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游戏资源的教育价值非常明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于幼儿户外区域活动中,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选择、心灵兴趣的激发、模仿自主实施以及个性张扬策略,实现对民间游戏资源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户外区域活动
开展幼儿户外区域活动,目的是利用开放性的资源为幼儿身心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营造良好的氛围。户外区域活动包罗万象,不同类别的户外活动会对幼儿的不同能力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民间游戏资源在户外区域活动中的价值优势主要体现在活动的生活化、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动的质量性三个方面。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运用民间游戏资源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六个策略。
一、连接生活,精选资源
民间游戏虽然资源众多,但鱼龙混杂,游戏层次和深度也存在区别,3~6岁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教师在进行民间游戏选择时,要紧紧围绕贴近幼儿日常生活、降低游戏难度等原则进行精挑细选。例如,“抬花轿”这个民间游戏活动就比较适合幼儿群体。首先,幼儿对“抬花轿”这一活动十分熟悉,在历年的春节庙会上都有接触;其次,游戏的难易程度可控,便于开展。活动开始后,笔者基本上没怎么组织,幼儿就各自搭伴开始了活动。幼儿按照自己在庙会的所见,依据现有的材料开始了自己的活动:两个力气稍大、体重稍重的幼儿负责“抬轿”,他们都用右手腕抓住自己的左手腕,空着的另一只手抓住对方的右手臂,最终搭建成了“回”形轿子,然后由体重稍轻一些的幼儿坐上,双手扶着两个抬轿子幼儿的肩膀。为了保持“坐轿”幼儿的平稳,“抬轿”的两个幼儿还通过喊“一二一”口号的形式进一步保持步调一致;还有的小组利用手头的材料选择了“捷径”——直接让小女孩坐在塑料板凳上,然后再由力气稍大的两个小男孩合力将“轿子”抬起……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幼儿的表现惟妙惟肖。通过该活动,不仅使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其细节再塑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年龄,分层开展
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重点和习惯的习得方式存在区别,因此在选择游戏种类时,教师要遵循幼儿的习得规律,挑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以吸引幼儿参加到游戏中。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讲,爬、跑等类型的游戏更受欢迎,而中班幼儿则对平衡性游戏的参与度更高,大班幼儿则更喜欢跳跃性的游戏。因此,笔者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民间游戏,实现了分层教学。
例如,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玩“钻山洞”的游戏,即由两个幼儿面对面站成两排,双手举高并向前伸至击掌状,其余的幼儿自觉地排成长队从“山洞”穿过,绕“山洞”一周后最先出来的幼儿再组成“山洞”,以此类推。该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腿部力量,更能促进其交流合作。再如,中班幼儿喜欢玩“踩高跷”游戏,在幼儿熟悉了手中的“高跷”材料,掌握了“踩中中心、脚下要稳、眼睛看前”的技巧后,再让他们慢慢提起双脚交替往前走,为了锻炼平衡力,笔者还在行进路线中设置了几个“路障”。又如,大班幼儿喜欢玩“跳房子”游戏,即先将小沙包投掷到相应的格子里,再根据格子的布局选择单脚或双脚往前跳,该游戏不仅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跳跃和投掷能力,还能在此基础上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在各个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兒的交流互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融入环境,创新改编
民间游戏往往包含各种道具,而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则应尽可能地以简练为主,要特别注意避免幼儿因道具的引入而产生陌生感或精力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民间游戏的同时,对民间游戏进行一定的编排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可以从游戏规则上入手对游戏进行简化。例如,在“接力棒”活动中,笔者用洋娃娃代替接力棒,强化幼儿的创新思维,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还能高高兴兴地玩耍。通过这次游戏,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都学会了利用身边的事物取代游戏道具,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思维。再如,在“跳格子”游戏中,笔者引导幼儿将“石头、剪子、布”“抛纸球”“跳格子”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为他们制订了新的规则:游戏开始前,通过“石头、剪子、布”决定游戏顺序;游戏开始后,纸球投掷必须按照格子的顺序进行,并且保证纸球要完全在格子里,压线或者越过都算无效;跳格子时遇到单格子就单脚跳,两个格子并列时就双脚跳,脚踩线、在自己房子之外的格内双脚落地或在房间内逗留很长时间都属于违规,一旦违规就改由下一个人开始跳。多种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开发新的游戏,从而有效地调动幼儿对游戏的创新心理。由此可见,融入环境的游戏创新不仅能提高了幼儿的创新能力,还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促使幼儿更主动地参与到了游戏中。
四、参观模拟,自主施为
幼儿处在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过渡期,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模仿的心理范畴。在具体的民间游戏活动开展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实地参观一些民间活动,允许幼儿依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进行自主模仿、自主创造,教师一般不要予以干涉。例如,在“踢毽子”活动中,笔者邀请了专业的民间艺人师傅,展示了“打跳”“打偷”“打环”“打翘”“打剪”五种花式踢法。师傅多样的动作和高超的操控技能赢得了幼儿的欢呼,激起了幼儿踢毽子的积极性。接着,专业师傅现场教学,简单讲授了“盘、拐、绷、蹬”四种基本踢法。接下来,提供给幼儿一些毽子。看着好玩,但实际很不好掌控,幼儿开始自己研究,熟悉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艺人”之路:有些幼儿为了使毽子在自己的掌控中,用大腿弹起了毽子,虽然笨拙不雅、缺少观看价值,但幼儿在其中找到了身体的平衡点,也找到了游戏持续的方式;有的幼儿自发结成了几个小组,他们围着圈,用一只脚着地互相传递着毽子,时而移动着踢,时而“定桩”踢;还有技巧比较熟练的幼儿采用了专业师傅提议的“加宝塔”踢法,即第一个幼儿踢一下,第二个孩子踢两下……以此类推,直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通过活动,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方法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五、注重个性,挖掘新生
在民间游戏资源的运用上,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释放幼儿活动的潜能,扬长避短;其次,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培育不同性格特点幼儿的优势,注重新生因素的塑造,为社会培养发展专才。例如,在“跳绳”这一游戏活动中,笔者要求幼儿自我组织,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活动。性格开朗的幼儿,更多的是几个人一组,挑选一根大绳,由两名幼儿负责抡绳,其余数名则在中间跳绳,一轮结束后再换最先被淘汰的幼儿抡绳,这样一来,幼儿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就能得以提升。平常性格安静的幼儿则倾向于选择用小短绳,一般是两两一组,一个幼儿跳绳,另一个负责计数。两两一组的幼儿在跳完几次后也开始尝试加入一些花样,如双臂交叉跳、两人合跳等。不管哪种形式的跳绳,幼儿都表现出了坚韧的毅力,坚持到了最后。活动中,个性开朗的幼儿与人交往、协作共事的良好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安静的幼儿坚强的个人意志和不气馁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张扬。在同游戏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安排下,幼儿的新生个性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不同性格能力得到了提升。
六、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目前,家园合作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家园合作的目的并非仅限于对孩子进行基础教育,更在于通过建立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渠道,帮助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念,从而保证对幼儿教育的一致性和不间断性。例如,在“蒙眼走路”这一游戏中,笔者邀请家长参与进来,精心设计了这场亲子活动。首先,笔者让站在原点的幼儿佩戴了眼罩,并在正前方直线行进的路线上摆放了三张板凳,而家长站在终点,幼儿在家长的指令下避开这些障碍物,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接下来,家长和幼儿互换角色,家长佩戴好眼罩站在原点后,笔者稍微增加了一些难度,即在每张板凳上摆放了一本书,家长不仅要在幼儿的指令下避开所有障碍物,还要成功地取走书才算获胜,仍旧是用时最短的获胜。随着游戏轮数的增加,幼儿和家长之间的默契程度明显提高,这种成长过程無疑给幼儿和家长带来了诸多惊喜。同时,通过合作游戏,家长也慢慢开始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与幼儿的交流效率,促进了家长、幼儿和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综上所述,户外区域活动在吸收了民间游戏后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开展户外活动时,教师要对安全问题格外注意,从而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柳欢.民间文化在幼儿园建设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08):173.
顾智敏.幼儿园混龄民间游戏探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8(02):63-66.
蔡桂金,安惠敏.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才智,2018(26):131.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户外区域活动
开展幼儿户外区域活动,目的是利用开放性的资源为幼儿身心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营造良好的氛围。户外区域活动包罗万象,不同类别的户外活动会对幼儿的不同能力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民间游戏资源在户外区域活动中的价值优势主要体现在活动的生活化、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动的质量性三个方面。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运用民间游戏资源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六个策略。
一、连接生活,精选资源
民间游戏虽然资源众多,但鱼龙混杂,游戏层次和深度也存在区别,3~6岁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教师在进行民间游戏选择时,要紧紧围绕贴近幼儿日常生活、降低游戏难度等原则进行精挑细选。例如,“抬花轿”这个民间游戏活动就比较适合幼儿群体。首先,幼儿对“抬花轿”这一活动十分熟悉,在历年的春节庙会上都有接触;其次,游戏的难易程度可控,便于开展。活动开始后,笔者基本上没怎么组织,幼儿就各自搭伴开始了活动。幼儿按照自己在庙会的所见,依据现有的材料开始了自己的活动:两个力气稍大、体重稍重的幼儿负责“抬轿”,他们都用右手腕抓住自己的左手腕,空着的另一只手抓住对方的右手臂,最终搭建成了“回”形轿子,然后由体重稍轻一些的幼儿坐上,双手扶着两个抬轿子幼儿的肩膀。为了保持“坐轿”幼儿的平稳,“抬轿”的两个幼儿还通过喊“一二一”口号的形式进一步保持步调一致;还有的小组利用手头的材料选择了“捷径”——直接让小女孩坐在塑料板凳上,然后再由力气稍大的两个小男孩合力将“轿子”抬起……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幼儿的表现惟妙惟肖。通过该活动,不仅使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其细节再塑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年龄,分层开展
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重点和习惯的习得方式存在区别,因此在选择游戏种类时,教师要遵循幼儿的习得规律,挑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以吸引幼儿参加到游戏中。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讲,爬、跑等类型的游戏更受欢迎,而中班幼儿则对平衡性游戏的参与度更高,大班幼儿则更喜欢跳跃性的游戏。因此,笔者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民间游戏,实现了分层教学。
例如,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玩“钻山洞”的游戏,即由两个幼儿面对面站成两排,双手举高并向前伸至击掌状,其余的幼儿自觉地排成长队从“山洞”穿过,绕“山洞”一周后最先出来的幼儿再组成“山洞”,以此类推。该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腿部力量,更能促进其交流合作。再如,中班幼儿喜欢玩“踩高跷”游戏,在幼儿熟悉了手中的“高跷”材料,掌握了“踩中中心、脚下要稳、眼睛看前”的技巧后,再让他们慢慢提起双脚交替往前走,为了锻炼平衡力,笔者还在行进路线中设置了几个“路障”。又如,大班幼儿喜欢玩“跳房子”游戏,即先将小沙包投掷到相应的格子里,再根据格子的布局选择单脚或双脚往前跳,该游戏不仅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跳跃和投掷能力,还能在此基础上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在各个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兒的交流互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融入环境,创新改编
民间游戏往往包含各种道具,而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则应尽可能地以简练为主,要特别注意避免幼儿因道具的引入而产生陌生感或精力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民间游戏的同时,对民间游戏进行一定的编排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可以从游戏规则上入手对游戏进行简化。例如,在“接力棒”活动中,笔者用洋娃娃代替接力棒,强化幼儿的创新思维,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还能高高兴兴地玩耍。通过这次游戏,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都学会了利用身边的事物取代游戏道具,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思维。再如,在“跳格子”游戏中,笔者引导幼儿将“石头、剪子、布”“抛纸球”“跳格子”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为他们制订了新的规则:游戏开始前,通过“石头、剪子、布”决定游戏顺序;游戏开始后,纸球投掷必须按照格子的顺序进行,并且保证纸球要完全在格子里,压线或者越过都算无效;跳格子时遇到单格子就单脚跳,两个格子并列时就双脚跳,脚踩线、在自己房子之外的格内双脚落地或在房间内逗留很长时间都属于违规,一旦违规就改由下一个人开始跳。多种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开发新的游戏,从而有效地调动幼儿对游戏的创新心理。由此可见,融入环境的游戏创新不仅能提高了幼儿的创新能力,还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促使幼儿更主动地参与到了游戏中。
四、参观模拟,自主施为
幼儿处在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过渡期,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模仿的心理范畴。在具体的民间游戏活动开展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实地参观一些民间活动,允许幼儿依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进行自主模仿、自主创造,教师一般不要予以干涉。例如,在“踢毽子”活动中,笔者邀请了专业的民间艺人师傅,展示了“打跳”“打偷”“打环”“打翘”“打剪”五种花式踢法。师傅多样的动作和高超的操控技能赢得了幼儿的欢呼,激起了幼儿踢毽子的积极性。接着,专业师傅现场教学,简单讲授了“盘、拐、绷、蹬”四种基本踢法。接下来,提供给幼儿一些毽子。看着好玩,但实际很不好掌控,幼儿开始自己研究,熟悉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艺人”之路:有些幼儿为了使毽子在自己的掌控中,用大腿弹起了毽子,虽然笨拙不雅、缺少观看价值,但幼儿在其中找到了身体的平衡点,也找到了游戏持续的方式;有的幼儿自发结成了几个小组,他们围着圈,用一只脚着地互相传递着毽子,时而移动着踢,时而“定桩”踢;还有技巧比较熟练的幼儿采用了专业师傅提议的“加宝塔”踢法,即第一个幼儿踢一下,第二个孩子踢两下……以此类推,直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通过活动,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方法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五、注重个性,挖掘新生
在民间游戏资源的运用上,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释放幼儿活动的潜能,扬长避短;其次,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培育不同性格特点幼儿的优势,注重新生因素的塑造,为社会培养发展专才。例如,在“跳绳”这一游戏活动中,笔者要求幼儿自我组织,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活动。性格开朗的幼儿,更多的是几个人一组,挑选一根大绳,由两名幼儿负责抡绳,其余数名则在中间跳绳,一轮结束后再换最先被淘汰的幼儿抡绳,这样一来,幼儿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就能得以提升。平常性格安静的幼儿则倾向于选择用小短绳,一般是两两一组,一个幼儿跳绳,另一个负责计数。两两一组的幼儿在跳完几次后也开始尝试加入一些花样,如双臂交叉跳、两人合跳等。不管哪种形式的跳绳,幼儿都表现出了坚韧的毅力,坚持到了最后。活动中,个性开朗的幼儿与人交往、协作共事的良好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安静的幼儿坚强的个人意志和不气馁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张扬。在同游戏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安排下,幼儿的新生个性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不同性格能力得到了提升。
六、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目前,家园合作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家园合作的目的并非仅限于对孩子进行基础教育,更在于通过建立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渠道,帮助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念,从而保证对幼儿教育的一致性和不间断性。例如,在“蒙眼走路”这一游戏中,笔者邀请家长参与进来,精心设计了这场亲子活动。首先,笔者让站在原点的幼儿佩戴了眼罩,并在正前方直线行进的路线上摆放了三张板凳,而家长站在终点,幼儿在家长的指令下避开这些障碍物,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接下来,家长和幼儿互换角色,家长佩戴好眼罩站在原点后,笔者稍微增加了一些难度,即在每张板凳上摆放了一本书,家长不仅要在幼儿的指令下避开所有障碍物,还要成功地取走书才算获胜,仍旧是用时最短的获胜。随着游戏轮数的增加,幼儿和家长之间的默契程度明显提高,这种成长过程無疑给幼儿和家长带来了诸多惊喜。同时,通过合作游戏,家长也慢慢开始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与幼儿的交流效率,促进了家长、幼儿和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综上所述,户外区域活动在吸收了民间游戏后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开展户外活动时,教师要对安全问题格外注意,从而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柳欢.民间文化在幼儿园建设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08):173.
顾智敏.幼儿园混龄民间游戏探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8(02):63-66.
蔡桂金,安惠敏.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才智,2018(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