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校·盟校·学校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山东老家来了几位朋友,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工作,孩子又有了孩子。于是,退休后,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时不时地到北京来照看孩子。当他们从过去的家走进儿子、儿媳妇或女儿、女婿这个新家时,遇到了新的挑战,这促使我们坐在一起讨论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
  一位朋友特别感慨,他借用我国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话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儿子18岁以前是你的儿子,18岁到结婚这段时间是你的兄弟,结婚以后就是你的朋友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这个大家庭的和谐关系。
  这一席话,引发了我对北京十一学校办分校的思考。
  因为若干原因,十一学校和许多学校一样,也办了一些分校。但我们办分校时想的是以后不办分校,所以我们從一开始承办分校的时候,就不希望成为分校的“婆婆”,而是考虑如何避免制约分校的发展。因此,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安排上,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设计好分校的
  未来。
  当我们接收一所薄弱学校时,第一步,很自然地,就是把它变成一所分校,慢慢地再让它演变成一所盟校,最后是变成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和独立法人代表的学校。前两个阶段,大概各用三年的时间。我们希望通过重点学校办分校的方式,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最终把它变成一所独立的学校,也是希望教育要始终保持多样化的生态!
  任何一所薄弱学校,其薄弱的原因尽管有若干,但通常情况下,大致是地域、生源和师生积极性的问题。然而,我们要改造、提升这些学校时,不能仅仅关注这三个要素,而应变换一个角度,从另外的着力点切入。一般情况下,应该致力于治理结构、课程和教师三个要素来提升学校的品质。
  道理很简单,地域是不可改变的,而改变生源也不是我们的追求,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只有通过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通过学校治理结构、课程和教师的改变来提升学校品质,就成为改造薄弱学校的必然选择。
  学校治理结构的构建,主要解决多元的治理主体、扁平的组织结构、聘任分配机制等元素;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要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可选择性;教师队伍也应从素质结构和需求层次着眼,并建构一个优化机制。但不管怎么做,这个三要素的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成长需要来确定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在分校时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承办学校对分校要有支配权。无论是政府,还是有关部门,必须给承办校足够的支配权,包括对分校校长的聘任、教师队伍的调配、课程的规划设计等权力。三年左右的时间,这所学校的治理结构、课程和教师三要素应该会得到有效改善。
  这时,这所分校应该进入第二个阶段,即盟校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希望借助联盟大的优势,和每所学校作为独立法人机体小的好处,相互帮扶,共同成长。在学校联盟中,我们希望每所学校都是独立的法人,但它们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签署相应的契约关系,联盟主席由各盟校校长轮流担任。但这个联盟一定是有限目标。也就是说,它只做单所学校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情,只要一所学校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联盟一律不插手、不干预,特别要防止承办校成为分校的领导,也要警惕联盟本身成为学校的一个新的领导层级,给学校增加一层“婆婆”。一项改革如果造成了管理层级的增加,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代价,这个非常重要。
  在联盟中待了三五年之后,学校经过改造的三要素在相互作用下,会衍生出一些新的元素,在治理结构与课程、课程与教师、教师与治理结构的互动中,会产生三个新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图中虚线标注的部分。第一个是学生个性化成长生态系统,包括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实现路径和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二个是多样化学习支持系统,包括供给方式因需求而多变,服务内容因成长而多样,评价机制因方向而多元;第三个是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系统,包括自主与合作、风格与主张、素养与技能。三个元素之间的交融互动,最终惠及每一位学生。当这样的生态系统生长起来之后,这所学校基本上就变得健康而安全了,完全可以成为一所独立的学校。这时候,它就可以脱离联盟,进入第三个阶段。
  这时,我们应该“分家”,让它自己过日子,独立地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此时,重点校失去了意义,责任已经过期。当然,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可能再吸收别的学校进入分校和盟校领域进行改造提升。
  《宋史·徐禧传》有云,“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罢了”。说的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合乎时代需要,到达治理的目标。因此,重点学校办分校不是目标,不是要形成一个一个的教育集团,不要成为“小教委”,本质上是帮助薄弱学校成为健康而安全的学校。办分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实质上,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教育的公平与多样。
  (本文根据2016年11月由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WISE-LIFE中国教育论坛发言整理修订而成)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教师(这里指在大学里学习师范教育类课程,即将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大学生)要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拥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能熟练地应对教学技能考核。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新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教学技能展示的技巧与策略。  作为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准备,我对大学生教学技能展示中的技巧与策略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与大家分
一、“挖掘埋在乡村里的历史沉淀物”  学校一年一度的暑假已经结束,但我一直想了解民国时期学校有没有寒暑假假期作业,如果有,其形式、内容、要求等又是怎样的?不久前,偶得山东省立第四乡师委员会于1933年8月出版的《假期作业》(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丛刊之二)一书,颇感兴趣,翻阅便惊喜。  全书一开篇说道,“我们从过去经验里猛省到暑期作业有极多极深的意义”,于是陈述了“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其中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大本质问题,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就是课程,学校理念的践行、育人目标的实现及核心素养的落地,都离不开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而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首要前提。为此,许多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着力开展课程体系构建,出现了“1
教育现代化导致教育价值观趋向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化和西方化,从而培养了大批的“文化边缘人”,也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一些乡土文化在逐步消失、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日渐消亡、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逐步丧失。这对教育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加强乡土教育。如何开展乡土教育?乡土教育应该怎么传承乡土知识?这就涉及乡土教材的编写。乡土教材是传承乡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门为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响较大的四川、甘肃两省的四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县设立的教师培训项目,试图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获得专业支持和指导,增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改善地震灾区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优质教育,以实现“重建更美好”的  目标。  为了执行好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在国家技术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两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项目执行机构和专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运用乘法分配律很难,差错很多,因此,有许多学生很怕简便运算。这很令教师困惑:原本可以减轻计算负担的运算定律为何却成为学生的负担?下面我们以“乘法分配律”为例,讨论运算律应该怎么教学。  一、理解:算律是算法的“窍门”  计算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又对又快。当将算律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相对而言,算法解决的是“对”的问题,而算律解决的是“快”的问题。算律是对算法的熟能生“
中国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教育均衡。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更多的是资源配置方面的均衡。您曾经提到未来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时,应当将教育公平政策关注的重点从单纯关注资源分配问题,扩展到同时关注教育系统内部更加隐蔽的正义问题的解决上来。这个更加隐蔽的正义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应当怎么解决?  石中英:更加隐蔽的正义问题或公平问题主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建校之初,我们便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立足点,把以“学”为中心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努力建设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经过六年的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流程化常规管理、学生学习能力建設课程、“一模三核六策略”课堂模式、“三环四步”备课模式四大版块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基于学习环境优化的课堂流程管理  课堂流程可以让课堂管理保持一
机缘巧合,我接触到了绘本这一广阔而又新鲜的世界。这里有无限的童真与童趣,有无尽的幻想与渴望,还有沉甸甸的爱传递给每一个手捧绘本的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绘本这一文学宝库时,我不禁思考,我们能为学生提供什么?又能让他们在绘本阅读中习得什么呢?精美的图画、简约的文字、充满创意的想象与无限延展的空间都让学生们欣喜不已、爱不释手。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创作呢?于是,把绘本阅读与绘本创作结合,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在“用中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把《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学习活动,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保证所有学生都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一、运用预习单促自主掌握双基  大屏幕出示预习单,交流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生1:“俑”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