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研究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ke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这30年间,我国的体育制度伴随着整修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步的完善和成熟。我们为30年来取得的教育领域的巨大成就而自豪和欣喜,同时又深深的感到:对30年体育制度变迁的历程,有必要认真地加以系统剖析和理论总结。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及数理统计法对30逾年中国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研究,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特征,挖掘其制度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教育、体育背景,探寻影响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阻力因素,深刻分析目前中国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从这些方面讲,本课题对于高校体育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制度的恢复与部分改革阶段(1977~1992年)
  (一)高校体育制度发展的社会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由于“两个凡是”的思想的束缚,未能对1957年以来发展起来而在“文革”中大肆泛滥的“左”的思潮加以纠正,国家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正是在这种决定命运的历史关头,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1981年间,党中央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到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作用。
  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十多年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趋于完善。改革开放使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根本区别于已经过时的苏联僵化模式和“左”的教条主义,从而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高校体育制度发展的教育、体育背景
  为了适应和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很多方面给予了详细地论述。在教学方面,指出要改革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我国已开始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且日趋稳定、成熟的教育政策不断上升为教育法律。
  1992年中共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体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从1978~1992年间,发生的体育大事件总计154件,比文化大革命期间多了近10倍。
  (三)高校体育制度在恢复与部分改革阶段的特征分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体育在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也有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出台,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在体育教学上,教育部重新编订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在教学中采用自编教材。此后,开始使用全国统编的普通高校体育教材。
  1990年10月11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视力状况及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作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接受體育教育的个体评价标准和学生能否毕业的必备条件,对于鼓励学生经常锻炼身体,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高校体育制度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5年)
  (一)高校体育制度发展的社会背景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彻底冲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从理论上,也从政治上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在改革目标上的争论,为改革铺平了道路。
  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令国人振奋的就是中国经历15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意味着中国将要经历世界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要面临着世界经济新规则的挑战,意味着中国将无可避免地承担自身体制改革带来的阵痛。
  二十世纪90年代在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同时,我国还出台了一些重大的教育政策。其中突出的是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这是党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文献。《纲要》强调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它在对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清晰的分析之后,明确提出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并就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实施方略。《纲要》也进一步强调加强教育的法制建设,努力推进依法治教,所以它对90年代教育立法工作亦具有指导性意义。
  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方面的根本大法,对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关于教育制度,总则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随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为适应21世纪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1998年12月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1月施行。行动计划要求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我国群众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确立了到20世纪末和2010年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全民健身活动,既有形成制度的大型群体竞赛,也有社区、居委会、家庭等的小型、经常性群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1995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体育法》。《体育法》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体育法律,它明确了公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基本规范,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纲领和总章程。
  进入新世纪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实行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体育制度在快速发展阶段的特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高校体育的一系列制度的出台都渗透着这样一个理念,即高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
  就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言,高校从1986年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之初的52所,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200多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竞技运动水平在不断提高。2005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保证了高校竞技运动水平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高校体育制度的改革创新阶段(2006年至今)
  (一)高校体育制度改革创新阶段的社会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学学校体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系列性变革。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就在同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问世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6年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性、兴趣性、主体性和个体性四个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不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结构体系,还是在教学时数的规定方面、评价体系上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高校体育制度改革创新阶段的特征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各地认真组织推广试行,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07年出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中的具体应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體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意识到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五、总结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体育在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忧虑。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锻炼能力的增强还存在若干不足,这些不足导致高校学生体质的某些指标还处于下降趋势。另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还面临经费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高校体育的发展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总之,制度变迁是一个充满曲折、复杂的过程。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很多。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非正式制度、组织障碍、高校体育改革的认知、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进程,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着整个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最终阻碍高校体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不容忽视,只有从以上诸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才能把握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精髓,使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沿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0DB296)。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2.7.22.
  [2] 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R].体育科学.2001.21(3):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R].文汇报.2001.3.18.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
  [5] 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1960.
其他文献
一、概论  (一)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等,其中电视、报纸、广播和期刊被公认为是主要的类型,结合CMMS相关信息能够发现:在城市居民影响力方面而言,四大媒体产生了层次非常清楚的地位排序。另外电视被当作第一媒体,报纸被当作第二媒体,随之為广播和杂志。但是网络水平不断提高,慢慢变作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体育信息  体育信息指与体育活动相关的
现代踢毽运动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两个项目,是在整理我国民间踢毽游戏基础上经过改进、发展而成的民族体育运动。它既保留、继承了古代民间踢毽游戏的技艺特征,富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又吸收了现代竞技运动的基本特点,成为传统性与竞技性兼融的新型体育运动。  由于现代踢毽这一新兴体育项类的发展历史不长,在前进过程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探索和研究,有必要对其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现阻碍和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
目的探讨溶骨性骨代谢增高病灶的SPECT/CT骨显像特点及与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伴发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99Tcm-MDP SPECT/CT图像,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60.52±6.85)岁,在分析骨代谢增高病灶图像特点的同时,探讨其放射性核素摄取的靶/本底比值(L/B)与CT值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1例患者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