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还能够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十分重要。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才会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方法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3-0082-02
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受到很大影响。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还能够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十分重要。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数学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师首先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同时,还要对学习方法适当地概括总结,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并且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学习内容中去。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注意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积极获取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抓好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可以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学生是否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则决定着预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能不能看懂例题,有什么困难,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3.做两道尝试题目,看看能不能做出来,存在的困难是什么。这样的预习方法要反复练习,形成习惯和能力。教师上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就能够知道学习的困难在哪里,也就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听课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将会极大的提高听课效率。
二、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利用教具和学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在动手操作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观察和比较,及时进行分类和抽象概括,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要指导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探究。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也有的同学则对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换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在动手操作中,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但最终都得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们亲自参与活动,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他们的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概括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教会学生数学思考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思维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掌握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方法。同时,还要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即数学思想。如:可逆性思想、转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代入的思想等。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先让学生填写右面的表格。
列出表格后,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自主归纳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方法
学生的积极思维通常是从疑问开始的,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要从学会提出问题开始。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还可以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好。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先出示题目:
这时同学们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纷纷举手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于是我板书课题“倒数”。接着让同学们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观察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于是同学们回答: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进一步归纳出求倒数的方法: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零除外)调换位置。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调换位置。那小数和带分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呢”?这时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会提问,教师就需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们从不会问到会问,从会问到善问。此外,要对学生思维方向进行引导,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向去质疑,如“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等等”。
五、教給学生“迁移”的方法
迁移是一种学习的普遍现象,是学生在适当的条件下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现象。小学数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四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乘数是一、二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类推出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又如,在学习求正方体的体积时,先让学生计算任意长宽高的长方体体积,再通过动画将长方体变为正方体,计算长方体体积变成计算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的体积,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求正方体的体积,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由此可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创设迁移情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六、教给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
数学计算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结果的唯一性特点,小学生必须掌握自己检查核对结果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重视检查和验算,这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要特别加强学生对检查和验算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必须百分之百正确的观点。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些检查验算的方法,同时,要充分运用估算等策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错题,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从反面吸取教训。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才会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教会学生学习方面,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建玲.《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
[2]程明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育教学论坛》,2013
作者简介:
俞慧兰(1963-),女,汉族,甘肃古浪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方法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3-0082-02
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受到很大影响。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还能够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十分重要。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数学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师首先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同时,还要对学习方法适当地概括总结,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并且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学习内容中去。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注意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积极获取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抓好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可以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学生是否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则决定着预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能不能看懂例题,有什么困难,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3.做两道尝试题目,看看能不能做出来,存在的困难是什么。这样的预习方法要反复练习,形成习惯和能力。教师上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就能够知道学习的困难在哪里,也就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听课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将会极大的提高听课效率。
二、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利用教具和学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在动手操作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观察和比较,及时进行分类和抽象概括,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要指导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探究。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也有的同学则对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换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在动手操作中,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但最终都得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们亲自参与活动,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他们的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概括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教会学生数学思考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思维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掌握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方法。同时,还要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即数学思想。如:可逆性思想、转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代入的思想等。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先让学生填写右面的表格。
列出表格后,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自主归纳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方法
学生的积极思维通常是从疑问开始的,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要从学会提出问题开始。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还可以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好。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先出示题目:
这时同学们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纷纷举手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于是我板书课题“倒数”。接着让同学们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观察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于是同学们回答: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进一步归纳出求倒数的方法: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零除外)调换位置。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调换位置。那小数和带分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呢”?这时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会提问,教师就需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们从不会问到会问,从会问到善问。此外,要对学生思维方向进行引导,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向去质疑,如“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等等”。
五、教給学生“迁移”的方法
迁移是一种学习的普遍现象,是学生在适当的条件下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现象。小学数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四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乘数是一、二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类推出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又如,在学习求正方体的体积时,先让学生计算任意长宽高的长方体体积,再通过动画将长方体变为正方体,计算长方体体积变成计算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的体积,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求正方体的体积,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由此可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创设迁移情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六、教给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
数学计算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结果的唯一性特点,小学生必须掌握自己检查核对结果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重视检查和验算,这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要特别加强学生对检查和验算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必须百分之百正确的观点。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些检查验算的方法,同时,要充分运用估算等策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错题,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从反面吸取教训。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才会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教会学生学习方面,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建玲.《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
[2]程明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育教学论坛》,2013
作者简介:
俞慧兰(1963-),女,汉族,甘肃古浪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