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平凡与智慧的交融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制义务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背诵的优秀诗文不少于240篇(段)。”纵观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们所阅读的篇章仍旧以语文教材为主,且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十分有限。因此,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感性认知,“随性”阅读
  课外阅读有别于课内阅读,应当突出阅读的开放性和广泛性。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课外阅读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营造阅读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无论是阅读的方式,还是内容不妨让阅读“随性”一些。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理性思考,“反刍”阅读
  感性认知是阅读者走进文学作品的“敲门砖”,而理性思考则是阅读者把握作品内涵的“试金石”。学生只有经过理性思考,才能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走进作品所折射的精神世界,才能进一步领悟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刍”阅读,由粗读变为精读。
  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召开课外阅读专题研讨会,针对一些指定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各抒己见,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阿Q正传》中如何理解《序》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如何理解《序》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序》中赵太爷的“抢进”“跳过去”?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的含义?……通过层层设疑,教师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褊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这些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有所体会。
  三、平中见奇,“有声”阅读
  阅读过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以儿童的视角来描述法国国土沦丧后,在主人公小弗郎士上课迟到的情况下,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并没有像往日那样责备于他,而是通过“异常的”举止和言行来表现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笔者认为,本篇小说如果仅仅从用词角度剖析,确实平淡无奇。作者似乎在用“白描”手法平铺直叙地向读者介绍一个故事,字里行间也并没有采用华丽的辞藻用于点缀和修饰,但这篇小说却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小说的情感因素。《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用第一人称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的。作者巧妙地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内在的情感和外在因素的细腻刻画,使读者也情不自禁的深陷爱国情感的氛围之中。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要“走马观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课上文章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平中见奇”,通过“有声”阅读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发现人性最善良、最纯朴、最真实的一面。
  四、智慧呈现,“整体”阅读
  写作需要智慧,阅读同样也需要智慧。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不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段落之间的恰当衔接、描写对象的自然转换、故事本身的前因后果都是我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一双睿智的双眼,运用智慧的头脑进行“整体”阅读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思想。
  例如,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妇孺皆知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挂印封金、草船借箭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鸿篇巨制时,既要让学生能够读得“进”,又能读得“出”,不能局限于某一章节,否则就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如有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作为曹操的谋士,为什么在一些重要战役决策时,始终“一言不发”呢?徐庶足智多谋,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是何故呢?要想消除这些阅读上的疑点,就需要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豁然开朗。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课程观,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课余生活丰富起来,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写作营养,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逐步提升审美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层出不穷,教学方式日新月异,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作为教师,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请不要忘记背诵这一简单易行的英语学习方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许多关于学习语言的名言警句说明朗读和背诵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说明通过朗读和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学情、讲实效”。  一、重学情  1.分析学生整体情况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各种教学活动设计和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首先应对自己所教班级全体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或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语言水平、潜能发展、学习要求等方面都有差异。一些名校、重点高中的高二实验班学生和高三学生一起参加高考前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对学生作文技能的传授与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之间始终存在差距,为什么在作文教学中知识技能的讲授并没有促成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呢?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素材、作文知识储备不足之外,关键还在于我们的作文训练留给学生思维主动发展的空间远远不足。  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作文教学的目标能力相脱节,从而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形成对作文的抵触心理。因此,我们
千古文章意为先,好文章,第一是立意好。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写文章是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作文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并能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材料。一篇好的文章,读后应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中心,就是文章的统帅。中心明确,是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写好文章必须重视立意。  古往今来,不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
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段话的后半句深刻揭示了“手段”对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教育,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手段”。本文以高一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述笔者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新课标教学目标有三维: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的教学,也是思想教育课。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美的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塑造学生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地塑造
传统作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学生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痛,教师批改作文也头痛。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师生双方都被动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写得其法,改亦有道,方能治好这些痛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写作兴趣  要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头痛,重要的是让学生写得其法,有兴趣写,有能力写。而此“法”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写作技法是有差异的,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育和指
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将产生的影响,把多媒体作为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辅助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加入而更有兴趣。但是,多媒体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把握何种原则,以何种方式呈现则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整合的基本方式  1.整合的基本方式可以有两
口语教学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口语表达交际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口语任务化活动教学对学生口语训练意义重大,能够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口语交际的习惯,使其学习活动变得目标明确。学生有了学习任务,其思维和想象变得活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口语任务活动,全面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新闻,练习述评   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
写作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过句子、段落、文章逻辑、体裁格式等多方面的训练。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自信心  写作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感到吃力的事情,很多学生连学到的基本知识都难以巩固和运用,怎么能写出内容充实、句法搭配完善、时态语态完全不出现错误的句子呢?再说由于上课时间紧,教师总是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教学生如何完成英语写作训