现出来。在笔者创作“在痛苦中飞翔”的很多装置艺术作品中,如竹子、玻璃碎块、弯曲生锈的铁钉、染色的牙签等,都是为作品增添形象美感的元素。
所谓“以一种事物去指涉另外一种事物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特定艺术意象开展创作时独具韵味的修辞方法[3]。笔者在加州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进行创作。当时我在情感上遇到一些问题,内心深处感到很痛苦,于是不自觉地把它融进了作品里。比如在丝绸布上做了很多破坏,有戳洞、磨边等。这件艺术品,笔者通过用一个人体大小的人台赋型,即将用丝绸和竹子缝好的有线条感的结合物用水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把湿漉漉的布块放置在人台上用布条缠好,再用一根根缝针固定好人台身体曲线处的位置,比如胸部、腰部的曲线就要用多根针固定。接着放在太阳下暴晒,待放置三天后,作品已经成型,再拿开缝针,把它从人台上取下来,放在工作室里,这样作品基本完成了一大半。紧接着就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循环再利用材质进行补充和配合。把有棱角的碎玻璃镶嵌在丝绸上,用胶粘好。有时碎玻璃会割破我的手指,但我浑然不觉,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作品的创作里,抑或心里的悲痛远远超过了手指的疼痛。对比之下,已感觉不到那种切肤之痛了。把弯曲的铁钉从旧木头上拔下来,再放在红色染料里染色。因为钉子上面长年累月结成的铁锈有黏附功能,所以铁钉可以被染成红色,岁月的侵蚀使钉子呈现出多样的外形。然后,再把它们嵌在竹子和丝绸之间,被染色的铁钉如同蠕动的虫子,为作品增添了恐怖的色彩。当时就觉得应该那样放才能表达出我的感受。这段痛苦时期过了后,再让我做类似的作品,我反而做不出来了,因为不想再痛苦下去了。后来的作品已然没有了当时独特的味道,然而巨大的外形增添了作品的体量感。这同时也是因为笔者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如何把作品做得有气势和震撼力,从通过艺术宣泄感情演变成将精神气质展示在作品上。
值得一提的还有笔者的美国同学安妮,她是一个有才华并十分热心的艺术家。安妮在英国出生,因为家乡的羊很多,所以对羊毛记忆深刻,其羊毛毡制作独具一格。乔治教授为此还鼓励她在立体构成课上演练制作过程,以便启发其他同学。她用肥皂水、油等材料把羊毛一层一层地粘起来,在手掌的按压下,羊毛紧密地粘在一起,再用塑料薄膜卷起来按压。她在装置艺术这块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层次的变化、立体构成观念的介入,每次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她对艺术真诚的喜爱让她的生活多姿多彩,而她也努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借助特定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总而言之,对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生“创意创作”教学状况的考察研究,对我们参考借鉴域外艺术类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们围绕研究生的学业成长而给予他们诸多关键性的指点和精神上的引领,学生间互学互动也给作品带来了很多新的亮点,在艺术的道路上研究生们不再独自前行,而是与一群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同行。今日我们正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需要结合自身传统、借鉴域外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瑞香.美国加州大学“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摭谈[J].美与时代(上),2020(10):122-124.
[2]简圣宇.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王朝闻美学探索的学理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96-109.
[3]简圣宇.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发展历程刍议——观念的萌发期到审美转化的起始期[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1(2):251-263.
作者简介:张瑞香,硕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