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化学新课标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或从化学问题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课本是一套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学生亲历的过程,加强知识探究的力度。探究式课堂教学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实践过程。
笔者就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谈些看法与体会。
一、建立探究式教学模式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被人们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重建课堂,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案例
新课程教材在设计上与以前的教材大不相同,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下面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为例,对此课题的流程、要求、实验、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之一:温故而求“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回忆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提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总体积的0.03%,比起氧气微不足道,我们可否把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去?
学生对此问题会议论纷纷,学生运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学到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进行丰富的想象,能够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的重要性。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部动力,这时引入新课“二氧化碳”,对学生而言,倍感亲切,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到新鲜有趣,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以高涨的求知欲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与教师一同走进知识的海洋。
教学过程之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应该是教师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得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推导得到新知识。
[提问]:依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回答:二氧化碳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首先对于上面的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然后仿照前面所学氧气的物理性质的顺序有条理地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很快地总结。虽然有一些学生条理不太清楚,但通过大家一起补充和完善,也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最后教师设计一些生活常识性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投影)解释下列问题:
①影视舞台所营造的云雾缭绕、如临仙境的场景和高科技的人工降雨为什么需要干冰?
②你知道实验室中如何收集二氧化碳吗?
学生对这些只要认真看书、动脑思考就可较圆满回答出的问题,表现十分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肯定他们的自主学习结果,使学生具有成功感。
教学过程之三:重视实验、体验探索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提问:你会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会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要整合第一章所学过O2的知识及自然课中学到的CO2的知识。在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
学生回答如下:
学生甲:用两根燃着的火柴梗分别插入充满O2和CO2气体的瓶中,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火柴燃烧更旺则证明瓶中是O2;火柴熄灭则瓶中是CO2。
学生乙:把两只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入充满O2和CO2气体的瓶中,活的时间长的一瓶为O2,时间短的一瓶是CO2。
学生丙:分别往充满O2和CO2气体的瓶中倾倒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变浑浊的一瓶为CO2。
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和参考,总结如下:
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 Ca(OH)2=CaCO3 ↓ H2O)
这种以“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学做合一”中尝试到由探索自然奥秘带来的成功喜悦。此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提供给学生一种从没见过的新方法—紫色石蕊溶液鉴别。
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解释实验现象,结果教师刚讲解完实验,学生就领悟到教师所提的第四种鉴别方法,并得出二氧化碳的第四条化学性质: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教学过程之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所学知识并不是纯理论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投影)用你所学过的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了使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为什么常常需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②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含量较大,在进入菜窖之前,应怎样做才安全?
③根据所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生经回顾、讨论、分析后可以很快回答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总结性较强,确实为难了部分学生,但这是一次在学生探索验证之后的总结能力培养,教师应不断地提示、启发,部分思维较强的学生最终可完整的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在回答完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用投影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①二氧化碳可以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作气肥。③干冰可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④二氧化碳是一种工业原料。
三、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开展探究性学习,体悟探究的成就感
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他们创新的过程。成立化学探究性学习小组,经过实验探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成小论文,组内交流讨论,这样既体验到思考探索的过程,也体验到探究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悟到了探究的收获和成就感。不要视学生上网为不务正业。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正确加以引导,布置明确课题,有条件的学生都能圆满完成任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及时将有关化学信息的网址告诉同学们,如www.pep.com.cn(人教网),www.cbe21.com.cn(中基网),www.chembbs.net(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网)等,在家长的监督下,每周上网一小时查阅本周学习内容,以使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不少同学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训练。
专题系列之一:《空气·环境·人类》专题。学生了解到相关内容:空气污染(收集或考察一氧化碳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情况,以讲座或墙报等形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专题系列之二:《水·环境·人类》专题——学生了解到相关内容:水资源保护法;水的污染与防治;调查本地水资源情况……
专题系列之三:《能源·环境·人类》专题——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撰写有关能源的小论文。
四、教学中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并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例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设计,我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是把重点落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如:教学中通过增设“无中生有”“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过程中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化学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具有很强的调控性。由于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然,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这种反思也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后的反思:
(1)反思所得: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自身受到什么启示?组织教学中有何新见解?
(2)反思所失:对教材的处理、板书的设计、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教法的采用等,课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否存在缺点和错误的地方?
(3)反思教学效果: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如何?所选的例题是否典型?问题设置是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作业的设置是否有层次?等等。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即探究)中学习化学,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只能在各个单元中结合课题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由于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在各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当然,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有力保障。探究式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个体的自由、个性的张扬,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八中学)
笔者就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谈些看法与体会。
一、建立探究式教学模式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被人们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重建课堂,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案例
新课程教材在设计上与以前的教材大不相同,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下面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为例,对此课题的流程、要求、实验、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之一:温故而求“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回忆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提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总体积的0.03%,比起氧气微不足道,我们可否把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去?
学生对此问题会议论纷纷,学生运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学到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进行丰富的想象,能够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的重要性。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部动力,这时引入新课“二氧化碳”,对学生而言,倍感亲切,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到新鲜有趣,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以高涨的求知欲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与教师一同走进知识的海洋。
教学过程之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应该是教师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得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推导得到新知识。
[提问]:依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回答:二氧化碳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首先对于上面的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然后仿照前面所学氧气的物理性质的顺序有条理地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很快地总结。虽然有一些学生条理不太清楚,但通过大家一起补充和完善,也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最后教师设计一些生活常识性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投影)解释下列问题:
①影视舞台所营造的云雾缭绕、如临仙境的场景和高科技的人工降雨为什么需要干冰?
②你知道实验室中如何收集二氧化碳吗?
学生对这些只要认真看书、动脑思考就可较圆满回答出的问题,表现十分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肯定他们的自主学习结果,使学生具有成功感。
教学过程之三:重视实验、体验探索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提问:你会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会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要整合第一章所学过O2的知识及自然课中学到的CO2的知识。在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
学生回答如下:
学生甲:用两根燃着的火柴梗分别插入充满O2和CO2气体的瓶中,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火柴燃烧更旺则证明瓶中是O2;火柴熄灭则瓶中是CO2。
学生乙:把两只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入充满O2和CO2气体的瓶中,活的时间长的一瓶为O2,时间短的一瓶是CO2。
学生丙:分别往充满O2和CO2气体的瓶中倾倒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变浑浊的一瓶为CO2。
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和参考,总结如下:
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 Ca(OH)2=CaCO3 ↓ H2O)
这种以“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学做合一”中尝试到由探索自然奥秘带来的成功喜悦。此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提供给学生一种从没见过的新方法—紫色石蕊溶液鉴别。
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解释实验现象,结果教师刚讲解完实验,学生就领悟到教师所提的第四种鉴别方法,并得出二氧化碳的第四条化学性质: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教学过程之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所学知识并不是纯理论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投影)用你所学过的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了使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为什么常常需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②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含量较大,在进入菜窖之前,应怎样做才安全?
③根据所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生经回顾、讨论、分析后可以很快回答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总结性较强,确实为难了部分学生,但这是一次在学生探索验证之后的总结能力培养,教师应不断地提示、启发,部分思维较强的学生最终可完整的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在回答完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用投影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①二氧化碳可以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作气肥。③干冰可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④二氧化碳是一种工业原料。
三、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开展探究性学习,体悟探究的成就感
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他们创新的过程。成立化学探究性学习小组,经过实验探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成小论文,组内交流讨论,这样既体验到思考探索的过程,也体验到探究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悟到了探究的收获和成就感。不要视学生上网为不务正业。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正确加以引导,布置明确课题,有条件的学生都能圆满完成任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及时将有关化学信息的网址告诉同学们,如www.pep.com.cn(人教网),www.cbe21.com.cn(中基网),www.chembbs.net(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网)等,在家长的监督下,每周上网一小时查阅本周学习内容,以使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不少同学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训练。
专题系列之一:《空气·环境·人类》专题。学生了解到相关内容:空气污染(收集或考察一氧化碳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情况,以讲座或墙报等形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专题系列之二:《水·环境·人类》专题——学生了解到相关内容:水资源保护法;水的污染与防治;调查本地水资源情况……
专题系列之三:《能源·环境·人类》专题——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撰写有关能源的小论文。
四、教学中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并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例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设计,我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是把重点落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如:教学中通过增设“无中生有”“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过程中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化学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具有很强的调控性。由于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然,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这种反思也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后的反思:
(1)反思所得: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自身受到什么启示?组织教学中有何新见解?
(2)反思所失:对教材的处理、板书的设计、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教法的采用等,课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否存在缺点和错误的地方?
(3)反思教学效果: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如何?所选的例题是否典型?问题设置是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作业的设置是否有层次?等等。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即探究)中学习化学,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只能在各个单元中结合课题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由于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在各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当然,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有力保障。探究式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个体的自由、个性的张扬,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