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法被数学教师频频应用于课堂,利用问题牵引课堂教学,层层设问,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同时也按教师预设的思路一步步地实现知识的堆积,课堂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极其有限。我认为,课堂应该给学生留下或多或少的疑问,讓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去,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是高效的课堂。作为数学教师,巧妙运用问题教学法,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提出切合生活现实的问题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仅是教学的起点,更是学生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与学习的起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首先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恰当地提出让他们愿意去解决并想方设法去解决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精彩”但“学生解决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尴尬场面。数学问题不应是空洞的、人为制造的,应是源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可亲的富有情境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善于结合实际,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背景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面对生活化的问题,学生的解题欲望会空前高涨,由此激活并调动自身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就能由此及彼地产生一个个想法,在这种广泛的知识迁移中,对数学问题就会有一种深入的感受和认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 问题设计要有诱惑性
问题的提出要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问题必须具备诱惑性,要引入矛盾对比、逐层深入。在提问中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尽量少用“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要不要”、“行不行”等诸如此类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对问题作“是”或“否”的简短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压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积极性。要多一些“怎么办” “为什么”等形式的发散性提问。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要多种多样,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思维活动中找出不同的方法和答案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但这也需要教师把握问题的深浅度,问题过深,会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思维受到抑制,自然无解题之良方。问题太浅,又会使学生产生形同嚼蜡的感觉,索然无味,思维激不起波澜。恰如其分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了”。
3.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成功不是消灭了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这种“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往往是创新思维萌芽的土壤。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才会求新求异,大胆猜想、质疑和提问。其次,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技巧,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如引导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有意识地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 提示规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教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运用以旧带新、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或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做好练习反馈、归纳小结,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
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层次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归纳或小结,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小结应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思维。
总之,应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用得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轻松、愉快,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探究的艰辛的同时,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收稿日期:2011-02-26
1.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提出切合生活现实的问题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仅是教学的起点,更是学生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与学习的起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首先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恰当地提出让他们愿意去解决并想方设法去解决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精彩”但“学生解决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尴尬场面。数学问题不应是空洞的、人为制造的,应是源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可亲的富有情境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善于结合实际,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背景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面对生活化的问题,学生的解题欲望会空前高涨,由此激活并调动自身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就能由此及彼地产生一个个想法,在这种广泛的知识迁移中,对数学问题就会有一种深入的感受和认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 问题设计要有诱惑性
问题的提出要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问题必须具备诱惑性,要引入矛盾对比、逐层深入。在提问中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尽量少用“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要不要”、“行不行”等诸如此类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对问题作“是”或“否”的简短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压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积极性。要多一些“怎么办” “为什么”等形式的发散性提问。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要多种多样,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思维活动中找出不同的方法和答案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但这也需要教师把握问题的深浅度,问题过深,会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思维受到抑制,自然无解题之良方。问题太浅,又会使学生产生形同嚼蜡的感觉,索然无味,思维激不起波澜。恰如其分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了”。
3.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成功不是消灭了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这种“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往往是创新思维萌芽的土壤。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才会求新求异,大胆猜想、质疑和提问。其次,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技巧,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如引导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有意识地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 提示规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教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运用以旧带新、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或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做好练习反馈、归纳小结,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
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层次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归纳或小结,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小结应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思维。
总之,应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用得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轻松、愉快,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探究的艰辛的同时,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收稿日期:201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