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民法学教学目标创新之思考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k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思维能力对法科学生极为重要。民法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法思维能力。民法学教学应当以民法知识能力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双重目标。民法学教学应当在讲授式的基础上,增加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关键词]民法学教学目标法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71-02
  一、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的重要性
  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法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绝大多数的法科学生毕业之后努力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以便从事法律职业或与法律密切相关的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但是,目前我们的法学教育还不能满足法律职业的从业要求。就算通过了司法考试,法科毕业生当律师不会办案子,当法官不会审案子,进入企业法务部门不会起草合同书的现象甚为普遍,这与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不无关系。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说明一个客观问题:我们的法科毕业生虽然完成了法学专业的学习,但是却没有实现从“普通人”到“法律人”的转变,不能适应法律职业对其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法学教育还没有实现对学生的法律思维的培养,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在实质上达到培养专业的“法律人”的教育目标。法律思维对法律从业人员而言,其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法律思维的养成是法科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目标。不能否认,目前我们的法学教育现状大多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标,在校法科学生必须完成大量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法律专业的应用性却对学生提出了法律知识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并重的要求。因此除了法律知识能力之外,法律思维能力的养成也是法科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法律思维是法律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素质。无论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或企业法务人员,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都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扎实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职业技能。法律职业的专业性与特殊性要求法律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
  目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当具有全面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要求法律从业人员能够按照法律的逻辑观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基于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求贤若渴的形势,我们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有法律知识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民法学与法律思维的培养
  (一)民法为众法之基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民法、行政法和刑法则是国家的主干基本法。宪法通过界定公法而使公法和私法得以划清界限,而民法则通过界定私法得以区别于公法。但是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中确立的如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等诸多权利必须赖以民法来具体落实到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当中;民法中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界定又为刑法的相关制度提供前提性规定;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以民法为依据并接受行政法的规范约束。民法进行最基础的调整,而行政管理与刑法规制莫不以民法之基础调整为前提,因此民法被著名民法学者史尚宽先生称为众法之基。民法学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法科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民法学教学是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基础环节
  民法学是法学本科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民法学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环节。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具体到民法学的学习中,体现为民法思维。民法思维是指立足于扎实的民法基础知识,按照民事法律的逻辑和法理,观察和分析民事法律现象,并依据现有的民事法律规范解决具体的民事法律问题的思维方法。笔者需要强调的是,民法学教学应当以民法知识能力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作为一门课程,民法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高度的抽象性。我国民法由总则、物权、债权、人格权、婚姻继承、侵权责任等一系列具体制度构成,是一个内容繁杂的庞大的制度体系,任何生活中的个案都可以抽象到上述的具体制度当中,而这些具体制度又是由一系列高度抽象的概念组成,如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的效力等。这些高度抽象的概念是民法思维的常用语。第二,严密的逻辑性。 民法内容虽然繁杂,但是有总论和分论之分。民法总论对民法的一般性问题进行规定,而分论则涉及物权、债权、人格权、民事责任等具体问题,它们之间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民法总论和分论内容上虽有区分却具有完整且严密的逻辑体系,重视民法严密的逻辑体系有助于培养法科学生的民法思维能力。第三,独有的民法理念。民法是私法,民法独有主体平等、私权神圣、意思自治、自己责任等私法理念,这些私法理念如果能顺利根植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显见成效。
  基于这些特点,民法学教学应当是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的环节。但客观现实是,我国民事立法继承大陆法系之立法传统,加之我国法学教育偏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民法学教学的主要环节大都围绕着知识的传递、知识的记忆、知识的考核展开,导致民法学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于知识点的讲授,学生以记忆老师讲授过的知识点为主要学习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担任了民法知识讲授者的角色,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学生接受的是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完成的仅仅是知识能力的提高,他们的发现能力、批判能力、反思能力和理论提升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民法思维能力训练的缺失,使学生的民法学习仅止步于民法知识的记忆,而不能进入到将民法知识内化成民事法务处理能力并逐渐形成专业的民法思维能力的环节。法学专业的其他主干课程之教学大体如此,结果就是笔者开篇所提到的法科毕业生不具备法律思维能力,从而导致法务能力低下,不能满足具体法律职业之专业要求。
  三、在民法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
  (一)改善课堂讲授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民法理念
  民法是私法,民法有其独有的法律理念。民法所独有的法律理念包括主体平等、私权神圣、意思自治与自己责任等。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在知识的传递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教师在民法学的讲授过程中,通过概念讲授、案例分析、理论提升等环节帮助学生确立民法理念。以意思自治为例,教师在讲授民法之自愿原则的时候,主动援引合同自由、结婚离婚自由、婚后生育自由等具体制度或案例,加深学生对意思自治的理解,并促成意思自治理念的确立。再以私权神圣为例,教师在民法总论中就会讲到私权神圣,但因为学识尚浅,大多学生领会不深。但是,在之后民法分论的人格权制度、物权制度、侵权责任制度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私权神圣的理解。课堂讲授效果的改善,除了要求教师更严谨地使用法言法语之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揭示和强调每一个具体的制度内涵或知识信息中所体现的民法理念,这对学生民法理念的树立极为重要。
  (二)丰富民法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民法学兼具深厚的理论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民法学教学不能也不应放弃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但应在民法学教学中增加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投入和信息投入。例如:
  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在主题讨论、案例辩论中强化民法理念和培养民法思维。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源自英国、美国、法国的教育传统,对我国的民法学教学之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提供具有典型知识信息和制度需求的案例,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施以合理的信息提示,刺激和诱导学生通过研讨案例发现、推理、解决民法问题,使得案例信息所蕴含的民法理念逐步呈现于学生眼前。案例教学对法律思维的培养极具积极意义。
  研究式教学。对于一些理论界仍在争论不休,立法亦没有明确规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引用各家学说,辅以案例说明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化解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提供代表几家学说的著作或论文,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完成小综述,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和提高民法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民法学教学是以民法知识的传递和民法思维的培养为双重目标的。民法学教学的创新仍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摸索,民法知识的传递效果与法律思维的培养成效的改善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利明.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年冰.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民法教学的创新[J].教学方法,2009,(5).
  [5]孟俊红.民法教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陈君.法学本科教育中的法律思维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2).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院实践教学还存大很多制约性因素。整合课内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从教学认识、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保障等环节重新建构新的“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资源整合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一门选修课《学习科学与技术》为例进行分析,指出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这三个主要环节上做好设计,是选修课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选修课 教学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4-0057-03  高校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完
期刊
[摘 要]本研究立足于管理学的视角,对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进行了思考。以充分认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演进和意义为前提,通过对当前《标准》相关研究工作以及在《标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分析,提出了从管理学的视角应对《标准》测试工作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高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要]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桂林榕湖风景区一带经过长期的历史孕育,逐渐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该地广西文场艺术在其团体的历史沿革、民间唱曲的艺术价值、文化艺术的传承等方面以及传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应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防民间文化艺术的进一步流失。  [关键词]广西文场艺术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7.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特有的可利用资源。在图书馆的运作中,由于其特有的弹性和人员编制的制约,图书馆经常遇到人力缺乏问题。为了更好地改善和拓宽读者服务的内涵和层次,应利用高校大学生资源,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做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学生资源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25-02  
期刊
[摘要]应用型法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法律人才,是法律实务的主力军,将对我国的法治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现状的考量和法律工具主义的不良影响,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还应大力加强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在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内在观念的熏陶,还要进行外在法律的约束。  [关键词]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律工具主义法律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桂林地区自古受楚越等文化影响,巫、傩等祭祀民俗发达,其中以龙胜、恭城、阳朔三县的祭祀民俗保留得最为完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节日民俗中经常使用的祭祀音乐具有祭祀、社会文化、娱乐等社会功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祭祀祭祀音乐巫师民俗文化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37-02  一、前言  桂林地区自
期刊
[摘要]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已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实施两年。项目的实施缓解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的状况,解决了教师因经济困难无法接受继续教育的问题,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使城乡基础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同时,也解决了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问题,夯实了师范生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是新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实
期刊
摘要: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院系设置经历了“科-门”“组-系”“院-系”三个阶段,其治理模式经历了从“学长制”到以学系为基础的“教授共治”,再到以效能为导向的“院长制”的转变过程。这两次转变分别在蔡元培和蒋梦麟时期完成。蔡元培从“学术自治”的理念出发,实行“教授共治”,旨在强调教授团体的主导地位和学系自主运作。蒋梦麟实行“院长制”治理模式,遵循“效能导向”原则,通过院长职位与学系教授的共同治理,平衡大
期刊
[摘要]随着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民族节庆活动已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热点,并产生了多方面的旅游效应。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看出炮龙节产生的旅游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效应。因此,当地政府应统筹规划、协调运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性、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营销力度等,优化广西民族节庆的旅游效应,增强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民族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