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就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造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近几个月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例如,让学生自己探究如何配置-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再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导引”和“工具栏”,明确配制的原则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强调几个关键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步驟,对于共性的错误和重要环节教师又作了强调。通过这一改动,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学习上有了成功感,兴趣浓厚了,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学习目标。
2.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 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从来不拔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3.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
可在每一章或一单元之前或之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了解一位。科学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如学第1单元第3节之前让学生查阅阿伏加德罗的有关资料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克服了化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二、重视化学实验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实验是在“黑板上讲”“黑板上做”,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中应认识到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是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强调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的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切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条件,注意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的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一、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例如,让学生自己探究如何配置-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再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导引”和“工具栏”,明确配制的原则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强调几个关键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步驟,对于共性的错误和重要环节教师又作了强调。通过这一改动,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学习上有了成功感,兴趣浓厚了,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学习目标。
2.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 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从来不拔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3.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
可在每一章或一单元之前或之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了解一位。科学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如学第1单元第3节之前让学生查阅阿伏加德罗的有关资料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克服了化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二、重视化学实验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实验是在“黑板上讲”“黑板上做”,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中应认识到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是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强调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的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切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条件,注意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的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