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学生在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精神、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心理学学科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春期中后期的许多特点,因此从大学生的心里健康从以下几个标准来参考:第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否正常是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第二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和积极的心态,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三意志健全,意志比较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学习生活上的活动都有预期目标和处理方法。第四人格完整, 就是指自己的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凋一致的。第五人际关系和谐,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体现,所以和谐的人际交往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第六适应能力强,这一能力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上的自卑心理
这一表现是贫困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家里经济的关系,每天要为伙食费担忧,和那些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一比较难免会出现落差。从而造成精神上的不自信和自卑。
2.学习上的厌烦心理
有的学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无视校规校纪随外出打工,影响学业。一部分人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对生活和学习失去动力和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上陷入恶性循环。
3.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
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融入到集体当中,自己内心有意封闭,故意疏远同学。这使他们比其他人更成熟、更敏感,一不小心,就会被伤害。
4.抑郁、孤僻心理
由于贫困生表现自卑、缺乏自信心,和人交往过程中也不说话,内心担忧谈到家庭话题,所以很少主动交流,独来独往,有的甚至因此造成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三、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环境对心里的影响
大学校园高消费的刺激,大学生消费模式的转变,无形给贫困生造成了心里影响。使他们觉得金钱决定论的重要性;所以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一些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的帮助和自身的一些不足,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一些心里问题。一些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也在一些方面影响了贫困生心里,一些赞助贫困生企业,以其为切入点为自己谋利而不顾学生自尊;使学生在精神上挫伤,加重自卑心理。
家庭困难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这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带来很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在这方面非常的突出,使得学生学习思想不集中,心里为了生活忧郁,自卑、不和同学交流;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消费意识加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和同学在一起出手大方,追求享乐;而贫困大学生要省吃俭用,精细打算才能生活;通过一对比在心理上就产生产生强烈的自卑、封闭心理等。
2.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长期以来,各级各类中小学对学生的成绩看的比较重而忽视了思想方面的教育。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独立性比较强,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内心产生不知所措,毫无准备,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3.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中有的人存在人格缺陷,行为表现为孤僻、冷漠、急躁、冲动、虚荣、什么事要以自己为中心等。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和科学,比较严重的导致人格障碍。贫困大学生交往能力缺乏,不主动和别人沟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保障。理想与现实矛盾,每一名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对大学充满了美好的画面,然而,进入大学和心中所想相差太远;导致大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物质上给予大力资助
学校相关部门就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就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落实。比如助学贷款、奖学金政策、助学金、勤工俭学活动等。集中社会力量和相关政策帮助贫困学生,以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但在操作上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
2.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引导
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提升抗压和挫折能力,关心他们,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还需自身的努力,不能一味地享受国家政策。加大精神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做好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
根据贫困生的心里问题,学校做到点面配合,比如,专题讲座、组织班会、讨论赛、心里知识竞赛、个人典型案例等形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观。促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敢于接受,敢于挑戰的心态。开展一些受助活动,使他们明白社会还有一些更苦的人没有得到帮助,使他们明白要在社会中升华自己。
4.建立并逐步完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随着大学生的扩招,贫困生也相应增加,国家也采取相关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各级部门也加大力度,落实相关的经济资助政策,建立一套全新的立体混合式大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贷、助、减等多种综合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还设立各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而且奖金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学校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让他们既可以解决一点经济困难,又能锻炼自己。
结论: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揭示了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心里的影响,家庭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开元.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2]焦新.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工作要扎实有效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3]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4]关于助学贷款: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J].北京青年报,200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心理学学科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春期中后期的许多特点,因此从大学生的心里健康从以下几个标准来参考:第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否正常是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第二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和积极的心态,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三意志健全,意志比较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学习生活上的活动都有预期目标和处理方法。第四人格完整, 就是指自己的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凋一致的。第五人际关系和谐,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体现,所以和谐的人际交往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第六适应能力强,这一能力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上的自卑心理
这一表现是贫困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家里经济的关系,每天要为伙食费担忧,和那些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一比较难免会出现落差。从而造成精神上的不自信和自卑。
2.学习上的厌烦心理
有的学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无视校规校纪随外出打工,影响学业。一部分人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对生活和学习失去动力和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上陷入恶性循环。
3.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
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融入到集体当中,自己内心有意封闭,故意疏远同学。这使他们比其他人更成熟、更敏感,一不小心,就会被伤害。
4.抑郁、孤僻心理
由于贫困生表现自卑、缺乏自信心,和人交往过程中也不说话,内心担忧谈到家庭话题,所以很少主动交流,独来独往,有的甚至因此造成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三、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环境对心里的影响
大学校园高消费的刺激,大学生消费模式的转变,无形给贫困生造成了心里影响。使他们觉得金钱决定论的重要性;所以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一些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的帮助和自身的一些不足,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一些心里问题。一些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也在一些方面影响了贫困生心里,一些赞助贫困生企业,以其为切入点为自己谋利而不顾学生自尊;使学生在精神上挫伤,加重自卑心理。
家庭困难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这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带来很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在这方面非常的突出,使得学生学习思想不集中,心里为了生活忧郁,自卑、不和同学交流;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消费意识加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和同学在一起出手大方,追求享乐;而贫困大学生要省吃俭用,精细打算才能生活;通过一对比在心理上就产生产生强烈的自卑、封闭心理等。
2.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长期以来,各级各类中小学对学生的成绩看的比较重而忽视了思想方面的教育。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独立性比较强,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内心产生不知所措,毫无准备,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3.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中有的人存在人格缺陷,行为表现为孤僻、冷漠、急躁、冲动、虚荣、什么事要以自己为中心等。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和科学,比较严重的导致人格障碍。贫困大学生交往能力缺乏,不主动和别人沟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保障。理想与现实矛盾,每一名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对大学充满了美好的画面,然而,进入大学和心中所想相差太远;导致大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物质上给予大力资助
学校相关部门就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就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落实。比如助学贷款、奖学金政策、助学金、勤工俭学活动等。集中社会力量和相关政策帮助贫困学生,以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但在操作上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
2.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引导
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提升抗压和挫折能力,关心他们,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还需自身的努力,不能一味地享受国家政策。加大精神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做好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
根据贫困生的心里问题,学校做到点面配合,比如,专题讲座、组织班会、讨论赛、心里知识竞赛、个人典型案例等形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观。促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敢于接受,敢于挑戰的心态。开展一些受助活动,使他们明白社会还有一些更苦的人没有得到帮助,使他们明白要在社会中升华自己。
4.建立并逐步完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随着大学生的扩招,贫困生也相应增加,国家也采取相关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各级部门也加大力度,落实相关的经济资助政策,建立一套全新的立体混合式大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贷、助、减等多种综合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还设立各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而且奖金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学校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让他们既可以解决一点经济困难,又能锻炼自己。
结论: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揭示了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心里的影响,家庭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开元.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2]焦新.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工作要扎实有效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3]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4]关于助学贷款: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J].北京青年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