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中展现自我 在公益中服务社会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n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力量,在社会公益性活动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性活动开展频繁,各种各样的公益性社团发展迅速,组织的公益活动吸引着高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的新途径,大学生也因参加公益活动,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活动;不足和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033-02
  一、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概念和现状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大学生公益活动是指高校大学生自愿参与或组织的,以助益他人,服务社群,增加公共福利为目标取向的公益服务行动。目前,热心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各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发展也为众多有公益意向的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自我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大学生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大学生日益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校园践行者。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加强了公益活动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整体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为公益活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二、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益活动,能扩大公益活动的主体。凭借大学生特有的社会性质,也能更好地宣传公益活动,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并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关注,从而达到宣扬公益精神的作用,并且能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个人而言,大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公益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服务社会,并能使自己得到锻炼,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公益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会一些社会技能和处事经验,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
  1.中于某些固定内容开展,没有意识到公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根据调查可知,目前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公益活动往往以慰问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关心残障人士为主,其他方面的公益活动则很少涉及。这说明高校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关注还不够深入,视野不够开阔,对公益事业的实质和灵魂也不够了解。
  2.公益原本是一种志愿服务行为,但是当中免不了会有一小部分以公益博“名”的现象。大学生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不求名不求利的奉献行为,是一个展现自己价值并在其中奉献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体现了一种爱心的传递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但在大学校园中,确实存在一些大学生为了一己之私而参与公益活动的行为,源于扭曲的公益价值观。面对这种具有极大危害且波及范围广的公益思想,绝不能任它肆意发展,各大高校应及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确保公益活动不变性。
  3.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短缺的资金是保证大学生公益活动持续进行的又一大障碍。在大学阶段,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也是本职工作,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是情理之中的。尽管大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但是要让志愿者在受助对象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志愿服务,并且保证时间的充足性和志愿活动的连续性,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致使志愿活动无法照常进行。其次,资金是开展公益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高校公益性社团的资金来源仅仅有社会赞助和学校拨款这两个途径。但是,公益性社团与非公益性社团相比,商家更乐意赞助非公益性社团,让其在校园中为自己做广告,并得到预期的效应。学校对公益性社团的拨款也是有限的,这往往就会导致公益活动无以为继。
  4.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备。首先,公益性社团是否对每个成员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如考虑到每个志愿者的课余时间和个人意愿等无从而知,这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因此这种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公益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隐患。其次,公益性社团对志愿者缺乏培训,大部分志愿者专业化训练不足,这就导致其在参与公益活动时不够专业,表现不突出,遇事也不能灵活变通,其结果往往是投入了人力物力,却达不到预期的公益效果。再次,大多数公益性社团关注的公益热点还比较老套,开展的公益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创新。长此以往,会让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对形式单一的公益活动失去兴趣。最后,公益性社团缺乏应有的活动反馈和成功案例的归档制度。许多成功的公益活动的开展对后续进一步的公益活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然而缺少活动记录和档案资料,则不利于将来类似的公益活动的展开。
  四、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对策
  1.创新公益活动内容和形式,扩大公益活动的涉及面。在校公益性社团应与时俱进,面向社会,积极寻找多层次多方面的公益活动,学习社会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的方式和形式,从中汲取精华部分,选择适合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向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同时,在校公益性社团也可以与其他高校的公益性社团进行交流,交换思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灵感,从而提升大学生这一整个公益团体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大学生要主动创新公益形式,利用自己作为大学生的优势,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着眼于社会公益活动的方方面面,开展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更好地为社会公益付出自己的一份力。要正确理解公益事业和公益精神,身體力行,用行动在公益活动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志愿风采和公益魅力。
  2.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益价值观。高校要重视对大学公益性社团的整合优化,不能只看公益性社团的数量,而要关注其质量,确保公益精神始终是公益性社团的灵魂。公益性社团是连接高校大学生和公益活动的桥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公益精神,因此要发挥公益性社团应有的作用,依靠公益性社团对大学生做正确的引导。社团负责人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开展公益活动时严禁本末倒置,要体现公益精神,不能为了一些荣誉而忽略公益的正确诉求。公益性社团还可以通过举办体现公益精神,传递公益价值的讲座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公益价值观,摈弃功利思想。同时要让每个有意愿参与公益活动的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参与公益活动资格的评定,进而保证公益活动开展的质量。   3.优化公益活动项目,克服时间冲突。由于课余时间的零散性和各类事件的突发性,高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往往都是临时或短期的,然而很多公益活动在短期内是没有效果的。这就要求公益性社团对公益活动的形式进行优化。对于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长期的公益活动,就可以考虑是否有开展的必要,或者是否有替代方案;对于不能保证执行效果且达不到公益目的的公益活动,则可以直接舍弃,寻找其他的公益项目。除此之外,公益活动项目的设计应尽量与相关志愿者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公益活动的质量。对于公益活动的进行,不能只看花费的时间,更要关注公益活动的绩效以及这个活动对受益者的帮助和影响,这才是公益活动开展的深远意义和最终目的。
  4.拓宽资源,寻求合作,逐步解决资金问题。首先,社会赞助和学校拨款这两个主要的资金来源不充足,因此,需要想办法扩大资金来源。公益性社团在提高公益活动执行效率和自身在校园中的影响力的同时,可以向有关领导说明公益活动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学校带来的有利影响,争取获得更多的拨款。在拉社会赞助时,要注重说明公益活动给商家创造的社会效益,毕竟商家的公益行为也是其营造企业形象的一部分,社会效益的创造对商家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其次,公益性社团可以寻求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公益性组织的帮助,互相合作,将社会资源与校园资源相结合,这样就能把好的公益活动做成长期项目。同时,将大学生特有的思想和创造力渗透到社会公益性机构中,也能把社会公益性活动提升到一个更年轻更有朝气的层面。
  5.完善公益性社团管理制度,提高公益活动执行效率。首先,高校社团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积极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确保公益活动开展的正确方向,促进公益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志愿服务水平的基础,培训内容以参与志愿活动需要注意的细节,讲话的注意事项,遇事的正确反应等为主,以此提升开展公益活动的质量和档次。再次,公益活动重要的是活动的高效執行,其次才是活动形式的创新。对于成功的有借鉴意义的公益活动,要记录其开展过程和执行细节,并整理归档,成功案例的档案可以解决换届之后的接管问题,为之后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从而提升公益活动执行的效率。最后,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设立专人记录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制度不仅是对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监督,让志愿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鼓励,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优秀志愿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五、小结
  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蓬勃发展,形式多样,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制约大学生公益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益观,促进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学生这一富有活力和热情的团体,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引导,一定能成为公益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也能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从而培养自身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13,(1):61.
  [2]周维维.当代大学生公益活动和大学公益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32).
其他文献
摘要:咏月诗在李白的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咏月诗或深或浅地反映出李白的内心孤独,这种孤独恰恰是李白诗歌中重要的主题。咏月诗以诗人和月亮这种既对立又关联的关系浓缩了自然与生命个体的矛盾,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历史观念总会对比出生命个体的渺小和孤独,由此,李白的咏月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剧气氛。  关键词:李白;咏月诗;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要:教师职业压力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中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繁重的工作、社会家长的高期待和难教的学生、新课程改革等众多考验,压力可谓最大。持续、过重的压力势必对教师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就本地区的中学教师压力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达到了解本地中学教师当前压力状况目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供相关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新型行业的产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以铜仁学院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的优劣态势。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要:2012年,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被遴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立足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拟定“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应用化学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几年来,项目结合民族地域经济和民族高校特点,对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和优化,采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地方院校;产业人才培
摘要: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教育。优化写字教学,奠定学生扎实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大有益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优化小学写字教学的一缕阳光,是一把打开写字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文章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写字的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
摘要:高职学生求职就业工作,紧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重视素养教育为基础;开展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利于学生就业方向提前确定;为学生提供周到全程跟踪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是落实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
摘要:实施外语授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硕士留学生课程教学的必要手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石工专业硕士留学生班进行高等岩石力学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本文对全英文授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较和分析。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结合留学生专业和文化背景实际,探索了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并对进一步推广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英文授课;岩石力学;硕士留学生  中图分类
摘要:图书剔除与图书采购是中学图书馆(室)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若只剔除不采购图书,就会造成馆藏数量不足、使用率下降;若只采购而不剔除图书,势必造成馆藏图书与馆藏规模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图书剔除;新书采购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45-02  图书馆(室)是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
摘要: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从生态美学研究的角度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美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文从我国传统生态理念出发,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自由统一的生态审美状态,并从人的生态需求,培养“生态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来阐述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需求;生态人;和谐关系  中图分
摘要:开展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是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学术视野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围绕建设汽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需求,分析了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探讨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介绍了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汽车;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29-02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