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39-02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造就愉快、和谐、自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效果优质、高效、低耗、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导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用正确的教学手段,采用实际操作,直观演示、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兴趣的动力,落实“乐学”的目标,变“负担”为乐趣,化外在的“动机”为自觉的追求。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编一个谜语:“看起来像座塔,一笔、二笔、三笔随你画,日常生活中常见它。”学生边画边猜,激发了兴趣,待学生猜出后,再讲授新课。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5、50、500,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于’把三个数连起来。”经过思考,学生得出:5米=50分米=500厘米,5元=50角=500分。师又问:“你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的各式表示出来吗?”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最后老师问:“5、5.0、5.00这些数大小能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时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教师把握时机,把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情境中去。
二、导思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教师在课堂中既要管教,要管学,不但使学生懂得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境,创造思维的机会。激发思维的兴趣,把数学结论实际问题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对象。如教学第三册的乘加、乘减时,求一共有几个樱桃? 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图意,引导学生列
出算式:4+4+3,接着老师又问:“还有其他方法吗?”一时激起千层浪,有的嘀咕:要是没有最后一组,就可以用乘法计算。有的说:要是最后一组也是4个樱桃就好算了。通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学生很快就列出4×2+3、4×3-1的式子。又如教学8+9的口算方法时,师问:“你怎样想的?”有的说:“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加7得17”。还有的说:“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加7得17。”说来说去,总是离不开凑十法。师再暗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很快想出答案吗?”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根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8加9也可以想9加8得17。教学应用题时,应让学生懂得解题思路:①从条件入手:已知什么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怎样解?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解法最好?②从问题入手: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最好?学生掌握了学法——成功率高——信心增强——进一步探索——再次成功,形成良性循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言
语言是物质思维的形成,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提供“说”的机会,创造“说”的氛围,根据教材内容可让他们看物说、看图说、动手操作说、看演示说、看线段图说,还可以围绕教学特点,让他们说题中的情节,说条件,说问题、说思路、说算理、说选择算法的依据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模仿着说。模仿着说是说话的初级阶段,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可以采用学生模仿老师说,也可以采用学困生模仿优生说。通常这种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较适宜。
启发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有较大的进步,但要他们独立着说还有一定的困难,此时,还需老师的点拨、暗示。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70+20)时,首先引导学生想270可以分成几个百和几个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请学生用“先、再、最后”把这句话连起来。
创造着说。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让他们创造着说。如看图编道应用题(图中有8只白兔,4只黑兔)图一出现,学生的发言可热烈了。有的说:“饲养组养了8只白兔,4只黑兔,一共养了多少只兔?”还有的说:“饲养组养了8只白兔,4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发散了思维,丰富了语言,用创新的语言表达了创新的思维。
四、导创
未来的人才,应该是有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一代新型人才。因此,从小,从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多想、多画、多做,勇于质疑问难,乐于标新立异,善于找出窍门,敢于向老师和书本挑战。
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教师应善于变换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一(1)有25个女生,20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学生?当学生解答完后,又问:如果把问题改成:女生比男生多几个?该怎样解?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进行多题一解的训练。如:(1)苹果有10个,梨有8个,苹果比梨多几个?(2)苹果有10个,梨有8个,梨比苹果少几个?(3)苹果有10个,梨有8个,苹果拿走几个就和梨同样多?……使学生明白,这些题目的数量关系、解法都一样,只是叙述方式不同而已。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除了让学生会算,会解外,还要达到巧解(即找到最佳的思路解题)如比较的大小时,可以引导学生用:①化同分母。②化同分子。③化小数(可以用分子÷分母,也可用分母÷分子)。④同时除以一个数。⑤交叉相乘(即17×5、4×23)……等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教师导得好,学生才学得主动,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造就愉快、和谐、自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效果优质、高效、低耗、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导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用正确的教学手段,采用实际操作,直观演示、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兴趣的动力,落实“乐学”的目标,变“负担”为乐趣,化外在的“动机”为自觉的追求。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编一个谜语:“看起来像座塔,一笔、二笔、三笔随你画,日常生活中常见它。”学生边画边猜,激发了兴趣,待学生猜出后,再讲授新课。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5、50、500,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于’把三个数连起来。”经过思考,学生得出:5米=50分米=500厘米,5元=50角=500分。师又问:“你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的各式表示出来吗?”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最后老师问:“5、5.0、5.00这些数大小能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时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教师把握时机,把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情境中去。
二、导思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教师在课堂中既要管教,要管学,不但使学生懂得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境,创造思维的机会。激发思维的兴趣,把数学结论实际问题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对象。如教学第三册的乘加、乘减时,求一共有几个樱桃? 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图意,引导学生列
出算式:4+4+3,接着老师又问:“还有其他方法吗?”一时激起千层浪,有的嘀咕:要是没有最后一组,就可以用乘法计算。有的说:要是最后一组也是4个樱桃就好算了。通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学生很快就列出4×2+3、4×3-1的式子。又如教学8+9的口算方法时,师问:“你怎样想的?”有的说:“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加7得17”。还有的说:“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加7得17。”说来说去,总是离不开凑十法。师再暗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很快想出答案吗?”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根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8加9也可以想9加8得17。教学应用题时,应让学生懂得解题思路:①从条件入手:已知什么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怎样解?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解法最好?②从问题入手: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最好?学生掌握了学法——成功率高——信心增强——进一步探索——再次成功,形成良性循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言
语言是物质思维的形成,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提供“说”的机会,创造“说”的氛围,根据教材内容可让他们看物说、看图说、动手操作说、看演示说、看线段图说,还可以围绕教学特点,让他们说题中的情节,说条件,说问题、说思路、说算理、说选择算法的依据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模仿着说。模仿着说是说话的初级阶段,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可以采用学生模仿老师说,也可以采用学困生模仿优生说。通常这种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较适宜。
启发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有较大的进步,但要他们独立着说还有一定的困难,此时,还需老师的点拨、暗示。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70+20)时,首先引导学生想270可以分成几个百和几个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请学生用“先、再、最后”把这句话连起来。
创造着说。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让他们创造着说。如看图编道应用题(图中有8只白兔,4只黑兔)图一出现,学生的发言可热烈了。有的说:“饲养组养了8只白兔,4只黑兔,一共养了多少只兔?”还有的说:“饲养组养了8只白兔,4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发散了思维,丰富了语言,用创新的语言表达了创新的思维。
四、导创
未来的人才,应该是有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一代新型人才。因此,从小,从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多想、多画、多做,勇于质疑问难,乐于标新立异,善于找出窍门,敢于向老师和书本挑战。
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教师应善于变换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一(1)有25个女生,20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学生?当学生解答完后,又问:如果把问题改成:女生比男生多几个?该怎样解?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进行多题一解的训练。如:(1)苹果有10个,梨有8个,苹果比梨多几个?(2)苹果有10个,梨有8个,梨比苹果少几个?(3)苹果有10个,梨有8个,苹果拿走几个就和梨同样多?……使学生明白,这些题目的数量关系、解法都一样,只是叙述方式不同而已。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除了让学生会算,会解外,还要达到巧解(即找到最佳的思路解题)如比较的大小时,可以引导学生用:①化同分母。②化同分子。③化小数(可以用分子÷分母,也可用分母÷分子)。④同时除以一个数。⑤交叉相乘(即17×5、4×23)……等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教师导得好,学生才学得主动,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